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千秋
——评鲁振中《史鉴风华录》的文学解构与历史哲思
作者 富有
鲁振中的《史鉴风华录》以诗为镜,照彻三千年历史烟尘,在平仄韵律中构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历史剧场。全诗以二十四史为经,以人性幽微为纬,通过十二组历史意象的艺术化呈现,既完成了对传统咏史诗的现代性转化,又在文学审美与历史认知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以诗证史、以史鉴心的独特路径。这种将文学才情与历史理性熔于一炉的创作实践,使作品超越了普通咏史诗的范畴,成为一部兼具文学感染力与历史穿透力的文化文本。
意象叙事:历史场景的诗性重构
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历史场景的意象化处理。"商纣荒淫鹿台黯,酒池肉阵烽烟卷"以"鹿台"这一物化象征开篇,将商纣王的奢靡具象为可感的视觉图景。据《史记·殷本纪》载,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诗人以"黯"字点染,既写台之形制,更喻政之昏暗。"酒池肉阵"的夸张表述,虽源自《韩非子》"酒池肉林"的记载,却通过"烽烟卷"的动态描写,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充满张力的历史场景,暗示荒淫与败亡的必然联系。 在"苎萝溪畔浣纱艳,吴苑笙歌夜无倦"中,诗人以"浣纱"与"笙歌"形成地域与场景的鲜明对比。西施的出场未着一字容貌,仅以"浣纱艳"的动态美引发联想,而"吴苑笙歌"的靡靡之音,则暗合《吴越春秋》中"吴王日夜置酒为乐"的记载。这种以意象代叙事的手法,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赋予文学的想象空间,使两千年前的吴越争霸在诗行中获得新的生命。
性别解构:红颜祸水论的现代反思
诗中对历史女性形象的重塑尤具思想深度。"何将败亡怪红颜"一句,直接质疑传统史观对女性的污名化叙事。商纣王的覆灭,《尚书》归咎于"妲己之言是从",但诗人以"欲壑难填覆九州"的判断,将责任归诸统治者的贪欲。这种认知与现代史学界的研究不谋而合——顾颉刚在《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中早已指出,商纣之恶多为后世附会,妲己不过是男权社会的替罪羊。 同样的解构出现在"倾国一笑霸业倾"的叙述中。传统叙事中,褒姒的"烽火戏诸侯"被视为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但诗人以"姑苏月冷剑光现"的意象,将视角转向权力结构的内在矛盾。这种处理与钱穆《国史大纲》的观点遥相呼应:"西周之亡,非亡于褒姒,乃亡于幽王之乱政也。"诗人通过文学化的历史重述,解构了"女人祸水"的古老神话,揭示出性别叙事背后的权力逻辑。
历史辩证法:在兴亡交替中叩问
规律 诗中贯穿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认知价值。"史海钩沉明镜灿,兴亡总在纪纲键"的结句,将三千年兴亡史归结于"纪纲"的有无,这与《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后主词工春殿暖"与"沈园柳老钗头凤"的并置中,诗人以李煜的亡国与陆游的情殇,暗示个人才情与历史命运的错位,这种悲剧性的历史观,暗合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论断。 尤为深刻的是对明清易代的书写:"冲冠一怒为红面,山海关外旌旗展"。传统叙事多将吴三桂降清归咎于陈圆圆,而诗人以"遗恨长"的判断,将个人情感置于民族大义的坐标系中审视。这种认知与孟森《明史讲义》的观点一致——吴三桂的降清本质上是明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陈圆圆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因子。诗人通过"圆圆泪洒云水畔"的细节,既保留了文学的情感张力,又坚持了历史的理性判断。
文学张力:格律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作为一首格律严谨的咏史诗,作品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颇具匠心。"骊宫羽衣舞千旋,渔阳鼙鼓惊秦甸"中,"羽衣舞"与"鼙鼓惊"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强烈反差,"千旋"的柔媚与"惊秦甸"的危殆构成节奏的急转,这种格律上的平仄变化,恰与安史之乱的历史转折形成同构。据《旧唐书·音乐志》载,《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玄宗改制后成为盛唐气象的象征,诗人以此切入,既符合史实,又通过艺术形式的对比强化了历史的悲剧感。 在"蔡锷将军胆气贯,凤仙慧眼识英贤"的叙述中,诗人突破了传统咏史诗的男性视角,赋予小凤仙以"慧眼识英贤"的历史主动性。这种书写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女性亦有参与历史创造之权利"的观念相呼应,在格律严谨的形式中注入现代性别意识,使历史人物在诗行中获得新的阐释维度。
当代启示:历史镜像中的现实观照
