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的大海上,海巫号帆船载运着705位华工,从广东汕头出海,经过61天的航程,于1854年3月30日中午抵达巴拿马城港岸……”这是《巴拿马先驱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这批华工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抵达巴拿马的首批华人移民,开启了华工参与穿越太平洋与大西洋间的巴拿马铁路工程建设。
2004年,为了纪念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颂扬华人为巴拿马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巴拿马国会通过了政府的一项特别提案,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了“华人日”。与此同时,巴拿马华社特别成立了纪念委员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邱文峰(同乡会第六十八至第七十届主席)荣任常务主任,他通过积极奔走,发动募捐集资,在美洲大桥畔建成了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纪念碑和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巴公园。
1888年,花县花山儒林村村民朱锦容(同乡会创始人之一)到巴拿马从事运河的开凿工作,他也是花县最早移民巴拿马的华侨之一。1889年,法国洋际运河工程总公司破产,3000多名华工失业,面临去留的艰难选择,其中一部分华工转至哥斯达黎加等美洲地区,但大多数华工选择留在巴拿马分散定居。他们曾以铁路为生,现也依赖铁路在其沿线开垦田地种植作物或向城镇聚集,从事杂货零售等经营。
“铁路沿线的所有村庄都挤满了中国店主,事实上,地峡上没有一个地方找不到他们。”(《巴拿马的流言蜚语》,1887年9月18日《纽约时报》,第11页)
到1900年,巴拿马城郊区已经出现小规模华人聚居的中国城。美国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期,无数劳工移民又前赴后继地来到巴拿马谋生,形成新一轮的移民高峰。
花都,旧称“花县”,位于广东广州北部,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然境内土地贫瘠,清代便已有“所产米麦不敷全邑之食”。源于各种原因,花都的村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远渡重洋到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度务工,以谋取个人发展和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
1904年,14岁的花县梯面民安村人陈耀池(同乡会创始人之一,同乡会第六届主席)想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拿着父亲筹集的盘缠,经香港坐船前往巴拿马。初时,他到乡亲的店铺打工,两年后,他开始经营日用杂货。他起早摸黑,事必躬亲,小小的杂货店越做越大,逐渐发展为一个小超市。后来,他与志同道合的唐佩湛(同乡会创始人之一,同乡会第四十六至第五十届、第五十二至第五十三届主席)一起创立了顺发贸易公司,从日用杂货到水果烟酒,从本地业务发展为跨国业务,他们成功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不久,陈耀池把叔父陈金楼(同乡会创始人之一)、三弟陈镜衡和六弟陈汉深都接到巴拿马,叔侄兄弟同心协力,事业进一步发展。
华工群体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朴实善良的劳动性格,逐渐在当地站稳脚跟,后又通过“一带一”的方式,将自己的后代或者亲友带到了巴拿马。
随着来巴拿马的华人越来越多,华侨华人的生意业务也日益扩大,华人想争取和保护合法权益,就必须有话语权和团结的组织。1921年6月19日,远离故土的花县人陈耀池、朱锦容、陈金楼、梁廷鉴、罗湘池、丘洛生、周习信、罗然初、丘玉琛、唐佩湛、朱寿坤、吴易欢、梁星环、张日勋等联手发起成立同乡会,将之登记成为合法社团。同乡会初名“巴拿马花县团体会”,后改名“巴拿马花县同乡会”。
1990年7月18日,巴拿马新党国会议员掀起排华事件,在佐雷拉市出动大批警察袭击华埠,非法闯入华侨华人的商店和住宅,拘捕扣留未有居留证的新侨民,造成华侨财产损失。一天之内拘捕扣留了华人100多人,80%是花县人。他们不问青红皂白,强行将华人送进监狱。华人社区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侨社团侨领立刻采取紧急行动,巴拿马市政府顾问刘玉珍(同乡会第十二届主席刘连城的女儿)与花县同乡会侨领一起,及时与巴拿马国家内政部交涉,要求面见总统。在正义呼声的要求下,巴拿马总统亲自出面,委任六人专案小组处理事件,其中三人为政府官员,三人为侨社团代表。刘玉珍是小组成员之一,她站在华侨的立场上,和花县同乡会侯观祥(第五十七至第五十九届主席)及罗金荣(第六十至第六十二届主席)等密切配合,与巴拿马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多次交涉。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促使媒体抨击当局不道德行为,获得社会正义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交涉成功,刘玉珍要求内政部部长陪同他们和侨社团侨领一起,亲自将被关押的华人全部接回。随后,刘玉珍主持并参与对无居留证侨民身份的人员进行的全面普查登记,帮助3000多人获得了半年的临时居留权。此后,这些人除少部分自动离巴外,大部分按规定获得长期居留卡。
居留问题一直是新侨民的关注重点。在刘汶辉(同乡会第六十五至第六十七届主席)和邱文峰的多方沟通、艰难交涉下,争取了移民局派工作人员到同乡会会馆设点,为新侨民登记,申请居留权。对于遇到商业纠纷、家庭纷争的乡亲,特别是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求助,同乡会都第一时间给予探访调解、协调资助,成为花都乡亲在巴拿马的港湾。
2020年5月,巴拿马总统科尔蒂索写来一封感谢信,同乡会一直坚持和巴拿马政府人民一道,同舟共济,携手共同抗疫,大力支持政府号召(团结计划),多次捐赠大量食品和抗疫物资给当地居民,提供良好有力的帮助。2024年9月27日,该感谢信入选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共和国印记”见证物(档案资料类)。
巴拿马当地的华侨华人中有八成来自花都,同乡会发挥侨团的资源优势,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拉近侨社侨胞与当地群众的友好关系,提高在巴华人的地位与形象。同乡会以独立侨团单位参加巴拿马一年一度的电力通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发动全体理监事分组上街向华人社区进行募捐筹款,用于帮助巴拿马当地的贫困老人和残疾儿童。2024年圣诞节至2025年元宵节,同乡会在巴拿马国家公园举行大型彩灯灯展活动;2025年大年初三至初五,连续三天举行巴拿马华侨华人欢乐春节庙会,在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中国年,讲好中国故事。
在同乡会的扶持和推动下,巴拿马广州市花都海外青年联谊会连续多年参与家乡花都的扶贫助学活动。据花都区侨联统计,该会共为花都52名贫困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37.8万元。花山镇儒林村、狮岭镇旗新村,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巴拿马的亲戚,故又被称为“巴拿马村”。每年的清明节,巴拿马的花都人回到村里扫墓祭祖;让子女回到花都上学,了解自己的“根”,学会讲中文、写汉字,再返回巴拿马……
花都人走出了乡村,走向了巴拿马。巴拿马花都(花县)同乡会历经一个世纪沧桑,见证了花都人在巴拿马发展的艰辛历程,亦是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优良品质、融入驻在国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