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薪火相传。当淮北的红枫再次燃遍山野,我们总会想起那个以"雪枫"为名的身影——他曾在烽火中执剑,将书生锐气化作疆场锋芒;他曾在江淮间播火,用赤诚之心联结军民鱼水;他最终倒在冲锋的路上,三十七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民族救亡的丰碑上。
本文作者以诗意笔触回溯彭雪枫烈士的一生,从青年立志到沙场殉国,从治军严明到爱民如亲,字里行间既有战火硝烟的壮阔,亦有军民相惜的温情。那片被老兵们称为"血染红"的枫树林,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纪念,更是精神谱系里的图腾——它见证着一位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映照着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永恒铭记。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雪枫故事,既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精神的接力。正如那永不褪色的红枫,英雄的信仰与忠诚,终将在代代相传中,成为照亮前路的不灭灯火。(379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④】
【散文】
雪 枫 映 山 河
——怀念彭雪枫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淮北的秋总是带着烈性的红。濉河岸边的枫树林漫山遍野地燃着,像无数支高举的火炬,从1944年深秋的那场战斗里一直烧到今天。风穿过枝叶的间隙,会送来隐约的军号声,那是彭雪枫将军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回响——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当枫叶再红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个穿着灰布军装、眼神明亮的身影,想起他如何用三十七岁的生命,在江淮大地上刻下“忠诚”二字的分量。
深秋的豫东平原,总有阵风穿过茂密的枫树林。叶片相击的沙沙声里,似有八十多年前的马蹄声从濉河岸边奔来,踏碎深秋晨霜。那是彭雪枫将军留在这片土地的回响,如一枚永不褪色的红枫,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
彭雪枫烈士是牺牲在豫东抗日战场。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指挥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属于豫东地区。彭雪枫牺牲后,遗体被运往淮北抗日根据地首府泗洪县半城镇安葬,淮北各界还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一、烽火淬炼的青春
1926 年秋日,北京城外枫叶红得热烈。十八岁的彭雪枫立于碧云寺石阶,望着远处战火染红的天际。口袋里刚拆的家书带着墨香,父亲叮嘱“乱世之中,保全自身即为孝”,可他攥紧的拳头藏着滚烫誓言。这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彭修道”之名与怯懦留在过去,以“雪枫”为号,要做寒冬破冰先锋。
开封训政学院课堂上,他的身影总最早出现在晨曦中。油灯下抄写的《共产党宣言》手稿,字里行间满是少年锐气。同学们记得他辩论会上的模样,西装袖口磨出毛边,眼神却亮得惊人:“国家到了这般地步,读书人岂能只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后来他带着这份锐气走进苏区,反“围剿”战场上,书本理论化作枪林弹雨中的实战经验。长征路上,他率领的部队如锋利匕首,在雪山草地撕开敌人封锁线,战士们说跟着彭师长,再黑的夜也能看见光亮。
1938 年春天,他奉命奔赴豫东抗日前线。临行前,日记本上画着简易地图,红笔圈出敌后每处要点。妻子林颖缝制的布鞋带着新棉暖意,他却把更多关怀给了随行小战士。渡黄河的木船上,他讲岳飞故事,讲到“还我河山”,船桨激起的浪花溅在脸上,分不清是河水还是泪水。这一年,他在西华县组建抗日游击队,把拿锄头镰刀的农民,训练成令日寇闻风丧胆的铁军。
二、江淮星火的燎原
涡河岸边冬夜,寒气透过草棚缝隙钻入。彭雪枫搓着冻红的手,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桌上油灯忽明忽暗,映出他眼下青黑——为筹备新四军游击支队,已三天未合眼。第一缕晨光爬上窗棂时,他在“成立宣言”签下名字,笔尖划破纸张的声响,似清脆号角唤醒沉睡的江淮大地。
永城张庄,老乡们记得那位会拉二胡的将军。部队进驻首日,彭雪枫就带警卫员帮五保户王大娘挑水。见大娘床头摊着没纳完的鞋底,当晚便召集干部:“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不是来给老百姓添麻烦的。”他亲手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细则,被战士们抄在包袱皮上,走到哪带到哪。一次部队在田埂练兵,不小心踩坏老乡几棵麦苗,他让司务长按市价赔偿,还带战士补种双倍青苗。
1941年春节,雪下得极大。彭雪枫踩着积雪看望伤员,临时医院草棚里,他脱下棉衣盖在重伤员身上。炊事员端来唯一一碗带肉热汤,他转手递给断腿小战士:“娃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那天夜里,他在日记写道:“战士们的伤口在流血,我的心也在流血。我们多打一个胜仗,他们就少受一分苦难。”
