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大鞅歌的领航人——刘大温
刘安全

德平鞅歌誉华夏,中华文化一枝花.。
这是人们对德平大鞅歌的盛情赞誉。这支民族艺术之花,一直在德平大地流传着、绽放着。但,距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差一步之遥。
"要让我们的大鞅歌,走进县城,迈进州城,跨进省城、冲进京城,要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德平大鞅歌的传承人刘大温先生提出的划时代德平大鞅歌奋斗前行的新口号、新目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不忘初心,勇于担当、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了一生.。
刘大温,德平城西赫家村人,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生长在大鞅歌之乡,自幼就和大鞅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的他,每至元宵佳节闹花灯,便沉迷于大鞅歌之中,是大鞅歌的忠实粉丝,十岁出头他便成了一名大鞅歌的优秀演员,那时,他留着"八十毛”、甩着小马鞭赶着小毛驴,扮演《王小赶脚》中的主人公王小,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红极一时,轰动了德平城镇周边。
“丁家的鞅敢王连周家的伞,赫家的鞅歌扭的欢。"这是老德平县人民对德平大鞅歌一直流传下来的赞语,赫家就是刘大温的家乡,所以,他的扭技特别出众,其伞、鼓、唱等多种技艺俱佳,特别是他更善长于男扮女装的反串角色,表演起来得心应手,妙不可言;其声情并茂,观众无不为之鼓掌叫好。在当地,这位美男子竟落了个"红牡丹"的绰号.也正因如此,他刚近谈婚年龄,媒人们便纷至沓来,找上了门。他当时成了众多妙龄女子们心中仰慕的"白马王子"。.后来,他百里挑一,选中了王女士结拜为夫妻,王女士是他事业上的"贤内助"家庭里的"贤妻良母",更是大鞅歌场上的"好鸳鸯",他们相濡以沫,相伴一生共创鞅歌艺术辉煌,绽放精彩人生。
刘大温被国家招收为工人,由于他能吃苦时劳,工作积极肯干,先后被提拔为班,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后来升任为临邑县机械厂厂长,直至退休.。
鞅歌扎根于心中,相伴厮守共此生。刘大温虽离开了家乡,但念念不忘大鞅歌,他对德平大鞅歌的热有增无减,因为大鞅歌已成了他的另一半。无论他在何地工作,每到元宵节闹鞅歌时,他必返乡回家参加村子里鞅歌队演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皆如此,就是在本村鞅歌队停演后,他也穿梭于其他村鞅歌队中观摩学习,只要有大鞅歌演出,他必定前往。心系大鞅歌、身不离大鞅歌场地,在他任厂长时,有时在家乡闹鞅歌完毕后,回到厂里仍余兴未尽,他还特意组织工人们再闹大鞅歌,他亲自下场表演,与大家同乐热闹几天。特别是退休之后,他把全部精力,乃至个人的一切都用到了德平大鞅歌的传承与振兴中。他守正创新、独辟蹊径、征寻求转机,致力于大鞅歌的弘扬与复兴。
他退休时,德平大鞅歌正处于低谷中,由于多媒体的飞播和新文化艺术的冲击,大鞅歌横遭冷落,面临着立足难、发展难、守正难、传承难的新课题。因农村人口流入城镇,许多村庄鞅歌停办,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德平大鞅歌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紧要关头,刘大温先生不畏艰难迎刃而上,他率先挑起了振兴德平大鞅歌的重担,并提出了振兴大鞅歌的响亮口号,树立起了发展大鞅歌的远大目标,做了常人不敢想象的超前意识的决策,实践证明,他的努力是完全正确的。
坚强的信念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他人老雄心在,为此殚精竭虑而鞠躬尽瘁,这时候的德平大鞅歌,可不再是他的一半了,而是他的全部了。
一、面对德平大鞅歌传承断层、降温下滑、蜕化变质的局势,他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要守正创新的指示,他坚决维护大鞅歌的正宗形象,率先提出了“坚守德平大鞅歌五大特色”的基本原则,五大特色即:伞、灯、扭、唱、阵,坚决顶住了欲把大鞅歌改良转型、变质变色变味的歪风,严正地维护了大鞅歌的正宗性、严肃性、和特有的形象。
