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安全
用守护编织生命的经纬
文/李安民
蝉鸣漫透盛夏时,韩城秦东救援中心身着鲜艳红色救援服的队员们,又开始在校园与社区间忙碌穿梭。那一抹醒目的红,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承载着守护的使命与责任。
他们带着浸水的青苔样本走进教室,让孩子们触摸湿滑的致命触感;在广场铺开蛇类图谱,教大家辨认三角头型的毒蛇;电线杆、变压器上刷着醒目的“雷雨远离,谨防触电”标语,队员们会指着这些标语,一遍遍讲清雷电天气的避险要点。他们还会拿起未点燃的鞭炮,拆解里面的火药成分,演示火星溅到布料上的灼烧痕迹,教大家如何在起火初期用灭火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或是用浸湿的棉被覆盖小范围火源。针对夏季高温,他们带着体温计和藿香正气水,演示如何识别中暑症状;指着野地里的不明果实,反复强调“不认识的东西绝不能吃”;更会拿出印有“防拐骗口诀”的卡通卡片,模拟“陌生人给糖”“谎称家长同事”的场景,教孩子们记住“不跟陌生人走、遇险要呼救、牢记家庭电话”。这些带着汗味的宣传,每年都在防溺水、防触电、防雷击、防蛇伤、防烟花爆竹、防消防安全隐患、防中暑、防误食、防拐骗的课堂上流转,把每个季节的风险点掰开揉碎了讲。
可那些揪心的场景,仍在不同角落上演。三个孩子趁大人午休溜去水边摸鱼,最瘦小的那个被水草缠住脚踝,同伴拉拽时一同陷入深水区,岸边散落着刚脱下的凉鞋;有个男孩把防溺水手册折成纸船放进积水,转身就踏入野塘,脚下突然出现的深沟瞬间吞没了身影;暴雨天里,几个孩子无视电线杆上的警示,仍在附近玩耍,一道闪电劈在不远处,离得最近的孩子被电流击得坐在地上,脸色惨白。
更有孩子偷偷拆开鞭炮,把火药倒在空地上点燃,火星溅到干草堆引发小范围火灾,慌乱中想用脚踩灭,却被灼烫的地面燎起水泡;有个家庭将未熄灭的蚊香放在窗帘旁,大人午睡时,孩子模仿点鞭炮的样子划燃火柴,火苗迅速爬上纱帘,浓烟呛醒家人时,整个客厅已被熏得漆黑。野外探险的孩子采摘不知名的红果解馋,没多久就腹痛呕吐;在烈日下奔跑的少年突然头晕倒地,脸颊烫得像火烧,身边却没人知道该如何降温补水。还有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跟着“说认识妈妈”的陌生人走向面包车,幸好路边店主听见她小声背诵的“防拐口诀”,及时拦住了脚步。路上的风险也从未缺席:嫌头盔闷热的少年骑车时风掠头颅,摔倒瞬间的剧痛远比快感真切;闯红灯的自行车与转弯车辆相撞,散落的暑假作业混着血珠染红白线。
这些画面背后,是安全防线的裂隙——学校的安全课、社区的宣传栏、救援队的演示本应构成三维防护网,却常被“不会轮到我”的侥幸洞穿。数据里藏着残酷的真相:全国未成年人溺水事故近八成发生在暑期,七成位于“看似安全”的熟悉水域;烟花爆竹与消防安全事故中,近半数源于孩子的好奇模仿与成人的监护缺位;拐骗案件的受害者中,超六成是因轻信“熟人”说辞而放松警惕。就像秦东救援队员常说的:“我们讲千遍,不如家长多盯一眼;展板贴满墙,不如孩子心里刻道防线。”
真正的守护需要全社会的共治。韩城秦东救援创新的“沉浸式教育”,让孩子们体验模拟溺水的窒息感,亲手操作灭火器扑灭初起小火苗,用冰袋演示中暑后的物理降温,在“防拐情景剧”里扮演“拒绝陌生人”的小主角;社区在危险水域装声光报警器,在烟花爆竹售卖点旁设安全体验区,还在公告栏贴出“野外有毒植物图谱”和“防拐骗警示案例”;学校则利用假期前的班会,教孩子们识别网络诈骗的常见套路,提醒“不透露家庭信息、不私自约见网友”。这些举措如同防溺水手环上的GPS,既是科技的温度,也是制度的托底。
