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不患无才,患无自知
作者/鲁振中
提笔写诗的人,大抵都怀着一份对文字的虔诚。只是走着走着,有些人把这份虔诚走成了执念——认定自己笔下的字句是天工开物,旁人的作品若非附庸风雅,便是不解风情。他们像守着一方井底的月亮,以为那是独属自己的清辉,却不知井外的星空早已流转了千百年。
好诗的模样,从不是孤芳自赏的姿态。杜甫见花飞而感春减,“风飘万点正愁人”里藏着对时光的疼惜,读来让人心头发沉;王维写“每逢佳节倍思亲”,把游子的软肋摊开在纸上,至今仍能让每个异乡人鼻头发酸。这些诗能穿过岁月,靠的从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那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真——情感若掺了假,再华丽的句子也只是纸糊的花,经不住风吹雨打。

字句间的讲究更藏着大学问。王安石为“绿”字苦思数年,让春风漫过江南的堤岸;李贺写“黑云压城城欲摧”,用一个奇绝的意象便将战场的窒息感压到读者眼前。语言是诗的骨,要像铁匠锻钢,多一分则钝,少一分则脆;意象是诗的魂,能把乡愁熬成霜,把孤寂酿成酒,让素未谋面的人在字里行间撞见彼此的心事。
真正立得住的诗,还得有筋骨。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说“更上一层楼”,不仅是登楼望远,更是把人生的通透写进了天地;杜甫的“三吏三别”,字字泣血,却照见了一个时代的褶皱。好诗从不是闺阁里的私语,它该有分量,能让人合卷后想起些比眼前得失更沉的东西——或许是对生命的追问,或许是对时代的凝视。
可偏有人把“自赏”当“风骨”。就像观音山的征联,十年间多少人抱着“唯我独尊”的架势,对着“观山水”三个字死磕,却忘了对联的妙处在于气韵相投,而非字面上的锱铢必较。他们把狭隘当个性,把固执当坚守,在自己筑起的围墙里沾沾自喜,殊不知墙外早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有“小桥流水”的温婉。
其实写诗如行山,山脚的人望着山顶的云,总觉得那云不如自己脚边的草;待爬到山腰,才知先前的得意多可笑。真正的诗人,心中该有一片旷野,既能容得下“人比黄花瘦”的细腻,也盛得下“会当凌绝顶”的豪迈。毕竟,诗的生命力从不在孤芳自赏里,而在那些让陌生人读罢,忽然想拍着你肩膀说“我也是这样想的”的瞬间。
说到底,好诗从不是用来标榜“我比谁厉害”的筹码,而是诗人借文字与世界对话的窗口。若总想着在窗口挂起“独家”的牌子,那扇窗迟早会被自己的影子挡住——毕竟,阳光从来不会只照向一个人的屋檐。
【作者简介】鲁振中前郭县人,农民,做过教师。2001年进城经商,曾用笔名:佚名、轶事。20世纪、90年代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因生活所迫搁笔三十年。在中国散文网站做编辑三年,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老丫文苑》特约评论家!
【老丫文苑 :创始人】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