二、根据新时代城镇建设的发展和人民对文芝生活的需求,他果断地决定把德平大鞅歌引进临邑县城开展活动的举措。并发动和组织起县城内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原老德平人,扭起了德平大鞅歌。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大鞅歌,在农村一年一度的活动周期,而使人们可以天天扭鞅歌、常年扮鞅歌的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全民健身,又为城市增光添彩。深刻地熏陶和影响着下一代人,并使得德平大鞅歌焕发了勃勃生机,得到长足发展。他开通了大鞅歌进县城的道路,开创了城里人扭大鞅歌的先河,在临邑县城高高举起了德平大鞅歌的旗帜,牢固地树立了第一块大鞅歌的里程碑。
三、在临邑县城里,他提议成立了大鞅歌协会,并扶植组建起了第一个大鞅歌队。星星之火,漫延燎原,现如今县城里已组织起了好几个大鞅歌队,而每一个鞅歌队,都浸透片他的心血和汗水。一雁先飞群雁齐追,在他们的带动下,德平大鞅歌已幅射到许多乡镇,人们都爱上了大鞅歌,扭起了大鞅歌。如林子镇、翟家镇、理合务镇等,均已把大鞅歌引入驻地,德平大鞅歌正以燎原之势,迅猛崛起、遍及全县。在德平大鞅歌振兴与前行的进程中,刘大温堪称第一大功臣。
四、心里装着大鞅歌,手里干着大鞅歌,一切为了大鞅歌.。这是刘大温退体之后的真实写照,别人退休之后,安度晚年而享清福了,他却又挂帅上岗,为发展大鞅歌拼上自己的全部家当、甚至生命。
大鞅歌场子是他的乐园。每天晚上他泡在鞅歌场里扭鞅歌,并亲自示范表演,指导其他队员,大鞅歌队外出活动“一村一场"惠民下乡演出,他不顾年迈坚持跟行,跑遍了全县多处乡镇和村庄,白天有空,坐在桌前写有关大鞅歌的材料,主要是有关大鞅歌的表演技艺,个人见解及合理的提议等。写好后自费打印分发于众人和上交有关部门,要知道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编写这些东西可真是绞尽了脑汁。他的楼下有个储藏室,如今成了他的工作车间。他自购钢丝、木把、花布、铝板等材料,免费为各大鞅歌队手工制做花罗伞,莲花灯。他说:我是工人出身,弯钢丝做灯伞内行。话说得轻松,钢丝是那么好弄的吗?全部都是手工活,难度很大,划破了胳膊磨破了手,他从不言苦。白天,在人们悠闲逛玩的地方,从见不到他的影子。其实,他是在车间里忙着呢.哪有闲暇散步赏景!只要大鞅歌需要他就上。他说:大鞅歌的事我不干谁干?一定得把它干好!这些年来,各大鞅歌队的灯和伞都是由他制做的,并分发给乡镇村鞅歌队。至于他到底做了多少灯和伞,实在难以统计,反正他是不停手地免费为人们做、做、做....,
花罗伞和莲花灯,惟德平大鞅歌独家所有,乃中华民族秧歌中的稀世之宝。他坚持花罗伞、莲花灯的传统,彰显了德平大鞅歌地域性、和特有本色,更是严正地捍卫了大鞅歌的正宗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定形象。
五、刘大温先生心里装着大鞅歌,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乐于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善事义举,有的人公款私用,而他却是私款公用,只要是为大鞅歌办事花钱,他毫不犹豫,更不小气自掏腰包倾囊而出。他常说:政府有困难,大鞅歌队里缺钱.我老了剩下钱得支援.。他把自己的养老金源源不断地投进了大鞅歌里,搞录相、制U盘、做灯伞印刷资料、买乐器、购服装等,都自付款承担,对此,我听说后也曾劝说过他,但实在是犟不过他,为大鞅歌花钱投入是他的乐事,他爱大鞅歌胜过爱自己。后来他生病了,却不急于治疗,而是硬扛着。特别是在他听到治疗需做手术,要花昂贵的费用时,竟自行决定放弃了治疗,他对子女们讲:我年岁已高,,那么大的花费不值了,还是我剩下的钱投在大鞅歌上吧!对于他的这份执拗,子女们满心悲痛,尽管内心万般无奈,却始终拼尽全力,千方百计寻求医治,终究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能用在刀背上"这是他当厂长时对工人们讲话时的口头禅。这也是他执政理财的基本原则和左右铭。而今,却用在自己的身上.他竟然用生命去赌,践行诺言,这是何等高贵的精神啊!他的精神感人,事迹动人,正是因为他的无和奉献和无限付出,赢得了众多鞅歌队员们和社会上各界人士的敬重和爱戴,一提起他,人们便肃然起敬,无不为之倾服而赞之。他不是大鞅歌队队长,但可指挥全盘,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是鞅歌队的"秘书长",就连队长们也都听命于他,只要是一提"老刘讲的事",大家必定照办,他是无冕之王,当然的领导者,他是大鞅歌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就能压住阵角,人们沉稳不慌,他虽年迈,却始终坚挺着钢铁般的脊梁,高举着大鞅歌的旗帜前行,他是新时代德平大鞅歌的旗手、抗旗人!
