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抗日猛将唐伯寅
赵志超
唐伯寅将军
在湘潭市雨湖区城正街板石巷内,有一座古老的牌坊,叫唐氏义门,门内曾为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所在地。牌坊因湘潭唐氏家族的义举而得名,门上对联为“恩周四县;籍隶五朝”。明永乐年间,湘潭月弓桥唐氏出了一位大慈善家,名叫唐礼。那是永乐二年(1404),湖南发生旱灾,唐礼率族众捐谷出米万石,赈济湘潭、攸县、醴陵、衡阳四县灾民。皇帝嘉其义举,诏建坊旌之,额曰“唐氏义门”。明万历刊《湘潭县志》有《唐礼传》,云“府上闻,旌之曰唐氏义门”。月弓桥唐氏系出淦田(旧属湘潭)唐氏,其字辈歌曰:“鸿新世绪,敬迪前光。传家孝义,华国文章。诗书启秀,英俊莲芳.......”民国少将、抗日猛将唐伯寅就出自这个家族。
湘潭唐氏义门
唐伯寅(1897—1952),字先椿,号剑湘,1897年生于湘潭县中路铺镇柱塘傩塘湾一个贫苦人家。少时仅读两三年私塾便辍学,13岁入药店当学徒,因不堪店主打骂,于1918年投身湘军。这位从底层摸爬滚打的军人,凭着“唐伯寅当官总有一天”的豪言与实干,在炮火硝烟中冲锋陷阵,纵横驰骋,步步晋升,累迁至上校旅长,最终成为抗日战场上令日寇胆寒的少将师长。他的一生,从北伐烽火到抗日疆场,再到湖南和平解放,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尤其在抗日战争中,以血肉之躯铸就不朽功勋,堪称民族危亡之际的中流砥柱。
北伐:从湘军士兵到铁血团长
1918年,北洋军阀张敬尧祸湘,湘军号召“湘人治湘”,唐伯寅应声投军,编入何键的骑兵营。此时,湘军内部派系林立,战事频发,唐伯寅凭借过人胆识与作战勇猛,从士兵逐步升任班长、排长、连长。1922年,他被选送湖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深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为日后指挥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唐伯寅随湘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洪流。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他率连队担任先锋,浴血奋战。面对城垣坚固、火力密集的守军,他亲率敢死队架梯登城,左臂中弹仍不下火线,最终突破防线,为大部队开辟通道。战后因功升任营长。次年,调任第十九师五十五旅营长,随部转战赣、鄂等地,参与肃清军阀残余势力的战斗。
1928年,唐伯寅升任第十九师五十五旅一一〇团团长。他治军极严,尤其注重实战训练,常对士兵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他的带领下,该团猛打猛拼,以“善攻坚、能死守”而闻名该师。
1935年,唐伯寅率部参加对江西中央苏区的进攻。二十八军军长刘建绪继任何键的第四路军总指挥,唐伯寅由十九师一一〇团团长跃升该师五十五旅旅长。刘建绪派军部科长汤固任副旅长,并派参谋陆承裕、罗文浪同来组成新旅部。旋红军二、六军团继红军主力长征,刘建绪被任命为“追缴”总指挥,十九师师长李觉为第四纵队司令,率十六、十九两师经贵州尾追至云南,为保存实力,与红军保持一定的距离,“追而不击”。1936年,唐伯寅因“剿匪”有功(注:此为历史局限性),升任第十九师五十五旅旅长,成为湘军嫡系部队的重要将领。
此时的唐伯寅,已从当年那句“当官总有一天”的豪言中,走出了一条靠实力打拼的成长之路。
抗日:从淞沪血拼到湘赣鏖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唐伯寅的军事生涯迎来高光时刻。他先后担任十九师五十五旅上校旅长、十九师少将师长、江西南丰师管区少将司令、浙江临黄师管区司令,率部参加了淞沪、武汉、长沙、上高、浙赣线金兰衢、常德等历次会战。他率部转战大江南北,猛打猛冲,在一次次恶战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与大无畏牺牲精神,成为十九师的“灵魂人物”。
淞沪会战:蕰藻浜上的血肉防线
