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流泪。
往昔许绐遗亡
木然,呆望
欢乐,梦想,错折,迷茫
回到自我′
盘点忧伤,
金条,稻草
我都珍藏
【六一诗评】
赏析:王祖铭《盘点》
1. 凝练的意象与强烈的情感冲击:
全诗极其简短,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词。开篇四个双音节词:“重温,流泪。/ 往昔许绐遗亡 / 木然,呆望”,像一组快速切换的电影镜头,又像内心剧烈翻涌时迸出的碎片。
“流泪”直接点出痛苦,“木然”、“呆望”则描绘了创伤或巨大冲击后的失神状态,情感浓度极高,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沉重、压抑甚至麻木的氛围中。
2. “盘点”的悖论与核心意象:
标题“盘点”本是商业用语,指清点货物、计算盈亏。诗人借用此词,指向对内心世界、过往经历的清点与核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年终总结”或“人生清算”。
盘点的对象是什么?“欢乐,梦想,错折,迷茫”。这些都是抽象的精神产物。将无形的情绪、经历当作有形的“货物”来清点,本身就构成一种独特的张力,暗示着诗人试图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去梳理纷繁复杂的内心。
3. “往昔许给遗亡”的深刻隐喻:
这一句是全诗的诗眼之一。“往昔”(过去的时光、经历、情感)被主动地“许给”(许诺、交付给)“遗亡”(遗忘、消亡)。这包含了几层意思:
主动的割舍/放弃:诗人似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要将过去(尤其是痛苦的过去)主动交付给遗忘。
徒劳的尝试:“遗亡”能否真正接收?遗忘是否真的能实现?这暗示着这种“许给”可能只是一种愿望,甚至是自欺。
过去的沉重负担:需要将过去“许给遗亡”,本身就说明过去的经历(“错折”、“迷茫”等)是巨大的负担,难以承受。
这个动作充满了无奈、悲凉,甚至是一种决绝的告别姿态。
4. “回到自我”的转折与“珍藏”的复杂态度:
在经历了情感的剧烈波动和对过去的“许给”之后,诗人提出“回到自我”。这可以理解为:
从对过去的沉溺中抽身,回归当下的自我意识。
在清点了所有“存货”后,重新确立自我的位置。
盘点的核心结果是“忧伤”。这是清点后确认的最主要的“库存”。
最震撼的结尾:“金条,稻草 / 我都珍藏”
“金条”代表价值连城的珍宝、美好的回忆、成功的喜悦(对应前文的“欢乐”、“梦想”?)。
“稻草”代表毫无价值、轻贱无用之物、失败的痛苦、无谓的消耗(对应前文的“错折”、“迷茫”?)。
“我都珍藏”** 是关键。诗人没有区分“金条”与“稻草”的价值,而是将两者**全部**珍藏起来。这表达了:
对生命完整性的接纳: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是甜蜜还是苦涩,都是构成“我”的一部分历史,不可或缺。珍藏所有,意味着接纳生命的全部真相。
超越世俗价值的判断:在生命的“盘点”中,世俗意义上的价值(金条 vs 稻草)可能失去了意义。那些看似无用的“稻草”(痛苦、失败),可能蕴含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教训,其精神价值未必低于“金条”。
一种悲壮的豁达或深刻的无奈:无法舍弃,无法真正遗忘,那就只能背负所有前行。这“珍藏”里包含着承担一切的勇气,也可能暗含着无法摆脱的沉重感。
“忧伤”的具体化:“金条”和“稻草”或许正是构成那庞大“忧伤”的具体内容——无论是失去的珍宝(金条般的欢乐梦想),还是堆积的负累(稻草般的错折迷茫),都化作了“忧伤”的实体。
5. 形式与节奏:
断句奇特(如“许绐遗亡”、“回到自我′”),营造出一种思绪的顿挫感、内心的挣扎感或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大量使用顿号、短句,形成急促、压抑的节奏,与“盘点”这一需要冷静梳理的行为形成微妙反差,突显了情感的汹涌。
结尾两句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将前面铺垫的复杂情绪凝聚成一种坚定(哪怕是带着苦涩的坚定)的态度宣言。
王祖铭的《盘点》是一首高度凝练、情感浓度极高的短诗。它以商业化的“盘点”为切入点,展开一场深刻的精神自省。诗歌通过强烈而克制的意象(流泪、木然、呆望、金条、稻草),揭示了过往经历(欢乐、梦想、错折、迷茫)留下的沉重“忧伤”。核心动作“往昔许给遗亡”充满了无奈与悲怆,而结尾“金条,稻草 / 我都珍藏”则达到了全诗情感和哲思的顶峰。它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全部经历(无论价值高低、情感喜悲)的彻底接纳和背负,是一种悲壮的承担,一种超越世俗价值的深刻感悟,也是对“忧伤”这一核心生命体验来源的独特诠释。诗歌形式上的破碎感与顿挫感,完美地服务于其内在情感的复杂与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