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广(续)
——我为沪上作家写评论
文、摄/徐一化
“唯文学之路”,指专注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唯一路径,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与审美特性。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在秘书长朱超群先生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走唯文学之路为宗旨,其会员创作日臻精湛,凝聚成独特的审美特质。近年来,沪上作家既承续现代文学传统,又锐意创新,于都市叙事中见人性微光,在方言实验里藏文化基因。我为沪上作家朱超群、袁德礼、沈裕慎、陶建幸、鲁守华、梅常青、沈志强、张春新、刘俊国、叶振环、宋长星、费荣长、周裕华、殷博义、卫润石、李媛成、周琪卿、夏梅珠、丁罗蕾、钱坤忠等作家的作品所写的评论,只是评论中的一部分。通过微观解读与美学阐释,追踪海派文学基因的当代演化。这些文字力求成为作家创作实践的智性回声,而且在流动的评论光谱中,力求昭示着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的写作,在当代文学版图中的独特价值。
评张春新《不灭的火花》(外一首):
张春新先生的这两首作品,以厚重的历史关怀与炽热的家国情怀为核心,彰显了诗人作为“局长诗人”特有的社会责任意识。《不灭的火光》以凝练的笔触勾勒邹韬奋精神肖像:“犀利的笔”化作战斗尖刀,“不灭的火光”象征其永恒的精神炬火。诗歌紧扣报人风骨与爱国赤忱,四节铺陈间完成从具象遗物到精神升华的跃迁,史料选取与意象转换俱见功力。《和友人“死难者国家公祭”》则展现史诗气质。前篇“累累白骨”以触目惊心的物象唤起集体记忆,“盼国威”道出民族觉醒的深刻命题;后篇“警报长鸣”的现实场景与“扬军威”的铿锵誓言形成时空对话,重复递进的“血泪”书写强化了公祭仪式的庄严感。两首组诗在艺术处理上颇具匠心:前者以人物特写浓缩历史风云,后者借群体祭奠升华民族精魂。诗人将官员视野与文人情怀熔铸为沉雄的诗句,在回望苦难与致敬先驱的书写中,始终保持着警醒当下、烛照未来的精神向度。
评刘俊国《彩云之南的菌香诗行》:
诗人刘俊国创作的这首诗歌,以菌菇产业为经纬,巧妙编织文学与科学的共生图景。全篇弥漫着令人感兴趣的情景:机翼划云、菌丝生长的意象群,将工业考察升华为诗性飞行。最精妙处在于诗人创新性的描写——纪开萍的科研叙述被喻为“细密的菌丝生长”,工人称量动作转化为“丈量100克的品质重量”,午后的交流会发酵成“思想的菌菇宴”,使生产线与创作线产生惊人通感。诗中“40天的生命奇迹”与“童话的翅膀”形成时空张力,既写实记录菌菇培育周期,又隐喻文学创作历程。“牛夫人”品牌名称的植入不显得突兀,反而成为“动人诗行”的有机成分。结尾“菌棒上悄然生长”的双关语尤为引人遐想:既是食用菌的生物学过程,更是文艺种子在产业土壤萌发的象征。全诗清新雅致,诗人在纪实性写作中,渗出阵阵诗意芳香。
评叶振环《<夜宿云门寺>赏析》:
作家振环先生创作的这篇赏析散文,堪称古典诗歌解读的典范之作。作家以细腻的笔触与深邃的哲思,在唐诗的方寸之间开辟出广阔的阐释空间。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三重对话的阐述:与诗人孙逖的隔空对话,与云门寺历史记忆的对话,以及与当代读者精神诉求的对话。作者将“悬灯千嶂夕”的静态画面,解构为“室内微光与室外苍茫的奇妙对话”,这种阐释既忠实于文本,又赋予其现代性的审美维度。文中对“象外”幽寂的解读,对“画壁馀鸿雁”中时间密码的破译,都展现出深厚的学养与敏锐的感悟力。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将诗歌赏析升华为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漫游,让读者在“铜盏灯油轻微爆裂”的细节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星光穿透纱孔”的意象里感受永恒诗意。
评宋长星《民生日记》:
文学照亮生活。《民生日记》以独特的文学光芒,照亮了当代多元化的社会生活,54篇日记体的文章,将社会和人生融为一体,凝聚为一种富有活力文学话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充分地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作者宋长星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实生活,观照时代小人物,表达他独特的人文关怀。《民生日记》创作特点主要有:一是以底层百姓为对象创作,直击社会发展的现状。在聚力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的表达中,体现了一个民生作家致力于民生文学写作的执着追求,面对面走近百姓,心贴心了解百姓,实打实为百姓干事,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的针对性,无疑加深了《民生日记》的思想内涵。作品不仅展现了作家对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文学的独特魅力。二是用哲学的观点剖析社会现象,成为创作的核心。三是对人文关怀进行全方位的深情呼唤。这就是民生作家的一种精神宣示。新时代文学作品的主角,应该是人民,新时代文学作品发展动力也来自人民。