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十九师奉命从浙江宁波驰援,唐伯寅的五十五旅承担大场以北蕰藻浜沿线防务。这片水网地带,地势开阔,无险可依,日军凭借海陆空立体火力狂轰滥炸,日均发射炮弹数千发,飞机低空扫射如飞蝗掠过。
9月下旬的一天,日军集中三个联队兵力,在十余辆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五十五旅阵地瞬间被炮火覆盖,麦桥宅、季项宅等据点相继失守。
指挥所里的唐伯寅,目睹前沿士兵成片倒下,心急如焚,当即甩掉上衣,提着枪,亲赴前沿阵地:“跟我把阵地夺回来!”他身先士卒,跃出掩体,士兵们见状士气大振,端起刺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混战中,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气浪将其掀翻,左臂被弹片划伤,他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连续组织三次反冲锋,终将阵地夺回。是役持续一月,五十五旅官兵伤亡过半,副旅长汤固、参谋长罗文浪先后负伤,唐伯寅独自一人撑到最后,全旅大大减员,最终缩编为一个团。战后,十九师因其顽强表现,被评为淞沪战场“战绩最优的十个师之一”,唐伯寅的名字开始响彻全军。
武汉会战:庐山脚下的42日阻击战
1938年7月,武汉会战打响,唐伯寅所在十九师奉命防守九江至庐山一线。唐伯寅率五十五旅在马祖山阻击日军,掩护友军撤退。7月31日,全师占领金官桥沙河主阵地,唐伯寅亲派一〇九团陆承裕营驻守庐山鸡窝岭,构筑侧面火力点。日军一〇六师团沿南浔铁路猛攻,被主阵地击退;转而仰攻鸡窝岭,又遭陆承裕营居高临下打击,遗尸累累。
战斗进入第20天,日军调集重炮轰击鸡窝岭,陆承裕营伤亡惨重,通讯线路被炸断。唐伯寅冒着炮火徒步登上阵地,当场提拔陆承裕为旅部参谋主任,命其重组防线。他指着山下日军说:“这里是赣北门户,丢了就是千古罪人!”随后,将指挥所设在鸡窝岭坑道,与士兵同吃同住。此时,他脚关节炎复发,行动困难,只好拄着木棍在阵地间巡查,鼓励士兵“与庐山共存亡”。
这场阻击战持续42天,十九师伤亡超过淞沪会战,旅长庄文枢、团长刘湘辅负伤,团长刘阳生阵亡,营、连长伤亡过半。撤退当晚,羊肠小道被日军火力封锁,唐伯寅对陆承裕说:“部队若乱,我即自杀,你带弟兄们突围。”最终在精壮士兵抬护下,他与残部安全转移;而阵地前,日军遗尸达千余具,彻底粉碎了日军沿南浔铁路南下的企图。
长沙会战:湘北大地的钢铁防线
1939年8月,唐伯寅因功升任第十九师师长。同年11月13日,晋升陆军少将。此时,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他率部驻守欧家坪、钟家坪一带,承担第二线阻击任务。9月下旬,日军上村支队突破营田防线,直逼长沙,与十九师在汨罗江沿岸展开激战。
日军为速胜,竟残暴地施放毒气弹与烟幕弹。唐伯寅立即令士兵用湿毛巾捂口鼻,同时组织敢死队迂回侧击。他亲率特务连绕至日军毒气弹发射阵地,炸毁其两门毒气炮,扭转了被动局面。在与日军第六师团的拉锯战中,他创造性地采用“梯次消耗”战术:前沿阵地留少量兵力袭扰,主力隐蔽于后方丘陵,待日军推进至预设区域,再以炮火覆盖、步兵反冲锋相结合的方式围歼。此战术在影珠山战斗中收效显著,一举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缴获大批武器。
此后,唐伯寅率十九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日军主力猛攻长沙东北郊,唐伯寅部在春华山与敌人展开巷战,逐屋争夺。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与鬼子拼刺刀,腰部被弹片划伤,仍坚持指挥,最终配合友军将日军击退。经此两战,十九师被誉为“湘北铁师”,唐伯寅的名字成为日军情报部门重点标注的“难缠对手”。
后续会战:从浙赣到常德的喋血征程
1941年3—4月江西上高会战中,唐伯寅率部在赣西丘陵设伏,以“围点打援”战术歼灭日军池田联队,缴获战马30余匹、火炮4门,获四等云麾勋章。
1942年5—9月浙赣会战中,唐伯寅在金华、兰溪一带组织游击战,炸毁日军铁路桥梁12座,迟滞其进攻达半月之久。
1943年11—12月常德会战期间,十九师奉命驰援七十四军。在漆家河战斗中,唐伯寅亲率一个团夜袭日军辎重营,夺回被掠粮食200余吨,解救百姓千余人。