应急处置的细节同样重要。救援队员会现场演示:发现溺水者先呼救再抛救生圈,绝不盲目下水;室内发生火灾时,正确佩戴火场逃生面罩或用叠成八层湿毛巾捂住口鼻,一手扶墙弯腰低姿前行逃离火场;被蛇咬伤后保持镇定,用弹性绷带在伤口近心端绑扎;中暑后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喂淡盐水;遇到交通事故先撤离到安全地带,再拨打122和120;察觉被陌生人纠缠时,要向穿制服的人或人群密集处奔跑,并大声喊“我不认识他”。这些带着实操性的知识,像一把把备用钥匙,在意外发生时能打开生机之门。
蝉声还在继续,阳光正好,孩子们的笑声该像清泉般纯净。别让一时的疏忽,让夏天变成某个家庭的寒冬。记住,安全这根弦,松一秒,就可能断一生。这个夏天,愿每句安全提醒都化为本能的警觉,每次演示都形成肌肉记忆,让每双奔跑的脚步都有守护,每条探索的路径都有光亮。让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监护、社会的保障织成无缝的网,使每个探索世界的脚步都踏在安全的基石上。毕竟生命从无侥幸,平安不容试错,唯有将安全意识熔铸成文明的基因,才能让这道由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构筑的暑期生命防线,牢牢守护每个孩子的童年,让所有欢笑都能沿着阳光的轨迹,完整地走向更远的明天。
创作手记:
我作为韩城秦东救援中心的一名队员,写这篇文章时,红色救援服上的汗渍还未干透。每次和队友们一起走进校园宣讲,总看到孩子们盯着模拟水草道具时好奇的眼神,也忘不了那些从事故现场回来的夜晚,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细节——岸边散落的凉鞋、被水泡胀的安全手册、家长瘫坐在地的背影。这些碎片成了写作的底色,让我总想把“危险”说得再具体些:青苔的湿滑要让孩子亲手摸过,蛇咬伤的绑扎位置要对着图谱讲透,灭火器的喷射角度要反复演示到每个孩子都能记住,就连防拐骗的情景模拟,也想让他们亲身体会“说不”的勇气。
刻意避开具体地名,是因为我们见过太多相似的场景:无论是野塘还是水渠,无论是鞭炮还是插座,无论是陌生人递来的糖果还是电话里的“熟人”说辞,危险从不会挑地方。写秦东救援的日常,不是想强调我们的付出,而是想让更多人看见“守护”的形状——它是课堂上浸透汗水的演示,是社区里反复张贴的警示,是家长牵紧孩子的那只手,更是孩子心里那道“不侥幸”的防线。
最怕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不会轮到我”的侥幸。所以文中的案例都带着孩子气的细节:把手册折成纸船的天真,模仿点鞭炮的好奇,跟着陌生人走时的犹豫,这些瞬间里藏着最真实的脆弱,也让“三方共治”的呼吁更有重量。最后落笔于“防线”,是因为我们比谁都清楚:每次成功的救援远不如一次有效的预防,红色救援服的意义,从来不是出现在事故现场,而是让每个孩子的夏天,都只有蝉鸣与欢笑。
这篇文章里的每句话,都来自我们在安全科普宣讲时说过无数遍的叮嘱。愿它能像那红色救援服一样,成为一个醒目的提醒:安全这根弦,千万松不得!
作者简介:
李安民,陕西韩城人,古稀未伏枥。退役军人、退休警察,中共党员。半生戎马淬铁血,归来仍持三重刃:笔锋剖解乡土肌理,镜头凝刻岁月诗痕;秦东救援、退役军人及红十字三支劲旅的急先锋,中国警察与中国老兵马拉松双徽持有者;职工摄影协会的光影捕手,婚姻红线间的温情摆渡人。军徽烙骨,警徽铸魂,党徽涤心,志愿徽章暖苍生。在黄土地的褶皱里,他以多重棱角折射出赤诚的生命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