《民生日记》表达了对底层百姓深切的关注度。爱,是解决一切民生问题的温暖的底色。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其中涌现出许多以社会民生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下,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从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民生文学创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生日记》是民生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对于文学界有着更强的示范作用,至少给我们在进行民生文学作品创作中,提供三点深刻的启示:首先,要坚持民生文学的真实性和民众性。其次,要坚持民生文学的深刻性和传承性。最后,要坚持民生文学的社会性和创新性。中国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它所呈现的文学发展态势是积极乐观和昂扬向上的。文学照亮生活,民生文学照亮多元化的社会生活。
评鲁守华《我家院子来了一只貉》:
作家鲁守华先生创作的这篇散文很有意思:城市深处,庭院中惊现一丘之貉的“貉”——上海300个小区貉踪遍布的事实,竟成为城市善念悄然结下的果实。这份温情,竟似上海市民不自觉的邀请。不仅温顺的刺猬与精灵般的萤火虫常来做客,如今那背负污名的貉,也循着无言之道,踏上寻觅安全栖息的旅途。它悄然食罢便离开的身影提醒:善心如清流润物,无需声张围剿,只要默然为野性留下一线生机——生命便自会沿着这片善意铺就的路径,在人间找到从容不迫的共存之道。作家家的院子,俨然成为野与驯、怜与敬的神秘地带。作家的行动,充分表明善心对待动物之珍贵。正是因为人类内心存有慈善的光华,才能使上海一些小区,成为一些动物得以稍息的广袤屋檐。善待万物生灵,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宇宙之中的蓝色地球上,必将有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评费荣长《忻才良精神永存》:
忻才良先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以笔为犁,深耕新闻与教育沃土四十余载。作为资深报人,他秉持"铁肩担道义"的职业操守,在《青年报》《劳动报》总编任上打造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新闻精品,其报道既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又始终心系民生冷暖。作为育人导师,他开创的"文学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云行泉水"般的板书艺术与循循善诱的教学智慧,彰显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先生毕生践行"才良"之名,以卓越才华滋养社会,以赤诚良善温暖人心。即便在生命最后时刻,仍保持知识分子的从容与担当,那句"不要怪人家"的临终嘱托,恰是其"俯仰无愧天地"人格魅力的生动注脚。他的精神遗产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将继续照亮后来者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费荣长先生所创作的这篇散文,感情充沛如泉涌,文字流畅如行云,真棒!作者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思想的海洋中,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评周裕华《北方的威尼斯》组诗:
诗人周裕华先生以俄罗斯三大历史地标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横跨时空的帝国艺术长卷。诗人以金错彩的笔法构筑视觉奇观:涅瓦河的粼波与冬宫青铜骑士的冷芒辉映,夏宫鎏金烛架与琥珀宫的千年焰色交织,在光与影的变奏中复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华彩。其诗艺精妙处在于将建筑史诗转化为心灵史诗——亚历山大柱的战争记忆被“鸽群旋过”柔化,叶卡捷琳娜宫的威仪在“玫瑰绽艳”中透出女性气质。三首诗皆以“景-史-情”三重结构推进,用“碎琼溅沧茫”的琉璃语汇与“浮雕战马啸风尘”的金石之声,完成对沙俄帝国从雄浑到忧伤的美学解码,最终在“千般思绪随风入莽苍”的收束中,达成历史沧桑与诗性超越的和鸣。
评殷博义《世间万物皆草书》:
作家殷博义先生创作的散文,以“世间万物皆草书”为核心,精辟阐释了草书艺术的深邃哲理——它将书法升华为情感与自然的交响。作家巧妙融合王冬龄的“手感”论与周用金的“意在笔先”说,生动揭示草书如何以流动线条承载人生起伏与万象变幻。文中对怀素、张旭等大师的解析,既彰显历史厚度,又突显草书作为情感艺术的最高境界:笔墨间刚柔并济,倾泻万千悲欢。更令人叹服的是,作家慧眼独到地将草书与文学素养相连,强调晚年积淀的生命力恰如草书挥洒的韵致。短短千余字,包罗艺术真谛,文笔如行云流水,启迪读者在墨韵中参悟天地人文的和谐共鸣,实为一场智性与美学的双重盛宴。
评卫润石《大山的女儿》:
