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禅踪间,感悟文化与生命
——淄川区老年大学诗词基础班博山采风纪实
淄川区诗词学会
2025年7月3日,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淄川区老年大学诗词基础班在班委和岳崇刚老师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师生共计23人,赴博山开展采风活动。历时一日的行程串联起八宝灵山寺的禅意、中郝峪村的时光记忆与麻庄古槐的生命震撼,在诗与景的交融中圆满完成采风任务。
活动首站来到八宝灵山寺。寺前莲池中,红莲热烈、白莲清雅、粉莲柔美,各具风姿,为庄严道场平添几分诗意。众人沿陡峭石阶拾级而上,年近八旬的赵老师步履稳健,令人敬佩。山腰凉亭中,慈目低垂的菩萨像静立;登临绝顶,俯瞰群山的佛陀金身更显庄严,将"居高声自远"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赵玉霞老师带领学员们临风而立,齐声吟唱,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下山途中,我们途经古朴庄严的吉祥塔。众人心怀虔诚,绕塔三匝,合掌祈福。返回寺院时,恰逢各地比丘尼不畏酷暑,正在修缮殿宇。她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正是对信仰力量最生动的诠释。参礼毕,众人移步五观堂用斋。清简的素斋不仅滋养身体,更让每位参与者在这份虔诚与质朴中,获得了心灵的洗涤与升华。
告别灵山寺,一行人走进中郝峪村,参观了乡村纪念馆,馆内五六十年代的小画书、“农业学大寨”红本等展品,带着岁月温度唤起集体记忆。老街漫步时,赵玉霞老师领唱的《嫦娥》旋律与古村相融,虽酷暑难耐,众人热情不减,为村落注入新活力。
行程最后一站为源泉镇麻庄,这里有一棵古老的唐槐。唐槐树龄约1300年,腰径达5.8米,需十二人合抱,树冠直径18.6米,内部中空但依然存活。该树因在洪水灾害中护佑村庄平安被敕封为“和远官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古槐虽历经雷击和火灾损毁,仍顽强生长。现老树干已经中空,内部长出几棵枝繁叶茂的新树,以顽强生命力震撼全场。东边的石碑上有邻村文化人题写的卜算子•咏唐槐,南边是2001年树立的唐槐碑记,碑文详细记录了古槐的历史。
此次采风融禅意、乡村文化与自然之美,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创作灵感,更深化了对诗词与生命的理解,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赵玉霞
谒八宝灵山寺(通韵)
深山藏古寺,连片势峥嵘。
宝塔雄天外,观音秀昊穹。
梵声飘袅袅,莲瓣映红红。
偏殿尝斋饭,宏堂悟性空。
归来心有乐,坦荡自从容。
登观音峰顶
不惧登攀苦,来朝观世音。
千层凌绝顶,豪唱对高岑。
游中郝峪村(通韵)
溪流激荡树鸣蝉,展馆研学稚子牵。
民宿清幽景清丽,山村古貌焕新颜。
观麻庄唐槐(通韵)
火烤雷霹历数劫,千年磨砺尚巍峨。
携孙抱子真繁茂,如此高风人世绝。




岳崇刚
木兰花·谒八宝灵山寺(通韵)
群峰叠翠山门肃,双塔凌云禅意慕。九宫仙殿梵钟幽,佳境人间游者驻。 香烟云袅明唐诉,佛祖慈航鸿业路。心中甘苦早梳离,朵朵碧莲真悦目。(第四格)
木兰花·参访中郝峪村
红红标语排排厦,宽阔平场屏幕挂。客车成列学生娃,风展红旗村景画。 乡愁展馆春秋夏,实习车间机阵驾。同时研学润心田,振兴僻乡齐步跨。(第四格)
注:中郝峪村支部是全国红旗基层党组织
木兰花·麻庄唐槐吟(通韵)
风刀霜剑千年茂,雷火难摧筋骨傲。劲根深探润灵泉,枯干新发神采耀。 十围合抱沧桑老,荫庇乡邻华盖好。生生经世树中王,日月同辉枝叶笑。(第四格)




