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大道:城市动脉的焕新与蝶变
图/柯善北/《中华建设》杂志社社长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大连市作家协会
在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梦想的城市,交通路网如同城市的脉络,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而《中华建设》杂志社柯善北社长,以敏锐的视角,用镜头定格了友谊大道的风貌。
友谊大道,作为连通武昌区和青山区的交通大动脉,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蜕变,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崭新的面貌。这条大道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初名为武青三干道, 随着武汉长江隧道和销品茂等重要设施的建设,其地位愈发重要。2003 年,全线通车后正式命名为友谊大道,它见证了沙湖片区从填湖扩地到繁华都市的沧桑巨变。
近年来,为完善武昌主城区快速道路系统,改善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友谊大道开启了快速化改造的征程。柯善北社长所处的《中华建设》杂志社,一直关注着城市建设的动态,友谊大道的改造工程自然也在其视野之中。目前,友谊大道(武车路 - 宏茂巷)快速化改造工程已通车 ,这条先期启动段全长约 2.19 公里,道路红线宽 50 - 70 米,全线拓宽为双向 8 车道,沿线与武车路、湖北大学侧路等 9 条城市道路相交,设计车速 60 公里 / 小时,辅道设计车速 40 公里 / 小时,极大地提升了该路段的通行能力,为周边居民和车辆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而友谊大道(三环线 - 宏茂巷)快速化改造工程的完工通车,更是友谊大道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该工程全长 9.4 千米,道路红线宽 50 米 - 75 米,采用“高架 + 地面辅道”建设方式,高架段长 8.8 千米,主线为城市快速路,地面辅道为城市次干道。以往从徐东到三环线驾车需要 30 分钟左右,如今走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北段主线高架仅需 8 分钟 。工程沿线设置了罗家港互通立交 10 条匝道,方便不同方向的车辆转换;在园林路及工业四路路口设置两对上、下桥高架匝道桥,提升了上下桥的便捷性;还在才华街、武汉理工大学、工业五路、京广客专西侧新建 4 座人行天桥,充分考虑了行人的过街需求。
在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出卓越的智慧与勇气。项目二标段打造了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复合式互通立交,让二环线和友谊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实现互通,同时攻克了湖北省大悬臂跨径比顶推施工的技术难题,顶推施工期间对二环线“零干扰” ;三标段克服上跨在建地铁 12 号线地下车站结构难点,优化钢箱梁临时支架支撑体系并采用钻孔灌注桩进行基础加固方案 ;四标及五标各选取约 300 米试验段采用光伏声屏障模块替代传统的亚克力声屏障,既实现了降噪功能,又具备发电功效,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柯善北社长用镜头记录下的友谊大道,不仅是交通功能不断提升的城市干道,还在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线高架靠近居民区域处都安装了声屏障设施,减少了车辆行驶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部分路段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友谊大道(武车路 - 梅家山立交)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处于规划方案研究阶段,未来,待友谊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全线完工,它将成为武昌地区顺江方向的“穿城交通走廊”和快速分流通道,进一步加强主城区与江北、城东、城北、城南等主要区域的交通连接,缓解武汉火车站及徐东商圈周边的交通压力,带动沿线城区的开发建设,为武汉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美好。柯善北社长镜头下的友谊大道,正以全新的姿态,奏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激昂乐章,而《中华建设》杂志社也将持续关注其后续的发展与变迁。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