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起金庸
文/韩文奎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 ,喜欢上了看书 ,从此 ,成了一种爱好和习惯 。
上初中的时候 ,偶尔看过几次的《故事会》,断断续续的 ,没留下什么印象 ,过后也没什么想念 。有过一个时期 ,经常去邻居家看一份报纸上连载的谍战小说 ,坚持看完之后 ,也是心无余念 ,过后即忘 。
记得一点模糊印象 ,上世纪八五年的时候 ,从邻居大哥那里 ,得到了一本金庸写的《射雕英雄传》中的第一本 ,可能是那时的认知能力原因 ,也可能是没有阅读大部头小说的经验 ,看过几个篇章后 ,感觉不到什么乐趣 ,只是有点枯燥无味 ,就弃之一边 。后来 ,在那一年冬天夜里的时候 ,无意中看了几集同名的电视剧录像带 ,从无这方面体验的我 ,感觉非常新奇 ,继而深陷其中 ,最终达到令人痴迷的程度 。后来得知 ,那是八三版的《射雕英雄传》。清晰的印象记得 ,那时正处于隆冬腊月 ,放寒假的前夕 ,村里有家孩子结婚,就花钱雇人播放了这种电视剧 ,而且价钱不菲 。在晚上的时候 ,他们把电视机放到开阔地带的房顶上 ,再配上一步录像机 ,就开始了 。人们顾不上寒冷 ,站着一连观看了好几集 ,直到被迫结束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看架势 ,如果不限时间的话,很可能看个通宵都没问题 。当时 ,看到的也只能是录像带 ,当时的地方电视台是不播放这种电视剧的 。再后来 ,接连辗转了几个地方 ,很是看了好多集的这部电视剧 ,越看心里越是放不下 ,但由于正处于初三第一学期的末端 ,临近期中考试 ,只好中断了此爱好 ,心里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
心憾之余 ,才想起了那本被冷落了很久的书 。有了时间的时候 ,就慢慢地看了起来 ,越看越觉有趣 ,知识的沉淀 ,阅历的丰富 ,世间冷暖的多变 ,令人有点叹为观止 ,逐渐爱不释手起来 。虽然是在浮光掠影观看之中 ,但江南七怪的豪气 ,北丐的好爽和正气 ,东邪的怪异和精致 ,西毒气质的独特和痴迷 ,还有南帝的隐士和豁达 ,各自神奇 ,魅力无限 ,以及大漠气象的壮观 ,江南水乡风光的旖旎和柔美 ,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越发喜欢上了金庸的这种叙事风格的故事小说 。后来 ,又从朋友那里 ,看到了一本金庸写的《天龙八部》,几经波折 ,得以观看了全部内容 。在娱乐欣赏之余 ,萧峰 、阿朱的形象逐渐走进了我的心里 ,血肉丰满 ,感人至深 ,至于段誉 、王嫣雨 、慕容复等人 ,印象模糊 ,渐行渐远 ,直至了无痕迹 。
上大学的时候 ,临近寒假时 ,向同学借到了金庸的《鹿鼎记》。本来就没有当真 ,也没有多大的指望 ,只是试着向同学说了一句话 ,就当是玩话 ,谁知好说话的那位同学竟然痛快地同意了 。厚厚的两大本 ,提在书包里 ,很有感觉 ,放在床头上 ,有空时就看了起来 。逐渐走进了韦小宝 ,也走进了那个亦江湖亦官场的那个独特的环境 ,世事多翻覆 ,芸芸众生共生存 ,丰富了我的认知 。
《鹿鼎记》是一个另类 ,有点不符合金庸先生以往的风格 ,尽管他非常不喜欢韦小宝这个角色 ,但他却从多角度多手段塑造了韦小宝的多重性格的复杂形象 ,而且非常成功 ,也许 ,从此完整了金庸先生小说的风格 ,再一次诠释了事物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逻辑 。一部《鹿鼎记》,洋洋大观 ,折射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芸芸众生 ,很多事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子 ,既有光明的地方 ,也有黑暗 、潜规则不被人知的地方 ,接近了现实才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喜欢 ;它给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也是多方面的 ,值得深思 。
参加工作后 ,常住单位的我 ,闲着没事的时候 ,喜欢去街边书摊的门市溜达 ,翻翻捡捡中 ,发现了一本金庸写的《倚天屠龙记》,二话不说 ,就租了下来 ,既是消遣又能打发业余时间 ,很符合当时的我的心境 。纵观整部《倚天屠龙记》 ,它不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 。在你来我往的纷争中 ,兄弟情朋友义贯穿始终 ,为情而生 ,为义而死 ,轰轰烈烈 ,不枉一生 。情义无价 ,乃世间一大亮色 ,心有此念 ,彼此便不再寂寞孤单 ,即使深陷绝境 ,也有战胜困难的希望和信心 。合卷默想 ,心中忽然开朗 ,涌起了阵阵的暖意和力量 。
如此喜欢金庸先生的小说 ,除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历史知识之外 ,还有厚实的文字底藴 。一部小说 ,描述事件发展 ,描摹人物肖像仪态 ,刻画心理活动 ,变化微妙 ,细致入微 ,如一道清新自然的山风 ,徐徐道来 ,层次不穷 。其用词 ,时而侬言软语 ,时而豪迈激越 ,时而悲切难抑 ,时而欢天喜地 ,笑媚如花 ,变化多端 ,呈连绵不尽之势 ,虽多文言之色 ,但又简练如常 ,通俗易懂 ,自然贴切 。读后惊叹 ,令人望尘莫及 。掩卷沉思 ,本对语文不感兴趣的我 ,曾经认为作文是一件苦事 ,望而却步 ,总想回避 ,能不写就不写 ,实在不行了就胡乱应付 ,却没想到一部小说会有那么多的内容 ,已远超我的想象力 ,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有了启蒙的思想和目标 ,学习就有了动力 。于是 ,上语文课的时候 ,就开始注意了听讲 ,尤其是对文章的评论部分 ,对文章的分析和点评 ,引导着学习的切入口 ,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课外阅读的时候 ,时刻积累着一点滴的东西 ,积少成多 ,用时自然就能多少写点东西了 。咿呀学步 ,开始走上了学习的道路 ,学以致用 ,终身有用 。
学习从喜欢和爱好开始 ,勇于和善于学习 ,逐成习惯 ,永不分开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乐此不彼 。

《新诗大观》长期征稿、赠阅启事
《新诗大观》为邢台市诗人协会主办的纯诗歌刊物,逢双月出刊。
《新诗大观》诗刊创刊于1994年,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40刊。主要栏目有“特别推荐、诗现场、诗歌发现、散文诗叶、诗歌密码、网络诗文本、诗天纵横、诗歌部落、诗坛撷英、诗人说诗、古韵新声”等。《新诗大观》长期面向国内外征集诗歌相关稿件。
本刊真诚免费赠阅读者,只望读者支付18元/本邮资,增加一本加10元。
投稿邮箱:xsdg1994@163.com
业务联系:13930908446 (同微)
获书通道:13932935519(同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