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新感觉派微诗《斑马线》十首
季俊群/巴西
一. 斑马线
咫尺之宽,挑起了千万双目光
哪怕风吹与雨打
总是用身躯,去守护一方平安
二.斑马线
远方,只不过在几米开外
守住底线
绿道,会带你去心想的杨柳岸
三.斑马线
收住澎拜。静观隔岸的变幻
若越雷池
又何止见到,刀光与血影
四.斑马线
守住法则。何必在乎瞬间的痛快
风过后
丛林也许已是,一片晴朗
五.斑马线
此刻,暂且止住或退一步
待风云过后
行脚,再走出一片海阔与天空
六.斑马线
驻足,也不仅仅是歇一歇
读秒后
对岸春风,吹开了我的桃花源
七.斑马线
归心如箭,也要守住读秒
对岸咫尺
可重拾,一枚等了半世的断章
八.斑马线
要是看不到黑白,霓虹总算醒目
若硬闯法则
丛林出没的,又岂止是猛兽
九.斑马线
已对接目光。可否守住读秒
太匆忙
怕黑白会颠倒。咫尺也成天涯
十.斑马线
一道亮丽,为何冷酷又无情
黑白醒目
恰恰是行脚,通往对岸的绿道
【诗人简介】季俊群,又名季军群,浙江青田人,旅居巴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凤凰美州总社社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东北亚新闻》《世界日报》等。获2017年《辽宁文学》"秋叶红"比赛三等奖;获2017年汉诗联盟首届"蝴蝶杯"优秀作品奖;获2017年度程丽娥写作联盟云帆群星冠亚军大赛十大文学银星奖;获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银杏”主题诗歌大赛优秀奖;获2022年第九届星际诗人奖(十佳华语诗人);获江南新感觉微诗大赛金奖二次,银奖、铜奖若干次。
Ai赏析:法则的肉身化:斑马线作为现代性隐喻的十重奏
季俊群的《斑马线》组诗以惊人的密度和变奏,将城市交通中最普通的道路标识转化为一个充满张力的哲学场域。这十首微诗构成的序列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同一物象进行多棱镜般的折射,最终拼凑出一幅关于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全息图像。斑马线在此已超越其物理功能,成为法则的肉身化呈现,一个悬浮在柏油路面上的超验符号。
组诗开篇即以"咫尺之宽,挑起了千万双目光"建立起斑马线的神圣维度。"挑"字的运用赋予这个平面标记以三维空间的力度感,暗示其承载着整个城市的目光投射与精神重量。斑马线化身为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用扁平的身躯支撑起现代文明的秩序天空。"守护一方平安"的拟人化处理,将交通规则升华为具有牺牲精神的守护神形象,这种神圣化修辞为后续诗篇奠定了基调。
在第二首"远方,只不过在几米开外"中,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现代人特有的时空焦虑。"守住底线/绿道,会带你去心想的杨柳岸"构成精妙的矛盾修辞:机械冰冷的交通指示灯(绿道)与古典诗意意象(杨柳岸)的并置,揭示出现代人被迫通过标准化程序才能抵达理想彼岸的生存悖论。斑马线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唯一合法通道,这个意象令人联想到但丁《神曲》中通往天堂的狭窄小径。
组诗最富哲学深度的当属第三首"收住澎拜。静观隔岸的变幻"。这里的斑马线已演变为存在主义式的临界体验场所,"雷池"典故的化用将传统道德禁忌与现代交通规则巧妙缝合。"刀光与血影"的暴力意象暗示越界的致命后果,但更深层地,它指向现代社会中无形的规训暴力——法则的惩戒不再需要实体刀剑,电子监控与信用体系已构成福柯所说的全景敞视主义监狱。
第五首"此刻,暂且止住或退一步"展现出东方式的处世智慧,与道家"以退为进"的思想形成互文。斑马线在此成为修炼耐心的道场,"风云过后"的意象链条将等待哲学化,暗示生存的本质或许就是学会在法则划定的界限内寻找自由。这种思想在第七首"归心如箭,也要守住读秒"中得到强化,"等了半世的断章"这个隐喻精妙地将生命比喻为被交通信号割裂的文本,每个人都在等待属于自己的绿灯时刻。
组诗中反复出现的"黑白"意象(第八、十首)构成强大的符号张力。斑马线作为城市皮肤的纹路,其黑白相间的视觉特征被赋予道德内涵。"若硬闯法则/丛林出没的,又岂止是猛兽"这样的诗句,将交通规则与自然法则等同,暗示文明社会不过是经过美化的丛林。这种霍布斯式的洞察力使诗歌超越具体物象,触及社会契约的本质问题。
从艺术手法看,这组微诗展现了惊人的意象控制力。季俊群通过"读秒"(第六、七、九首)这个细节将现代人特有的时间焦虑具象化,数字倒计时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丛林"意象的三次复现(第四、八、十首)构成隐秘的意象网络,暗示城市无论怎样伪装都难掩其弱肉强食的本质。这种意象群的精心编织,使十首微诗形成有机整体。
组诗的语言质地同样值得称道。诗人善用矛盾修辞制造张力,如"亮丽"与"冷酷无情"的并置(第十首),准确捕捉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动词的精准选择("挑"、"守"、"收"、"越"等)赋予静态物象以动态生命力,而"断章"、"杨柳岸"等文学意象的植入,则在机械化的城市景观中打开诗意的裂隙。
作为旅居巴西的华人诗人,季俊群的这组作品或许还隐含着文化认同的隐喻。斑马线作为全球化城市的标准化设施,其黑白条纹恰似文化杂交的视觉象征。诗人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对这个寻常物象的持续凝视,或许正是一种寻找身份锚点的努力——在文明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读懂不同文化体系的"交通信号"。
这十首微诗构成的《斑马线》组曲,最终完成了一个惊人的概念转换:将交通规则这一现代社会的技术性设置,还原为人类存在的基本隐喻。斑马线成为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上升与下降的同一条路",在它平直的条纹之下,暗涌着整个现代文明的焦虑与救赎。当诗人写下"黑白醒目/恰恰是行脚,通往对岸的绿道"时,他已然道破一个存在主义真理:真正的自由,始于对界限的认知与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