作家卫润石先生创作的此文,以纪开萍科学家的黑牛肝菌驯化史为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科技报国三重奏:科研维度突破“菌根共生”理论禁区,十年实验室攻坚终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抉择维度以辞去公职的果决跨越体制鸿沟,在宏博集团支持下实现从论文到产业的惊险一跃;民生维度更以工厂化量产带动多民族就业,让深山林珍化作富民金菇。散文的精髓在于“三个照亮”:实验室灯光照亮菌丝生长密码,企业家远见照亮成果转化之路,而科学家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最终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共富征程。尤为可贵的是,作家始终以地质队员般的笔触,深挖细节——绿霉菌污染时的彻夜坚守、特殊基质的意外发现、工人们“比野生更鲜”的自豪评价,让硬核科技叙事浸润着人文温度。这既是纪开萍个体生命的史诗,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菌棒撬动产业变革的时代缩影。
评李媛成《99次逃跑的牛肝菌小仙女》:
作家李媛成女士创作的此文,以童话笔法重构科学史诗,在菌丝与星轨间编织出令人佩服的跨界寓言。在叙事方面,将实验室的枯燥数据转化为“牛肝菌小仙女”的奇幻漂流,培养皿化作月光森林的微缩宇宙;在抒发情感中,用“彩虹马卡龙”“菌丝情书"等意象,将甘博士的科研执念升华为童话守护者的温柔誓言;在创新文化方面,傣族歌谣、佤族传说与冷链物流奇妙共生,构建起科技与民俗的诗意对话。作者以“99次逃跑”为隐喻,既道破科研攻关的艰辛,又以“第100次相遇”的童话结局,彰显中国科学家驯服自然的浪漫智慧。这种将硬核科研解读为儿童可感、诗人可咏、学者可思的复合文本,开创了科技叙事的新美学范式。
评周琪卿《“公鸡酒”的芬芳传奇》:
诗人周琪卿创作的这首诗,以传统颂酒诗的笔法展开,通过“玉液琼浆”“九霄云外”等意象堆叠,构建出酒文化的崇高意象。诗句以“轻抿—沉醉—思绪穿越—情谊升腾”为逻辑链,完成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共鸣的升华。诗人语言直白通畅,情感饱满,其诗意突破了传统范式,赋予“公鸡酒”以更立体的文化肌理,让读者产生联想,回味无穷。
评夏梅珠《我的摄影荣誉之路》:
摄影师夏梅珠女士获得一系列大奖,充分地诠释了残疾人用镜头诠释生命力量的真谛。她没有手指,却用掌心按下快门,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世界的脉动;上帝虽然收走了她的手指,但是却给了她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她的成果向世人证明,真正的摄影不在于肢体,不在于器材,而在于心灵与世界的对话。在这位摄影师的镜头下,残缺与完整达成了奇妙的和谐。她以坚韧的精神,向残疾宣战:生命的价值从不因躯体的局限而打折,反而在抗争中绽放异彩。
评丁罗蕾《大公鸡酒情缘悠长》:
作家丁罗蕾女士创作的这篇散文,以“大公鸡酒”为情感纽带,串起三十载个人记忆与城市工业史的双重叙述场景。散文分三方面构建:岁月之醇以父亲品酒、江泽民畅饮的温情场景,复活老字号的时代记忆;匠心之醇借工程师视角剖析5米深窖陈化工艺,让“一滴二酿”的匠心有据可鉴;情义之醇则以“醉倒换订单”的舍身担当,将商业往来升华为工业精神的光大。散文最动人处,在于以工程师的精确笔法写市井温情:邻居顾玲琴的出厂代购,工人感佩的“搭上性命”等细节,构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珍贵资料。散文如精心调配的美酒,将个人史、工业史与文化自信熔铸为珍贵的记忆。它塑造的不仅是老字号的品牌价值,而且是国企改革浪潮中上海产业工人的精神肖像。
评钱坤忠《无锡清名桥》:
作家钱坤忠先生创作的这篇散文,以桥为媒,构筑了一幅横跨东西方文明的时空长卷。文章以三重维度展现清名桥的独特魅力:回顾历史,400年古桥如沉默长者,将春晚的现代光影与万历年的砖石肌理熔铸为文化记忆的琥珀;从空间来看,从泰晤士塔桥到塞纳河文艺桥的全球桥谱对照,反衬出江南拱桥"窄巷高墙"的东方美学神韵;从情感角度来说,游子用手机定格的桥影,将央视春晚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甜糯乡音”的私人乡愁。作家以航海家的开阔视野与诗人的细腻笔触,在“桥是路的延续”这一哲学命题中,找到了勾连古运河漕运史与当代文化传播的钥匙——当春晚的电子信号掠过清名桥单孔拱券时,实则是千年水道文明在数字时代的诗意重生。文中“桥梁比较学”的书写尤见匠心,既避免了地方志式的平面铺陈,又超越了旅游散文的浅表抒情,最终让清名桥成为解码江南文化基因的审美密匙。
文笔精华研究会的文学创作和研究还在继续,为沪上作家作品的评论还在继续。保持创新态势,重释海派精髓,已成为常态。文笔精华研究会的实践,正在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一条独特的“唯文学”之路。这种创作路径,既继承了海派文学"融贯中西"的基因,又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我们欣喜地看到,纯文学依然是人类精神不可替代的栖居之所——它既是对抗异化的诗意堡垒,更是通向自由的美学飞地。文笔精华研究会当下这种创作姿态,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提供了创新、超越且可复制的珍贵样本。
【作者简介】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