六,他的家庭是一个坚实的大鞅歌团体,这也是他最有底气的坚强后盾。在老家,他弟兄几个还有叔伯爷们,都是大鞅歌的爱好者,他是老大哥,更是说一不二,每年村里闹鞅歌,他们刘家人占了多半个村子,角色一大帮,他们家的人在大鞅歌队里各类角色都有,他则是出了名的唱手,出村演出能当场自编自唱——一人顶满台,难怪当地人称他们刘家是"大鞅歌窝子"而称老刘是"大鞅歌篓子",喻意肚子里装的太多,唱起来没有完。坦率地说,村子里闹鞅歌,离了他们这一大家人还真不行。他们老刘家,是村大鞅歌队的主力军。
在临邑城里,他家里的所有成员,在他的感召下,人人都是大鞅歌队的积极分子。儿女子孙满堂,都遵从他的指令他说:"德平人不会扭大鞅歌,那是给老祖宗丢人!必须学会扭、还要扭得好!”因此他的子女们在工作之余都积极参加大鞅歌活动。他多次外出考察调研大鞅歌,儿女们开车相陪,先后跑遍了原老德平县的糜镇、孔镇、奎台、怀仁镇等当地无数个村庄。在本县的大鞅歌活动中,更是从不漏场。女婿朱晓华,也是他的得力干将。他录制德平大鼓点U盘,选择古典大鞅歌场子、攝影等,都是朱晓华找场地,聘乐师,请来专业人员,忙前跑后办理的。在器材不全,缺人员的时候,老刘一个电话打回老家,几个弟弟立刻驾车起程,急赶百里把全套家伙和所需人员及时送到县文化馆,不耽误演出。这在当今时代里,一般人、一般家庭是根本做不到的,他们一家子可以说都是虔诚于大鞅歌的家族,只要是为了大鞅歌,他们就全力以赴!
刘大温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乡村或县城,在德平大鞅歌的活动现场,人们都服从他的领导,听从他的指挥,他是当代德平大鞅歌最有权威的指挥官! 当之无愧的大鞅歌王!
刘大温办大鞅歌所做的事情,犹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这如同他的"大鞅歌篓子”一样,所装的太多太多。实难一一全部赘述,他在所有德平大鞅歌爱好者心目中,竖起了一座丰碑!
刘大温先生的逝世,在大鞅歌界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大鞅歌队停办多日,向他致哀!大鞅歌队的同志们及社会各界的亲友们前往吊唁,无不痛苦落泪,在临邑大地上,特别是在德平镇城里,恰在此日德平周边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整个天空中总是飘荡着一股难以化解的沉郁和悲哀,仿佛苍天也在为刘大温先生致哀!
我惊闻噩耗悲痛万分,草书古风一首,以示痛悼。
古风 哀挽大鞅歌王仙游:
晴天霹雾突震撼,惊闻古邑失歌仙。
泪流如泉飞涕肆,顿足捶胸天地旋。
呕心沥血为文化,严颜懿德昭人间。
壮志未酬业未竟,后人奋起展宏願。
作者简介:刘安全,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退休教师,著有《德平大鞅歌集锦》、《德平盛开太极花》等,以挖掘地方文化为乐。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