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局
文/路等学(兰州)
格局是个常被提及却难准确定义的词,它像隐形的坐标系,框定着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与维度。有人困于眼前三尺得失,有人瞩目山河万里变迁,这差异的根源,便藏在格局二字里。
格局是打破局限的眼界
井底之蛙的世界,永远只有井口大的天空。现实中,许多人也在无形的“井”里——职场上纠结同事一句评价,生活中计较邻里几分得失,把自己困在情绪的方寸之地。而有格局者,懂得跳出当下的漩涡。苏轼被贬黄州,没有沉溺于仕途失意,反而从赤壁的惊涛中读出“大江东去”的豪迈,在生活的困窘里酿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他的格局,让逆境成了拓宽生命维度的契机。
更进一步说,格局是穿透困境迷雾的灯塔。当厄运降临,小格局者往往深陷泥潭,放大痛苦;而大格局者,却能将眼前的坎坷置于生命长河或时代洪流中去度量。一位领导丨三落三起,始终心系国家发展大局,在低谷中积蓄力量、思考未来,最终引领改革开放——这份超越性的视野,让他在巨大挫折中始终保持方向感,也赋予普通人在困顿中破浪前行的韧性与定力。
格局是容纳差异的胸怀
人与人的分歧,往往源于“我即世界”的狭隘。有格局的人明白,不同的经历会孕育不同的认知,就像登山,山脚的人见溪流,山腰的人赏密林,山顶的人观云海,所见不同,却各有其理。他们不急于否定异见,也不固执于己见,而是像大地接纳江河那样,让不同的观点在包容中碰撞出更全面的认知。这种胸怀,不是妥协,而是知道世界的丰富远非单一视角能穷尽。
这份对差异的包容,常常内化为更深沉的责任与担当。当视野超越小我,触及更广大的群体、社会乃至人类的共同命题时,格局便驱使着人们跳出“独善其身”的局限。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时兼顾员工福祉与环境保护,普通人在岗位上精益求精为社会运转添砖加瓦——他们的担当,正是将“他者”纳入关怀范围的格局体现。
格局是着眼长远的智慧
生活中,“捡芝麻丢西瓜”的事时有发生:为了眼前的加班费牺牲健康,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破坏关系,为了短期的利益透支信誉。格局大的人,懂得计算“人生总账”。就像种一棵树,他们愿意忍受初期的缓慢生长,静待岁月让根系扎深、枝叶参天。那些看似“吃亏”的包容,那些暂时“无用”的积累,终会在某个节点,成为托举人生的力量。
这份长远眼光,直接映射在关键抉择中。格局如同内心的罗盘,小格局者易被眼前浮利诱惑,在狭窄的得失间权衡;大格局者却能穿透迷雾,基于对趋势的洞察做出选择。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战略格局指引他择主而事;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而非追逐即时回报,价值格局支撑他们坚守长远——他们的选择,正是格局智慧最有力的彰显。
格局是动态生长的生命维度
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容器,其边界与刻度会随着认知的深化而延展。每一次深度阅读对盲区的照亮,每一次远行对思维藩篱的冲破,每一次与多元灵魂对话的启发,都是对格局坐标系的校准与扩张。
真正的格局者,既懂得接纳自身局限,又保持拓展疆域的渴望。他们知道,格局的修炼没有终点,就像登山者不会因抵达某座山峰而停下脚步——正是这份谦卑与开放,让格局始终保持生长的活力。
格局从不是天生的,它藏在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里,更熔铸于每一次抉择的勇气、每一次困境中的坚守、每一份对责任的担当之中。当我们学着从更高处看问题、从更远处做选择、从更宽处容差异,生命的坐标系便会不断延展。眼前的风雨会化作养分,当下的困境会显露出机遇,而我们终将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辽阔的自己。
这便是格局的终极意义:它如灵魂深处的高塔,攀登时能拨开浮云望见星辰大海,涵养中能以百川之心行稳致远。最终,这内在的坐标不仅标注着生命的高度与广度,更指引我们从狭小的“我”走向浩瀚的“世界”,在有限人生中,书写无限接近永恒的意义。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