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杜永脉,男,无党派人士。生于1966年10月,宿城区人。自1983至1986年,就读于埠子中学,创办青春文学社,在原青年文艺、百花文艺、原宿迁县广播电台等机构和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微型小说等;1986年7月考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89年毕业、大专学历(工民建专业),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宣传委员。1990年参加工作并被南京金陵船厂先后聘为成型车间技术员、厂部政工员、上海总公司团委副书记等,1996年10月,聘为宿迁市市委党校创建办技术负责人,2003年始聘为苏州市审计局、相城审计局及二所办公室主任主审。2008年至今任江苏伟业房地产土地评估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及安徽项目总监)、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是江苏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促进会会员、江苏省楹联协会会员、宿迁市稳评协会会员、宿迁市文联成员、宿迁市作家协会会员、宿迁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宿城区诗词楹联协会理事,原宿城区楹联协会副主席、宿城区阅读协会理事,宿城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宿豫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高级诗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半朵文化专栏作家。爱好诗、词、赋、楹联、小说、书法、旅游及社会研究等。

中篇章回小说——《津津有味的金瓶梅》
作者/杜永脉(少陵堂)
(十) 春临宿迁
小屋里,金瓶梅今天自个儿喝完杯底最后一点酒,夹起最后一块酱鸭。鸭肉咸香依旧,嚼在嘴里很有滋味。深冬了,窗外的雪似乎下得大了些,灯光在雪幕里也尽情地晕染开温暖的光圈。
他起身,走到那面挂满照片的墙前。目光掠过那些形形色色的脸孔、风景,最终落在窗边空着的小桌上。就从林薇那次在这里品尝酱鸭,再也没有搬动、摆放其它了,也许金瓶梅是想在那里留下什么,或是曾经摆过一盘酱鸭?亦或是曾招待过一个,带着微馨和桂花味道的女子。
他笑了笑,那笑容很平和,眼角细细的纹路里,藏着那点间或“烨”出来、又被他小心安放好的希冀。
“这就挺好。”他低声对自己说,声音融在暖融融的小屋空气里,像一声满足的叹息。
宿迁的夜,安安静静。运河的水依然在看不见的地方流淌。金瓶梅生命中这段奇妙的插曲,就在这酱鸭的余香、无声的祈愿和窗外簌簌的落雪声中,缓缓合上了这一页。
日子还长,梦还会做,酱鸭也还会吃。至于缘分这东西嘛,是虐是糖,是水是火,谁知道呢?反正,他这一米七八的身影,还会继续在这座小城的人间烟火里,不紧不慢地走着,看着,偶尔,心头悄悄再泵出一点光来。这,大概就是他的命。他认,也品得津津有味。
“哎,”人呐,有时候就是没事找事,隔了一两个月时间里,运河边桂花茶香里的那次倾诉,像在金瓶梅心里投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总是念念不忘,能咋样呢?帮不了,理还乱!不过,金瓶梅也悟得出,自己的话像在林薇心里,似乎撬开了一道缝隙。
作为林薇来说,那道缝隙里透进去的,也可能不再是逆来顺受的灰暗,而是给她带着点“迂回斗争”的锐光。
“对,斗争还是要的,原则上也需要‘斗争’”!她走回时候,咕哝的就是这句话。她肯定有了主意。
金瓶梅能感觉到林薇的变化。虽然记忆中,她眉宇间偶尔还会掠过一丝疲惫,但那双眼睛,重新有了焦点,一种沉静而坚定的焦点。
时光交替、日飞如梭,春天了。
春到宿迁,碧水如练,绿意泼天。街头巷尾的樱云堆雪,万源西巷的粉白花瓣在风里簌簌而落,拂过行人肩头,便赠人一身暗香。红叶李在古黄河水景公园开得正盛,粉白的花朵密集如星子缀满枝头,倒映在清波之上,风过处,搅碎一池浮光。这城中的草木,早已不是单调的绿——黄河南路花街的锦绣、文汇巷紫薇大道的秾艳,皆以斑斓笔触点染着街巷的眉眼。人在城中行,如在画中游。
水是宿迁的魂魄。古黄河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水岸经生态点化,化作蜿蜒绿廊。绿道串起雄壮河湾、鸣凤溥等公园,人们沿水骑行漫步,看柳枝枕着微波轻荡,絮影与飞鸟齐飞。骆马湖烟波浩渺处,水天衔成一线,沙滩公园金沙细软,恍若微缩的“小三亚”,满载着快艇掠波的欢笑与摩天轮上的惊叹。水汽氤氲间,城与自然已无边界。
人文的脉息在春光里悄然搏动。项王故里的千年梧桐抽了新绿,楚汉建筑群的飞檐下,牡丹开得雍容华贵,衬着戟戈甲胄的铜像,霸王剑气未冷,春色已浓。皂河古镇的乾隆行宫默立斜阳,五度迎过天子的龙纹履,而今朱门轻启,任寻常百姓触摸廊柱上流转的百年时光。西楚的雄浑、清代的威仪,皆融进这一城的烟火里。
寻常日子亦被春色浸透。晨光熹微时,老者于水景公园的亭中吐纳太极;暮色四合处,年轻人在楚街的霓虹下笑语喧阗——这街巷镌刻着楚汉的印记,也跃动着现代的脉搏。更有那“十分钟服务圈”的绿意慷慨,300米可见青茵铺展,500米能入芳园赏花。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画,文明诚信之风如春野之风,无声浸润街巷。
宿迁的春,非一时一地之景,乃是一座城以水为韵、以绿为裳、以文为骨的生命绽放。花影水光间,历史与当下相拥,写就“第一江山春好处”的宜居诗行。
“该到处走走了,顺便到新华书店转转,买几本拍影视剧的书”,金瓶梅想到就做,雷厉风行,跨上一万五买的自行车,脖子上跨了个新数码相机,沿着预定路线尽情跑马观花。
金瓶梅与林薇再次在小城街头偶遇,正是在金瓶梅预设的最后一站——宿迁老城中心广场前的一家书店。门口,林薇抱着几本书走出来,陡然看到金瓶梅,眼睛一亮,主动打招呼,“老金!”
“买书啊?”金瓶梅看着她怀里的书,有本显眼的《非暴力沟通》,还有一本关于家庭心理学的《家庭处世哲学》。
“嗯,”林薇点点头,笑容里带着一种金瓶梅从未见过的、从容的力度,“武装下头脑。上次跟你聊完,回去想了很多。你说得对,孝顺不是把自己活没了,日子是两个人过的,有些‘平衡’,不能总压我一个人担着。”
她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但硬碰硬,伤感情,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得用点‘智慧’。” 她拍了拍怀里的书,眼神狡黠又明亮,“道德和法律是底线,不能突破。但在这底线之上,迂回的空间,得靠我自己去争取。 新时代的媳妇和老传统的婆婆公公之间,这道坎,躲不过,那就迈过去,还得迈得……尽量和谐点。”
金瓶梅听得心里暗暗佩服。这姑娘,柔韧里藏着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