《钟声回响处》
‘’牵手老师——单小花‘’
时隔两年,当我再次站在钟声工作室的门前,手指轻触那扇熟悉的玻璃门时,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悸动。门上的玻璃映出我已然长高的身影,也映出屋内那盏永远温暖的红灯笼。书卷的香气扑面而来,火仲舫老师——这位以"钟声"为笔名的老作家,正坐在工作室中央的旧木桌前。许久未见,白发似乎又添了几许。
时光荏苒,我从懵懂初二生成长为高一学子,而这位坚守文化阵地的老人,却在这方寸之地持续燃烧着自己,将红色文化的火种传递给一批又一批孩童。阳光透过玻璃,为他稀疏的白发镀上一层金边,两侧鲜红的对联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一盏红灯笼在梁下轻轻摇曳,将整个工作室笼罩在温暖的红色调中。
我注意到书架上整齐陈列着火仲舫老师的著作,《花旦》《柳毅传奇》的书脊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旁边的书格里摆放着他收集的红色经典文献和亲手编写的剧本手稿,与墙角红灯笼的柔光相映成趣。 几个孩子手持快板,正在表演《关心下一代》。快板的节奏虽然不够整齐,但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专注。"钟声爷爷"微微前倾着身子,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孩子们的朗诵声稚嫩清亮,偶尔会读错几个字音,却依然坚持把每个句子都念得字正腔圆,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与当年的我何其相似。火老师用沙哑的嗓音给孩子们纠正,不时咳嗽几声,但当孩子们齐声朗诵时,他眼中迸发的光彩胜过任何年轻的眼睛。夕阳的余晖中,他佝偻的身影与书架上的"钟声"二字重叠在一起,红灯笼的光晕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火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与担当。这种坚守,不正是红色文化最真实的传承吗?
离开时,火老师站在门口与我们送别,他的身影在光影中显得挺拔。两年过去,再回工作室,钟声依然清越,回荡在每一个我的心间。在固原这片贫瘠而热烈的土地上,那红对联的鲜艳、红灯笼的温暖、红色书脊的沉稳,都在诉说着这位以钟声为名的老人,如何让文学的钟声,文化的精神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永久地传唱?我们青年一代,该如何继承并弘扬那些宝贵的精神…… 第二天,我们这些文学上的懵懂少年将要和西海固著名作家一一结对,固原市文联、作协、关工委以及像火老师这样所有心系青少年一代成长,发展;让西海固文学传承、壮大的领导、作家们都将成为我们的导师。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啊!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就是西海固文学人的另一种精神,把培养青年人当使命来担当,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点评:
《钟声回响处》的语言如同其描绘的场景和人物一样,质朴而温暖。它用平实、具体、形象的语言,清晰流畅地叙述了重返钟声工作室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晦涩的词汇,没有复杂的句式,没有浮夸的修饰,而是依靠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和清晰的逻辑,将一位文化坚守者的形象、文化传承的场景以及青年一代的感悟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易于理解并产生共鸣。这种“通俗易懂”并非简单浅薄,而是深入浅出,是语言功力的体现。
建议: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有个别地方需要用具体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