部队在淮北建立根据地时,彭雪枫不仅关注军事,更重视民生。他组织战士开垦荒地,帮助老乡兴修水利,还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亲自授课。课堂上,他常说:“抗日不仅是打仗,更是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分校的教室里,油灯下是年轻学员们专注的脸庞,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抗日战场上的骨干,传承着彭雪枫的信念。
三、生命最后的冲锋
1944 年深秋,濉溪县枫树林红透半边天。彭雪枫站在八里庄阵地高地,望远镜里能看见敌人碉堡枪眼。这是他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亦是最关键的一场。战前动员会上,他特意穿上洗得发白的灰色军装,领口风纪扣系得严实:“同志们,我们多往前冲一步,淮北的老百姓就能早一天过上安稳日子。”
战斗打响,炮火如雨点砸向阵地。彭雪枫始终站在最前沿指挥岗位,警卫员几次想拉他到掩体后,都被推开:“我在这里,战士们才更有劲头。”发现敌人火力点阻碍进攻,他立刻拿起望远镜观察,就在这时,一颗流弹呼啸而来。他倒下的瞬间,手里仍紧紧攥着标注进攻路线的地图,鲜血染红“八里庄”三个字。
战士们清理战场时,有人喊“彭师长牺牲了”,整个阵地瞬间安静,接着是此起彼伏的哭声。曾被他救过的小战士,抱着他的遗体不肯撒手:“师长昨天还问我家里的麦子收了没有,他怎么能走呢?”老百姓闻讯赶来,自发在路边摆上供桌,放着刚蒸的馒头和自家酿的米酒,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摸着棺木,老泪纵横:“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走得这么急啊。”
灵柩护送途中,沿途百姓自发聚集路旁,有人捧着刚摘的野菊花,有人端着热粥,沉默地目送。一位失去儿子的大娘,把准备给儿子做的棉衣盖在灵柩上,哽咽着:“好孩子,让大娘给你加件衣,路上不冷。”这场景,让护送的战士们一次次红了眼眶。
四、红枫不朽的传承
如今的八里庄,已建起雪枫公园。每年深秋,众多人来此看红枫。孩子们在枫树下追逐嬉戏,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偶尔指着铜像告诉孩子:“那个戴眼镜的叔叔,是保护我们的大英雄。”铜像上的彭雪枫目光坚定,仿佛仍注视着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彭雪枫纪念馆里,有件特殊展品——半截钢笔。那是他牺牲时别在上衣口袋的,笔尖还残留墨水痕迹。讲解员介绍,这枝笔写下无数战报和家书,最后未写完的信是给妻子林颖的,只留“颖:战事紧急,待胜利后再叙”几字。旁边展柜里,放着林颖后来的回信,泛黄信纸上字迹虽模糊,却透着坚定:“雪枫,你未写完的信,我替你看顾这片土地来完成。”
冬日里,濉溪县曾有位九十岁老兵,颤巍巍指着窗外枫树林:“彭师长牺牲那天,这片林子红得像火。我们都说,那是他的血染红的。”老人手背上布满皱纹,却仍能做出握枪姿势。他说每年此时都会来坐坐,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彭师长的声音:“等赶走了侵略者,我们就在这里种满枫树。”
风再起,枫叶在阳光下闪着红光。有些生命从未真正消逝,它们化作山川草木,化作春风秋雨,化作后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彭雪枫将军永远活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活在每片红枫脉络里,活在被他守护过的岁月静好中。
暮色四合,纪念馆留言簿上,有人写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雪枫之红,永不褪色。”不远处,有孩童问:“妈妈,这个叔叔是谁呀?”年轻母亲回答:“他是英雄,是保护我们的人。”那一刻,故事的传承在无声中延续,英雄的精神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与人们心间。
如今,八里庄的战壕早已长出青草,雪枫公园里的铜像被晨露打湿又被阳光晒干,孩子们在红枫树下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讲到"彭师长"三个字时,总会下意识地挺直腰杆。八十载春秋更迭,当年他守护的村庄变成了城镇,他憧憬的"安稳日子"已成寻常,但那片红枫始终记得:有一个人,曾为这片土地流尽最后一滴血;有一种精神,会像枫叶一样,在每个秋天准时红透山河。风过处,千树作响,那是大地在轻声应答——英雄从未远去,他只是化作了这片山河的一部分,永远凝视着他深爱的人间。(2933字)
【彭雪枫简介】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1944年9月11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
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为了纪念彭雪枫,在河南省镇平县、夏邑县,安徽省宿州市、蒙城县等地均建了彭雪枫纪念馆,或以雪枫命名的公园或学校。
2009年9月10日,彭雪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72字)
共3596字 2025年7月10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