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探索,始终是一场关于“境”的追寻与超越。从具象到意象,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心灵深处对世界认知与表达的升华。本次“境非境——从具象到意象的艺术跨越”展览,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作品,展现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揭示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构建的独特“境域”。
具象艺术以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描绘为基础,通过精确的线条、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与生活的具体形态。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艺术的真实与生动。然而,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当艺术家们开始探寻更深层次的表达时,意象便悄然浮现。意象艺术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抽象、变形、象征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
从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场关于“境”的转变。具象艺术所营造的是一个“可见”的世界,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具体场景;而意象艺术则引领观众进入一个“不可见”的精神领域,这里的“境”更为深远和广阔。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试图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融合。这种跨越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本次展览汇聚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展现了从具象到意象的多样化探索。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独特的“境域”,等待着观众的深入体验与感悟。在这里,观众将看到艺术家们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灵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实。这是一场关于艺术“境”的对话,也是一次心灵与灵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对艺术跨越的描述,也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与重构,而“境”的探索将永远是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的无限可能,体会到艺术跨越所带来的精神震撼与心灵启迪。
柯和根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陶艺家协会副会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景德镇画院院长、海上水墨画院副院长。获得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入选上海美术百家和文化部授予的“中国画百杰画家”入选全国及国际设计展並获得各种金、银、铜等奖项数十次。入选数十次全国单项画展及综合类美展。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及出版数十本专著。各种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与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各种媒介与电视专题片及访问、访谈广为传播,影响巨大!
又见田园
柯和根的花鸟画
荔枝、小鸡、鱼、渔鹰,几片蘭叶,几段枝桠,非农家小景,似乎只在村边山野,柯和根蹀騽而前,偶见瞥观,皆即疏记。
江西,尤其是傍依长江的赣江流域,平和的田园风光伴着日暮晨风,十分消闲。中国的水墨花鸟画以简笔写意的面目推出以来,与“闲”字就有了某种因果关系。江西人的闲,并没有造就历史上“江西派”的风貌,但时至今天,却掉出个黄秋园,很传统很消闲的笔墨赢得了上下喝彩。柯和根的水墨画也很传统,他不是江西人,据此留此,竟也以有闲人的心态玩起写意花鸟画。冷疎的笔意见出他喜欢八大,却无八大“哭之笑之”的愤世嫉俗之态。柯和根的画是入世的、贴情的,一花一鸟、一石一木,行笔处,自有一番随和与平易。
燕子飞 140厘米X70厘米
我和柯和根虽是福建老乡,相识却在桂林。放州漓江,面对奇山异水,我有些激动,掏出小本画起速写。而他眯着眼,依然无所谓无事地笑笑,随船走,随水流,心境如清澈的江水一见到底。我说他擅于眼识心记的默画功夫,他依然笑笑无语。果不然,见他的画,就常有这类追忆之作。在落款中,他喜欢道明这点。如《远眺》、《果腹图》中皆是。他的款识也很逗趣,一口大白话,扫去矫情做作的旧文人作风。如“吾家养有此鱼”。画鱼是很入俗的题材,他摒弃了谐音、象征、寻兆头等通俗行为,调侃的略为诙谐的语气带出他的作画态度,笔墨又一本正经。我知道他不强索立意,一如生活中的他,常常随遇而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他都能露出笑脸,而他都会有所感触。我不知道他为何能保持这等态度,在淡淡中坦露真情。
飞天 140厘米X70厘米
“闲”和“淡”,仍然是传统的文人画批评标准,仍然使人囿于修身养性之类的习惯性用语。面对柯和根的画,我无法促使自己摆脱这些而另加审视,但它促使我思考笔墨在时代交换中的生命力问题。“笔墨当随时代”,说得太宽泛了,令人难以领会。固然画家的生活有时代性的,作为表达样式的笔墨,却有个承传问题,有个相对封闭的形态模式。中国人对笔墨的自觉把握,是民族文化自省力的体现。眼下的画坛流行“新学员派”、“新写实主义”、“新文人画”等,莫不是一股复古的潜流所促动。不知是假借古人之名推销自己,还是真有怀旧的情愫,不读四书五经,也哼着“之乎者也”,情系山水“新文人画”家者,用现代人的经营手段,想“玩”笔墨实在不是真玩,最终仍是玩情调。柯和根的画格亦属传统中“文人画”一路,却实在没有那份“”,没有那份“腻”。他入世的“闲”,不像朱新建那样以大俗之气呼出吸入:他温情的“淡”,也不似王孟奇那样作谦谦君子之态。柯和根的笔墨在粗放中见出灵动,养蓄着书卷之气又略透点俚俗。于是,他的画凭添了一份亲切。
大花图 70厘米X34厘米
传统的笔墨具有特殊的情绪唤起功能,形式相对稳定。在观赏过程中,它会怂恿着人们的怠情和偏见,并被赋予最宽厚的解释。我们习惯耽于这种形式的审美愉悦,将注意力转向画的题材内容。画家对题材的选择是在寻找一个对象与笔墨在表达方式上的契合点,这种选择的个别性比较突出,会造成个人艺术上的优势。
芳香图 70厘米X34厘米
柯和根的水墨小品画,多取乡村常见之物,通人情懂世故的禽鸟鱼虫。他喜欢经营方构图,布局取势,注意边角。他常以一景一物入画,落笔仅几处,空自多多,“哭之笑之“计自当“有无相生”之理吧。在学院里,同事们称他为“多面黑”手”。柯和根的“正经”行当是装饰画,但他才气过人,下的功夫亦不让人。绘陶瓶、练书法、搞雕塑、画油画,人物或山水,工笔或写意或装饰变形,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奇怪的是,他画水墨花鸟,却情有所钟,物有所取,取之者,几乎俱是觅食者也。生活之道,人人感慨系之,然柯君独有所悟,独有所解,自能释怀。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蕉阴 70厘米X34厘米
花开时节 70厘米X34厘米
清饮 70厘米X34厘米
清风 70厘米X34厘米
幽林 140厘米X70厘米
牛市之一 140厘米X70厘米
牛市之二 140厘米X70厘米
追风 140厘米X70厘米
春分 70厘米X34厘米
晨路 70厘米X34厘米
山风 70厘米X34厘米
幽林鸣禽 140厘米X104厘米
秋分 70厘米X34厘米
谷雨 70厘米X34厘米
觅食 70厘米X34厘米
初秋
喜乐1-3 46厘米X102厘米
西风至 70厘米X34厘米
天寒图 70厘米X34厘米
黑长尾猴 140厘米X34厘米
桃红 140厘米X34厘米
林间 140厘米X34厘米
山风 140厘米X34厘米
暮秋 140厘米X34厘米
白鹭 140厘米X34厘米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