翟丕万
前往大南峪八宝灵山寺
峰峦起伏似龙奔,窗外飞驰两绿痕。
碧树清溪频入目,俄惊车驻到山门。
五观堂就餐有感(通韵)
将欲进餐先自问,五观德业须相衬。
爱惜粒米且光盘,只为修心非俭吝。
谒大南峪八宝灵山寺有句(通韵)
灵寺起深山,遥观甚虩然。
护门双塔峙,聚宝小池弯。
梵响弥天外,经声萦耳边。
慧根由此种,心向法轮虔。
踏莎行·中郝峪印象
池上明珠,大山深处。环村林密宜居住。曲溪深谷境清幽,休闲康养频来顾。 整合资源,振兴文旅。贤能妙策开财路。全民持股众心齐,赖依文旅家家富。
麻庄村古槐(通韵)
护佑山村八百年,遒枝劲干立巍然。
雷击雪打从容对,看淡人间辛与酸。




宋守娟
大南峪八宝灵山寺《通韵》
青峰翠嶂隐禅林,雕栋飞檐入雾云。
法雨纷纶连地脉,祥龙巍奂励精神。
声声清咏依唐韵,副副楹联承宋文。
莫问仙踪何处是,松风一径不粘尘。
池上中郝峪(通韵)
郝峪夏节七月天,虬枝灼烁映溪烟。
千重绿浪浮云外,几处红蕉石径前。
泉煮葛茶香透户,风迎小曲至林阡。
中心齐鲁多佳境,更喜农家各有观。
麻庄唐槐(通韵)
千年古树立麻村,几历难灾尚有痕。
浴火庞躯变焦炭,裂身雷电铸雄魂。
重萌新绿老根上,还覆繁英邻巷门。
莫道枯伤失伟气,风华再起佑儿孙。




马宁
【中吕·山坡羊】麻庄唐槐有感(通韵)曲谱(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
唐槐遗貌,雷焚心窍,空躯藏尽光阴耄。雨痕雕,藓痕描,千年骨瘦风难倒,一抱苍虬魂共邀。根,扎地牢;人,仰碧霄。
【中吕·山坡羊】八宝灵山寺内食斋饭有感(通韵)曲谱(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
经声回愿,炉烟轻漫,斋堂人静威仪现。坐如山,品如禅,一羹一饭皆清淡,半缕梵音心内安。身,离世喧;心,归静潭。
【中吕·山坡羊】中郝峪乡情博物馆有感(通韵)曲谱(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
展间凝伫,流光暗度,旧年风物皆含诉。字如初,意难枯,红皮小册藏诗赋。半世浮沉皆入图。昔,心未孤;今,情不辜。




赵玉琴
拜访八宝灵山寺(通韵)
朱门黛瓦灵山寺,宝塔巍峨耸碧霄。
钟罄声中品斋饭,一钵清气万灾逃。
池上中郝裕村乡村记忆(通韵)
石碾轻推忆旧年,爬犁遍种四时田。
圆圆斗笠遮新月,缕缕炊烟升上天。
麻庄唐槐(通韵)
虬根盘绕似蛟龙,叶茂枝繁傲碧穹。
历尽风霜子孙绕,国槐千载阅枯荣。




黄宽远
【越调•天净沙】游八宝灵山寺(通韵)
白云绿树蓝天,圆池方塔高山,黛瓦红墙寺院。焚香祈愿,佑家人保平安。
麻庄唐槐(通韵)
风吹雨打立千年,浴火经雷身愈坚。
筋骨崚嶒昂首立,独抒襟抱叶枝繁。
游中郝峪村(通韵)
夏日寻幽处,野村有景观。
凭栏山角下,溪水自生喧。
2025.7.3




孙启亮
博山池上采风感怀
一,宝莲仙子
玉盘莲影环山翠,托起佛光仙子开。
菡萏偎依媱鹤立,一塘禅念触思来。
二,斋饭
宝刹午间饭钟鸣,厅侧静闻弥勒经。
勤俭惜粮晨晚念,斋食裹腹禅学惊。
三,古槐
根似龙蟠筋骨缠,虬枝繁茂柱撑连。
腔空皮褐伤悲惨,唐雪明寒千历年。




汪萍
卜算子.麻庄唐槐
铁骨摩云天,虬爪盘根抱。雷火焚身终不倒,蝉噪浓荫道。
主干已成空,斑驳烟痕老。不朽千年中国魂,熠熠光华耀。
卜算子.大南峪八宝灵山寺观音菩萨(中华新韵)
座下莲花开,瑞霭连霄汉。甘露拂尘洒三千,清静庄严焕。
杨柳枝轻摇,袪病得康健。离苦消灾获救赎,普度苍生愿。
卜算子.池上中郝村
檐下绛纱灯,民宿花枝俏。林苑幽幽转莺声,溪水家家绕。
宾客舞蹁跹,盛世同欢笑。长作桃花源里人,韵满浓荫道。