1944年6月,日军进攻衡山,唐伯寅回师湘潭县境,在茶恩寺、护湘关及衡山县白果一带阻击日军,利用熟悉地形设下陷阱,歼敌300余人,生俘3人,开湘江西岸生俘日军之先河。
从1937年到1944年,唐伯寅率部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身上伤痕累累,却始终坚守前线。因抗战功勋卓著,他先后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的四等宝鼎勋章、四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胜利勋章,成为国民党军中公认的“抗日猛将”。
迎解:从沙场战将到和平功臣
1944年11月,唐伯寅调任江西南丰师管区司令,后改任浙江临黄师管区司令,脱离一线作战部队。
1946年,唐伯寅结束了28年的军旅生涯,退役回湘,。之后,他目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逐渐认清其反动本质,开始向进步力量靠拢。
1948年冬,李觉、陆承裕自南京离职回湘。旋李觉参加了唐生智领导的湖南人民和平自救会,开展湖南和平解放运动,长沙区的联络工作由李觉负责,他指派陆承裕与原四路军在湘的旧部联系,要求大家为湖南和平解放运动做出贡献。
湖南和平解放时期的唐伯寅
1949年3月,经中共地下组织策反,唐伯寅加入江南地下第四军(非正规编制),并任副军长。他将家中私藏的20支手枪、冲锋枪交给地下游击队,并利用湘军旧部关系,策反湘潭、衡山等地保安团300余人。4月,他参加程潜、唐生智发起的湖南和平自救运动,在湘军将领中奔走呼吁,痛斥“打内战就是自毁国家”。
长沙起义前夕,唐伯寅任陈明仁兵团部少将高参。所属江南地下第四军,积极响应程潜和陈明仁的号召,参与湖南和平解放。他利用与陈明仁的旧识关系,力劝其“顺天应人,保全三湘百姓”,并亲自拟定《长沙城防交接计划》,确保起义顺利进行。1949年8月4日,他随程潜、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为湖南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湖南和平起义后,唐伯寅留在大陆,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高参,并率领旧部多次参加剿匪。
湖南和平起义领导者程潜(左)、陈明仁
唐伯寅一生作战勇敢,带兵有方,部队纪律严明,同时自身具有聪明、好学、自强、好胜等特点,历任团长、旅长、师长中,他都是干得很出色的,体现了一个血性男儿的顽强精神。
令人痛惜的是,1952年掀起的镇反运动中,唐伯寅于同年2月21日在湘潭被错杀。1983年3月,湘潭县人民法院宣布为其平反,恢复起义人员名誉,这位跨越两个时代的爱国将领,终于得到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唐伯寅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军人的缩影:从旧军队中崛起,在抗日烽火中涅槃,最终走向人民阵营。他在淞沪的血、庐山的泪、湘北的汗,都化作民族危亡之际的脊梁;而他策反旧部、促成湖南和平起义的选择,更彰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之心。正如他当年在战壕中对士兵所说:“我们流血,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流血。”这句朴素的话语,是他戎马一生的最好注脚。
2020年12月笔者出版的《湘潭人物皕咏》,收有《唐伯寅》一诗,算是对唐伯寅一生的全面概括与客观评价。诗曰:
一从北伐起湘军,驰骋疆场炮火纷。
淞沪抗倭饶战绩,匡庐杀敌建奇勋。
挥师浙赣硝烟漫,纵马长衡碧血殷。
俄见星沙挥义帜,云麾湘水漾清芬。
写于2025年7月9—11日
参考文献:
陆承裕:《唐伯寅生平事略》, 1983年12月30日写于醴陵,抗战历史交流研讨2018年6月6日发布
唐绮德:《唐伯寅生平事略》, 载《湘潭县文史》第七辑,1992年11月编印
黎风.黎明前的较量——湖南和平解放纪实(下)[J].《湖南党史》,1999第5期,
轶名:《唐伯寅:湖南和平解放功臣,起义后主动留在大陆......》,趣史录2025年1月16日北京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