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千园里金石缘
萧润泽
当方介堪为张大千篆刻的最后一批印作辗转送达时,一代宗师已病危住院。据知他用颤抖的双手把印章紧紧抱在胸前,久久不肯放下。时间定格在1983年4月2日。一个半个多世纪的金石书画缘,演义的“张画方印”,铸就了艺术界一段永恒的佳话。
再度“张大千故里”游学,从走进大千园的牌坊,就拉开了帷幕。
仲夏的晨曲,是满庭芳草绿。池塘的那一抹红,是莲荷吐芳。小径漫步,低垂的杨柳,迎风遥曳,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首先勾起回忆,是张大千美术馆。那是十多年前,美术馆刚建成不久,我随渝中区文联部分艺术家来此参观学习。并在美术馆进行了书画等学术交流,还举行了收藏仪式。因热爱篆刻的缘故,展厅的一整版,方介堪为张大千治印的集成图,特别吸引眼球。
后来得知,张大千一生,书画用印3千方以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方介堪一人便为其治印达5佰方以上。
1930年的那一场张大千画展,方介堪为其治印50余方。轰动海内外,就此拉开了金石书画双绝的序章。
从美术馆上行不久,就来到研学约定的集结地“张大千纪念馆”。
白墙黛瓦的建筑,张学良的题匾赫然醒目。与其他4A景点不同的是,以打卡为目的之人很少,这就给毕业季的后学们一个很好的舞台。
是时,一个身着冷色调旗袍的女生,迈着优雅的步伐,漫步在纪念馆内外,拉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咔嚓声后,无人机升空。
遐想,俯视着馆内外,绿荫婆娑间,沱江伴名山,旗袍就象三千大千手执的笔尖上蘸的墨,时虚,时实,时有,时无,动静相生,是多么的荡气回肠呀。难怪在西方艺坛,被称为“东方之笔”的只有张大千,没有其中之一。
热情的学妹给我们照了集体像后,入馆瞻仰便开始了。正中的“大风堂”,把小小的院落,映衬得特别伟岸,真是:芥子纳须弥。
我们依次重温三千大千艺术成就的心路历程。“不经一番寒砌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算是真实写照了。由于研学的重点是书画作品的用印课题,我们把研究名家名作的
用印作为观摹的焦点。站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高度,品鉴作者的在完成作品后,体会钤印时的心境,竟引来无数参观者的围观。电视台的拍摄者还跟着实录了一段,实为一段小小的插曲。
沉浸式学习,不知不觉中,午之将至。饭后立即开启张大千博物馆的学习。
林荫小道旁,柳絮纷飞,映日荷花别样红。热情就象气温拉升一样,我们快步登顶。
建在山顶的博物馆,组团式的圆型建筑,即有高山仰止的寓意,又呈现了与立体画派代表毕加索的那段友谊。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百丈名山”坊,矗立在博物馆旁,留下了历史的厚重感。
一进展厅,“五百年来第一人”徐悲鸿大师的评语,映入眼帘。拉满了对大千艺术成就的顶礼膜拜。
五大展区,组团式地呈现各个阶段艺术创作的代表作,虽系复制品,但精气神跃然纸上,袭来的浓郁的书卷气,使我们不停地来回穿梭,仔细品味大家的用印法则,感悟甚深。
敦煌石窟章节,摹拟的石窟造像。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我们如临现场,一旁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蜡像,栩栩如生。
充满爱国情怀的是,在《敦煌石窟临摹作品展》取得巨大成功后,因游学旅居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解放后,嘱亲人全部捐赠给了国家。
自1926年与方介堪结识后,便开启了“张画方印”的金石书画奇缘,凡大展,见双绝,成为美谈。后因历史原因,虽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俩珠联璧合,惺惺相惜的真实写照。
1982年,介堪83岁寿,大千寄来《东方朔偷桃献寿图》以贺。后来,大千来信请介堪治印“以放易庄”、“以简易密”、“闭门造车”、“有此山川”诸印。当大千收到此时,便出现了开始描写的那一幕。
凝视展厅结尾部分的一方方鲜红的印章,是否诠释他俩坚如磐石的友谊,至死不渝的忠信?
走出展馆,两位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不仅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他们品德,也是后学之楷模,真是: 张画方印铸双绝,金石书石传千秋。
2025.6.11晚。初稿于虚无斋
【作者简介】萧(肖)润泽,曾用名:肖洪。别号,源泽居士,虚无斋主,一九六三年生于重庆。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理事,重庆市渝中区美协理事,重庆市老年大学书法系教师,第三届重庆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

【朗诵者简介】静秋,陕西旬阳人,自幼生长在天然太极城,一位热爱朗诵艺术的爱好者,喜欢用自然淳朴的声音传递一份感动,再塑文字魅力,用真挚细腻的情感倾吐心灵之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