陈刚丽
1.夏至池上采风行(通韵)
山倚晴空涌绿涛,松风雅韵赋新谣。
同行师友齐吟诵,一路长歌响碧霄。
2.八宝灵山寺莲池(通韵)
小池明澈聚梵音,碧叶田田不染尘。
菡萏亭亭承日月,殷殷度化众生心。
3.游中郝峪村(通韵)
青峰秀水蕴桑田,展馆商超掩翠园。
惠业兴农成榜样,研学游访启新篇。
4.麻庄唐槐(通韵)
远望街心绿满阴,新枝老干共成林。
风霜千载根犹壮,浴火重生佑子民。




窦玉华
1.咏唐槐(中华通韵)
麻村唐木立千春,劫后残躯刻旧痕。
历尽沧桑魂愈劲,再发新翠向云伸。
2.游中郝峪村 (中华通韵)
昔日穷乡寂不闻,深耕数载焕精魂。
桃花溪润千般景,康养旅游冠众村。
3.灵山寺斋饭悟 (中华通韵)
斋堂静肃寂无声,正坐端然心自诚。
一饭一羹皆佛意,清盘方证万福生。




张继红
一、游八宝灵山寺有感(通韵)
日出碧海照朱门,云绕灵山沐观音。
暮鼓晨钟连古宋,香飘不断四时新。
二、观麻庄古槐(通韵)
雷劈火炼腹虽空,根固皮坚冠郁葱。
雨雪风霜千载过,坐看沧海桑田中。
三、游博山中郝峪村(通韵)
村傍碧山间,庭依溪水边。
康游多业伴,民富美名传。




李永国
八宝灵山寺过堂感悟
斋堂肃穆戒规明,碗箸轻排止语声。
一饭一蔬承法味,寸香寸念寄虔诚。
持心莫作等闲看,在钵须知因果耕。
食守五观勤省己,寻常处处是修行。
游博山中郝峪村
蓬户新开引旅舟,山家客满变琼楼。
青衿不再离乡苦,鼎沸三餐共话谋。
苏幕遮•麻庄古槐
火焚腔,雷劈柱,百孔迎风,兀自擎天竖。犹仗残皮分晓露,叶茂枝繁,绿涌云涛怒。
刻沧桑,缠别绪。腹里空空,偏把乡愁贮。游子摩根如晤母,千载斜阳,烙在根深处。




曹玉梅
博山池上采风感怀
一 谒八宝灵山寺(通韵)
云锁灵峰八宝奇,一泓碧水映天低。谁人解晓仙家意,池上风来万壑移。
二 观麻庄唐槐(通韵)
虬枝千载拂云荡,曾见诗仙踏月来。莫道山深春不度,唐槐犹著旧时苔。




高永兰
(一)斋饭有感
禅者素衣三静厅,游人端坐效其行。
一桌餐后鸣钟响,五观堂前吟诵声。
寡绪清心念非欲,粗茶淡饭意无惊。
如何脱骨俗尘外,虔笃向佛了此生。
(二) 斋饭有感
塔寺戒斋浑,轻言起梵音。
餐前需省过,笃信自无尘。
(三) 咏古槐
古槐村落矗,斑簇诉沧情。
神树佑乡户,千年得太平。
(四)寺前荷花池
塔映彩莲花竞放,水间锦鲤互追忙。
忽儿仙子灵光闪,三柱香炉佑健康。




汪训平
博山池上风采感怀
拜灵山寺 (通韵)
晨钟袅袅尘心寂,肃穆清幽梵语凝。
诵罢贝经消倦怠,屏息宝殿祷神明。
木魚断续传禅意,香火萦回佑众生。
向好此身何挂碍,随缘因果了无争。
登宝莲山 (通韵)
天半居然莲蕊开,是谁这样巧安排。
观音甘露轻抛洒,宿愿慈航度再来。
俯瞰群山成画卷,登临峰顶豁襟怀。
引吭一曲声回响,荡荡清音入九垓。
观麻庄古槐 (通韵)
古槐和远佑山村,烈日严霜岁月侵。
雷劈火烧增翠色,风吹雨打现虬根。
婷婷伞盖苍颜秀,缕缕花枝故土魂。
童叟闲说争野史,犹将往事刻年轮。




监制: 许永兴
策划:岳崇刚
统筹:赵玉霞
撰稿收稿: 马宁
审稿:翟丕万
摄影:孙俊入
美篇编辑: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