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
作者/惠武
臊子面,是盛行于西北大部、尤其是陇东地区的美食之一。它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在这里,每逢重大的节庆盛典,享用的美食里面,臊子面是万万不能缺少的。陇东人家招待亲朋好友,臊子面是首选的主角。如果没有臊子面相奉献,主人一定觉得自己没尽到心意,没有招待好朋友们。
什么叫做臊子面以及它的起源,人们早已详知 。但随着历史的演绎与发展,从西府岐山走出来的臊子面,在与各个地方饮食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受各地的水土气候,人文习俗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则又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
臊子面之于陇东地区的演绎,从如今的做法与视觉和味觉相比较,还是有别于其他地方包括岐山地区的臊子面的。首先,由于小麦品种的不同,擀出来的面条就和岐山的面条大不一样。
适合陇东水土的小麦,是做面食的上好原料。成为陇东人的拿手绝活。而臊子面,是众多小麦粉面食中的佼佼者,大家在主要场合,以会做臊子面为炫耀的本事,把吃一碗臊子面,视为莫大的荣耀。
那为什么要说以会做臊子面为本事呢?这是因为,虽然都叫臊子面,但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不同的操作程序,做出来的臊子面,其味觉感和视觉感,是千差万别的。
兴于公刘教穑的汭河流域,地处陇东南部的丘陵河谷地区。她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聪慧。而这一地区,正是陇东正宗臊子面的杰出代表者。这里的人们,尤为善做、喜食臊子面。
这里的臊子面,虽说也是以小麦面人工手擀刀切,用臊子和炒出来的菜花作为调味佐料,但它吃在嘴里的味觉口感和盛在碗里的视觉观感,却是有别于其他地方同类面食的,它更迎合、更能满足人们的美食欲望和味觉需求。
以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先不说小时候,吃我母亲和亲戚家做的手工臊子面,及就是以后因工作的关系,先后在庆阳,泾川和灵台等周边食用过那里的臊子面,亦多次品尝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通过食用品味,才知道各个地方鲜明的特色和不同的食用感受。
虽说享用过不同地方风味的臊子面,却对他们的制做程序,所用佐料不甚了解。因而,奔着这个话题,就以我母亲制做、教导我的姐姐们学做臊子面的方法,来展示我们当地臊子面的本色。
我母亲生于汭河边、李元谅所筑崇信城的西街。从小受外祖母的调教和环境的影响,对面食包括手工臊子面的制做食用,有着她独到的工序和娴熟的技艺。
哨子面的食用,母亲强调荤汤素吃。四咸一辣作为下饭菜,几十年一直如此。四咸指的是,淹制的咸韭菜,咸芹菜,咸白菜和淹蒜或者咸辣椒,一辣就是油熟辣椒面。她常说:“吃臊子面,忌配荤菜。只有配咸素菜,才能吃出面的味道。”
世上的事只要认真做,就一定会做好的,臊子面亦是如此。我母亲做的臊子面,在我们村里是首屈一指的。虽然在步骤工序上和其他人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在每道工序的具体施行过程中,却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首先,是和面的工序。母亲在和面时非常注重冬夏水温的掌握,并根据和面的多少要兑入多少灰水(用灰菜杆和乔麦柴的烧灰过滤的土碱水,食用碱普及后,这种自制的替代品就不再用了)。兑好碱水,一边撒入面粉中,一边用一只手拌匀成条索状,就开始揉团。面团基本成型,放在案板上,用面盆扣好让它回性。
