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千阳县老科协 李宝智
千阳民间刺绣,从来不是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文化遗产",而是活生生的、带着体温的日常。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眼不花耳不聋,依然用布满皱纹的手为孙辈们绣着花鸟香包,这场景本身就是对时间最温柔的抵抗。那些从她手中诞生的裹肚、枕头、披风,每一件都是实用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是千阳女子对生活最朴素的告白。
千阳绣品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从不刻意追求"艺术"的虚名。老一代绣娘们的作品,总是先考虑实用再兼顾美观——一个裹肚要贴身舒适,一个枕头要柔软耐用,然后才是上面的花纹是否精巧。这种实用主义美学观,使得千阳刺绣避免了沦为徒有其表的装饰品,而始终保持着与生活的血肉联系。绣花针下流动的不仅是彩线,更是对家人冷暖的牵挂,是主妇对家庭最细腻的照料。
当绣艺传到妻子这一代手中,传统悄然发生着蜕变。十二生肖系列的出现,标志着千阳刺绣从实用品向装饰品的优雅转身。妻子们不再满足于绣制日常生活用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复杂的图案、更丰富的题材。这种变化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刺绣艺术内在生命力的自然延展。绣品上的生肖动物,既有传统的吉祥寓意,又被赋予了当代的审美趣味,每一针每一线都在述说着文化基因的变异与传承。
在千阳,刺绣技艺的传授从来不是通过正式的师徒制度,而是在母女相处的点滴中自然完成。老母亲可能从未给儿媳上过"刺绣课",但儿媳看着母亲飞针走线,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基本针法;妻子也许没刻意模仿婆婆的技艺,但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审美默契,使两代人的作品既有延续又有创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方式,使得千阳刺绣避免了僵化保守,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
千阳绣品的色彩运用独具匠心,既遵循着传统配色法则,又融入了绣娘个人的情感体验。老母亲偏爱沉稳的大地色系,那是她那一代人朴素生活哲学的视觉呈现;妻子则更倾向于鲜艳明快的色调,反映着当代人对生活的热情期待。从深褐到朱红,从靛蓝到翠绿,千阳绣品的色系变迁,恰是一部浓缩的民间审美发展史。
这些绣品上的图案,无论是传统的花鸟虫鱼,还是创新的十二生肖,都不仅仅是装饰,而是一个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千阳人对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一朵牡丹可能寓意富贵吉祥,一对鸳鸯象征婚姻美满,这些世代相传的意象密码,通过绣娘们的巧手得以延续。尤其十二生肖系列,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融入方寸之间,使绣品成为可触摸的哲学。
在机器刺绣泛滥的今天,千阳手工绣品的价值愈发凸显。每一件作品都带着绣娘的温度和呼吸,那些微小的针脚差异、偶然的色彩变化,恰恰成为作品最珍贵的"瑕疵"。老母亲绣的香包可能不如机器制作的规整,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中蕴含着人性的温暖。手工与机器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心灵的投射,后者只是技术的复制。
千阳绣品的传承,实则是女性智慧的代际传递。从老母亲到妻子,改变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对美的执着追求。刺绣作为一种无言的语言,记录着千阳女子的情感世界和生命体验。当老母亲为孙辈绣制香包时,她绣进去的是隔代的疼爱;当妻子创作十二生肖时,她表达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这种创造性的传承,使得千阳刺绣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千阳绣品恰如一条流动的河,从老母亲那一代的实用性出发,流经妻子这一代的艺术性探索,最终将汇入更广阔的文化海洋。这条河流的每一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但水质始终清澈如初。绣品上的图案在变,技法在变,用途在变,但不变的是千阳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本真的状态——不是凝固在历史中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生命延续。
千阳刺绣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守旧,而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本质的智慧。从老母亲的实用绣品到妻子的十二生肖,变化的只是形式,永恒的是对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一针一线里,绣的是图案,更是生命的态度;传承的是技艺,更是文化的基因。这或许就是千阳绣品最珍贵的启示:传统之所以能够活到今天,正是因为它一直在生长。
` 写于2024年春节李宝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