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迹*怀古文人之二
文/ 徐 品
行走江南,寻觅着古代文人的遗迹,尽管遗迹是真真假假、偷梁换柱,但是起码还有着真实的影子,这就够了。至于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之类不提也罢,也许因为咱是老百姓,够不着那么高,看不了那么远,况且我要是穿越到他们那个年代,也活不了那么久,还是让羡慕者们羡慕去吧,我没兴趣,哈哈
一首诗,一个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一首诗,但是当我真正登上楼顶极目眺望之际,才隐隐感受到作者心中那 独有的苍凉。
鹳雀楼,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早晨,我打车来到这里时,景区还没有营业,我让司机先拉我到蒲州古城转了一圈。这里一片荒芜,除了还残存的城门和几段摇摇欲坠的城墙外,没有了任何古城的风采……
回到景区,这时我才发现原来真正的鹳雀楼早已不复存在,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竟然是2002年创造的作品,而且连原址都不是。当然,原址早在黄河的几十次改道中荡然无存了,哈哈。 于是,我开始在想,为什么鹳雀楼没有了,王之涣还在,而且他的《登鹳雀楼》还会永久的流传下去?究竟是鹳雀楼影响了王之涣,还是王之涣辉煌了鹳雀楼?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一个人的一首诗影响一座建筑的例子不少,比如滕王阁,比如岳阳楼……等等,但是这些楼阁还都有一些其他的用途,比如滕王阁是滕王李元婴的娱乐之处;岳阳楼是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等等,可是鹳雀楼却没有,初时它连名字都没有,就是一座简简单单的戍楼,作为军事瞭望之用,和全中国千百个普普通通的戍楼一样。所以说,它的辉煌完全是来自于王之涣和他《登鹳雀楼》一诗的名气。
今天,走进这里满眼都是王之涣,是他的《登鹳雀楼》。我想,也许这就是诗的力量,他用一己之力重新塑造了一座他心目中的“鹳雀楼”,而那些什么当时的王公贵族早已经灰飞烟灭了。 登上顶层,尽管已经没有了古时的风韵,但我还是举目四望。晴空万里,远处的河水隐隐约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然而内忧外患的大唐帝国早已是云散,只有一只只鹳雀在头上无声的掠过…
王之涣的雕像屹立在楼上,他的目光越过众人,注视着黄河,注视着远方。他在想什么?也许……我不知道。
徐品,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理事兼纪实文学委员会主任,《玄菟旬刊》主编。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小说月刊》、《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阳光》等刊物并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教育部编选的小学生阅读书目。著有诗歌散文集《精卫鸟》、长篇历史传记文学《民国社交圈》、长篇历史小说《一号伪装者》、长篇小说《太阳里的冬天》,2013年获首届抚顺作家奖。

李纳,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声音布道,传递美好。范读导师、心理咨询师、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得主、普通话一级甲等、主任播音员、诵读艺术的资深传播者、播音主持专业职业生涯三十六年。
个人微信公众号:纳一天的云水禅心
首发原创作品投稿:356452725@qq.com、微信 :fsd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