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期盼就是我们该做的事
作者:赵庆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连云港市大搞殡葬改革,先是在全市推行死后火化,后又要求,对散坟深埋或者迁移。由于不能提供迁移后的场地,徐圩地区(徐圩镇村街及东山电厂、徐圩盐场等)所属广大群众抵触情绪很大,纷纷到政府和所在企业上访,殡葬改革进程很受影响。
一九九二年底徐圩镇人代会期间,我当时在徐圩镇任党委书记兼镇长,镇、村街和徐圩盐场十多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镇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解决徐圩地区散埋坟搬迁及以后老人去世火化后的安葬问题。徐圩的老同志都知道,那时去徐圩,过台南盐场的马二份向南到徐圩盐场的化工厂近十里路两侧,大小不一排满了一座座散坟,晚间一两人骑车或步行经过,总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我的祖籍是徐圩盐场西港工区宣七圩,作为土生土长的徐圩人,家乡父老的困难得不到解决,我这个比芝麻还小的“父母官”也寝食难安。因此人代会后我马上召集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调研协商都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最后只能将真实情况书面上报云台区人民政府,请上级政府帮助解决。区政府回复散坟统一迁到市公共墓地或就近的墓地安葬,新增身故火化后亦是如此处理。
收到上级回复,我们感觉到当地群众大部分很难接受,-方面送到市区路途太远,最近也有几十公里,他们每年几次祭祀不方便;另一方面市区公墓也很紧张且价格也很高,一般工薪阶层和农民家庭还较难承受。既然公墓能安葬且市区墓地也很紧缺,我们为什么不能因地制宜在本辖区建一座公墓呢?农村耕地不能占用,可我们辖区有座东陬山可以利用。于是镇政府专门组织一班人实地考查论证形成调研报告。镇政府联席会议并吸收辖区企业领导及部分人大代表参加,大家一致认为,既然绝大部分群众不愿意坟墓深埋或者迁去市区公墓,强制推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何不因地制宜利用东山前荒地开辟一处墓地,老百姓的期盼就是我们当地政府应该做的事。
方案决定后我们开始层层报批,因为涉及到上级多部门的管辖协调,报批工作我亲自挂帅;山林管理是林业部门管理,区农林局批了又到市林业局,市林业局说建公墓是市民政局负责,市民政局说在乡镇建公墓须所辖县区政府同意再上报他们审核批准。行吧,上级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前前后后跑了近一个月时间,终于完成报批的全部手续。在建设前期二十亩墓地的时候又遇到了新问题,东陬山驻军又向区武装部提出我们施工影响了他们的军事设施(那时候东陬山上还驻扎警备区一个营部)。这是个大问题,我们马上将区武装部、市警备区相关领导请到现场,经实地观察发现施工现场距相关军事设施相距甚远,不会影响驻军设施安全,最后经磋商,驻军同意该工程继续施工。
东山公墓修建使用使徐圩地区殡葬改革顺利展开,很快取得预期效果,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使得徐圩盐场、灌西盐场、洋桥农场、圩丰乡、四队镇及周边地区老百姓身故安葬难题妥善解决。三十年来东陬山公墓已经从当初一片荒山发展成为五千多座穴位,每到清明或春节前,那里是车水马龙。二零二二年春节前我去祭祀父母,在公墓广场前偶遇我初中教师古老师,他也去祭祖,在排列整齐的墓碑前古老师笑着对我说:“庆熙你当初执政时,花那么大精力建造这个墓地,方便了一方百姓,是做善事、积阴德……”
2022年4月5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