诗的末章"商潮涌起初心乱"以下,将历史反思延伸至当代语境。"法槌惊破鸳鸯梦,铁狱囚身悔肠断"的描写,虽未直指具体事件,却以历史类比的方式,警示权力腐败的永恒危险。这种"以古喻今"的写法,继承了《诗经》"兴观群怨"的传统,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大历史观"相似,诗人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揭示出"纪纲"废弛乃古今兴亡的共同规律。 "莫溺温柔销骨乡,欲波翻涌成刀剑"的告诫,将历史教训转化为生存智慧。这种从历史中提炼人生哲理的写法,与司马光《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编纂理念一脉相承,但通过诗歌的意象化表达,使历史教训更具情感冲击力。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古老的历史智慧获得了新的现实意义。
结语
鲁振中的《史鉴风华录》以诗为舟,载史而行,在文学与历史的交汇处开辟出独特的审美空间。作品既保持了传统咏史诗"以诗证史"的学术品格,又通过现代意识的注入,实现了对历史叙事的创造性转化。从商纣鹿台到当代法治,三千年历史在诗行中奔涌,而"贤君良相万代崇,红粉何辜蒙谤讪"的质问,则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场景,成为对人性与权力的永恒叩问。这种将历史理性与文学才情熔于一炉的创作实践,为当代诗歌如何处理历史题材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范本——真正的历史诗歌,既应是文学的精品,亦需成为思想的明镜,在照彻往昔的同时,也照亮当下与未来的行程。
作者简介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处女作《走在田野上》,发表在《1993中国诗坛》上。这篇作品曾多次获奖,2005年,被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和华夏学术杂志社编入《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学术卷,并荣获“中国当代优秀学术成果奖”。
2005年8月,荣获“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授予“国际优秀创新学术成果”金奖。
1994年,诗作《爱情三部曲》《恋痕》等连续发表在《大陆爱情诗百家》上。同年,被中国诗书画研究院授予“百家爱情诗人”荣誉称号,并获得文学报刊编辑资格证书。
1998年10月,被吸收为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2002年10月,荣获国际华文文学荣誉作家诗人卡:(编号:0207)。同时,被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6年7月荣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由中国诗人报编辑出版的个人诗集《心灵的颤音》,被2007年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组委会评为金奖,并提名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知名作家的称号。
2007年3月《温总理印象记》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开发表,并荣获国务院新闻办特殊嘉奖,同时赢得了新华社高度好评。2019年荣获中国文化建设委员会授予《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奖等。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八十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附原文
史鉴风华
作者 鲁振中
商纣荒淫鹿台黯,酒池肉阵烽烟卷。
欲壑难填覆九州,何将败亡怪红颜?
苎萝溪畔浣纱艳,吴苑笙歌夜无倦。
倾国一笑霸业倾,姑苏月冷剑光现。
胡笳呜咽雁门远,琵琶一曲出紫殿。
汉月空照青冢寒,鹃血泣染荒草遍。
凤仪亭下风云变,连环巧计星斗转。
董吕相争赤兔嘶,司徒谋定长安晏。
骊宫羽衣舞千旋,渔阳鼙鼓惊秦甸。
马嵬坡上香魂消,太真玉殒白绫殓。
后主词工春殿暖,小周研墨韵清浅。
沈园柳老钗头凤,离恨千年壁上显。
元帝弯弓战事酣,六宫粉黛笑颜展。
洪武崛起开新天,马后贤名青史篆。
冲冠一怒为红面,山海关外旌旗展。
降清引寇遗恨长,圆圆泪洒云水畔。
科尔沁女智如电,三朝辅政乾坤奠。
垂帘运策安黎元,大玉儿名千古灿。
蔡锷将军胆气贯,凤仙慧眼识英贤。
巧施妙计脱牢笼,再造共和功不换。
延河星火照赤县,潜伏龙潭志如炼。
赤胆忠魂耀日月,清风两袖守节宪。
商潮涌起初心乱,旧誓轻抛负情眷。
法槌惊破鸳鸯梦,铁狱囚身悔肠断。
朱门酒肉笙歌窜,金屋藏娇夜未半。
权色勾魂蚀心髓,贪泉一饮陷危栈。
烟花巷里埋祸端,铜雀台中锁玉燕。
莫溺温柔销骨乡,欲波翻涌成刀剑。
史海钩沉明镜灿,兴亡总在纪纲键。
贤君良相万代崇,红粉何辜蒙谤讪?
盛世当思危浪汹,承平须警色魔幻。
修身立德鉴青史,莫使遗羞付华年。
作者简介
鲁振中,吉林省前郭县王府站镇人。工作经历:务农、教学、经商。笔名:佚名、轶事。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因生活所迫搁笔二十余年。2016年至2018年,任中国散文网编辑!
照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吉林名人名企研修院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沈树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