利用面团回性的时机,开始炒菜花(岐山人叫臊子,但他们的臊子和我们这里的臊子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的臊子是每年的腊月里,就已经用纯猪肉切成很薄很小的那种肉丁炒好,盛装在特制的瓷罐里,每次吃臊子面时直接放在碗里食用)。把洗净的胡萝卜,土豆白菜等依旧切成和猪肉臊子一样很薄的方形小丁, 有韭菜和芹菜与干辣椒就更好,也切成不足一厘米的小段,清油入锅烧热后,即可先将蒜片葱丝入锅,紧随其后,就将上述切好的菜丁依次入锅,翻炒并加入调料,炒熟出锅。随后,二次对面团用手反复揉攘,直到面团柔软适度,光洁如橡皮泥的状貌,再次放入面盆盖好回性。
接下来就是炝汤了。炝汤,是臊子面最重要的一环,吃臊子面,实际上就是品尝汤的口感。臊子面好吃与否,汤的味道决定成败。炝汤要分两个步骤,先是炝醋,再是炝汤。油在锅里红热后,把切好的葱姜蒜和辣椒丝下到油锅里,迅即以醋入锅爆炝,随着“嗞啦”一声爆响,一股浓烈的冲击波,把混合着酸辣香爨的气味瞬间涌向四面八方,直扑鼻喉,沁心入肺,使人馋虫勾舌,垂涎欲滴。
待醋完全沸腾时,滴入适量的酱油以及食盐等其它调料,即可出锅以备调汤。同时在锅底预留少量炝好的醋汁,旋即趁热加入清水烧开,也叫炝汤。
剩下的,就是擀面的工序。也是两个步骤,一是擀面,二是切面。面条擀的好不好,会不会切,直接显示做面条的刀功和技艺,这是最关键的。在开擀之前,还要对面团再次地揉攘瓷实光洁,形成一个圆饼状,撒上玉米面粉,用不同的擀面杖,在一次次反复地推卷、滚压,两手掌不停地左右来回地捋抛中,原来一尺左右的面饼,瞬间就成了一张直径近两米、薄如纸张的大面膜了。
摊开面膜后,再均匀地撒一层玉米面粉,卷在擀面杖,一反一正均匀重叠成梯形的面垛,开始切面。专用的切面刀长约两尺,也很重。右手紧握刀把,刀刃按节奏有规律地紧贴着左手指上下切移,直至近两米长的面垛切完。这时,只需用手从第一层轻轻一提,一把丝线飘逸的面条,就展现在眼前。
用来专门煮面条的水烧开后,将一把面条下入锅中,随着开水的上下翻沸,面条也跟着上蹿下跳,前后游弋,就像蛟龙闹海,搅动龙宫。也正像人们所说的“下在锅里莲花转,捞着出来一根线”。一沸加水、二沸出锅。煮熟的面条,捞进冷水盆里浸涤后更劲道,更柔韧。分装在碗里后,加入炝炒调制好的汤料,连续浇滤三遍,重新加汤,把已经炒好的菜花、肉臊子和油泼辣椒依次加入碗中,一碗色味俱全,汤清面飘,酸辣相宜,香爨袭人的臊子面,就呈现在你的面前。
过去,由于小麦的稀少,生产队每年分的一点小麦,大都招待了亲戚朋友,余下的过年才能吃上几顿哨子面。所以,那时总是盼望家里来亲戚吃臊子面,就能顺便沾上一点光。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公社的拖拉机来队里耕地,队长派粮管员拿面粉到我家,让母亲给几位师傅做饭。母亲随即擀了整整两大案子面条,粮管跑着端饭伺候师傅,都连不上点。眼见两案子面条都煮光了,粮管长叹一声:“我滴个乖!一个人能吃八大碗呀!太能吃了!我本想着顺便溜一半碗面,结果连汤都喝光了,把我白忙活了一场!”
当然,那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个例,只能说明,一是师傅们确实劳累太饿了,二是我母亲做的臊子面确实好吃。
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农村包产到户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施行,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空前地改观,已由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时代。而过去一碗难求的臊子面,早已不是稀罕事。大家顿顿吃面,天天吃面,有人甚至说:“过去上顿下顿吃玉米面把人吃怕了,现在却是天天吃麦面把人吃腻了。”
这是实情。现在的人是早晨白面馒头,下午揪片面,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耐心、会做真正的臊子面吗?一碗正宗的臊子面端到面前,为你改变一下花样,还能有腻人的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