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毕春生,男,1972年10月出生,山东巨野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0年从军入伍,毕业于山东济南陆军学院,2000年转业到巨野县科技局工作至今,自幼热爱文学,特别对诗歌、散文、新闻报道情有独钟。个人爱好主要是写作、旅游、书法和健身运动。
铁甲洪流中的民族史诗——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随想 文/毕春生
长安街上的阳光格外灿烂,仿佛为这场盛大的阅兵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荣光。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站在观礼台上,望着那整齐划一的徒步方队、铁甲铮铮的装备方队、呼啸而过的空中梯队,我的思绪不禁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八十年前,这片土地曾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长城。那时的中国,武器装备简陋至极,战士们手持"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却凭着"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战斗精神,创造了无数以弱胜强的奇迹。而今,当"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九天"无人机母机、"虎鲸"无人艇等国之重器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若能看到今日中国军队的雄姿,该是何等欣慰。
徒步方队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来,他们中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抗战血脉的传承者。这些年轻的战士们,眼神坚毅,步伐整齐,宛如"千人如一"的复制粘贴,踩出了14亿中国人的铿锵律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民兵方队的首次亮相,这支源自抗战烽火的人民武装,如今配备了数字化单兵系统,象征着"人民战争"思想在信息化时代的延续。
看着他们,我想起了四川安县那位送子出征的老人王者成,他赠予儿子的"死"字旗上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
八十年过去,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依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装备方队的登场将阅兵推向高潮。不同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84%装备为首秀的情况,今天的参阅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空中梯队中,歼-20隐身战机、运-20战略运输机、直-20通用直升机组成的"20家族"呼啸而过,与十年前参阅的歼-10A、歼-11等三代机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些代表未来战争形态的新域新质力量——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网电攻防、高超声速武器系统首次成体系亮相。CSSC-705无人潜艇、"翼龙-X"反潜无人机构建的"深海监控网",歼-16D电子战机掌控的"电磁权",无不宣示着中国军队已准备好迎接智能化战争的挑战。当"东风-27"高超音速导弹以10倍音速的想象划过天际,当"九天"无人机母机如蜂群般释放小型无人机,当"虎鲸"无人艇在海面激起巨浪,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军事科技的飞跃,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完整叙事。
八十年前,我们被动挨打;八十年后,我们拥有了"一小时打遍全球"的战略威慑能力。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实力增长,而是一个文明古国历经磨难后的凤凰涅槃。
阅兵中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观礼台上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兵。考虑到抗战老兵平均年龄近百岁,这次阅兵不再组织老兵方队参阅,而是邀请了百余名老战士、支前模范及抗战烈士遗属现场观礼。特别安排国民党抗日老兵和国际友人遗属出席的设计,还原了全民族抗战和国际援助的历史本真。当90岁老兵与"90后"新兵跨越时光同框时,一部活的抗战史在长安街上徐徐展开。这些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强国的沧桑巨变,他们的泪水中,既有对逝去战友的怀念,也有对今日盛世的欣慰。维和部队方队的出现颇具深意。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重要出兵国,中国通过这个特殊方队向世界宣告:强大后的中国军队仍是和平守护者。这与某些大国"以实力促战"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中国"以实力止战"的和平哲学。
当七万羽和平鸽飞越天安门上空时,我仿佛看到了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的场景——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捍卫和平的能力和底气。夕阳西下,阅兵式渐近尾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突然明白:这场阅兵展示的不仅是国防实力,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速递",从"万国牌装备"到"中国智造",八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人用顽强拼搏完成了令人惊叹的逆袭。那些妄图继续充当"世界警察"的霸权主义,那些依然怀揣侵略野心的军国主义余孽,在今日中国的铁甲洪流面前,除了自叹不如,还能作何感想?
长安街华灯初上,阅兵后的北京城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回望天安门广场,那里曾见证过1949年开国大典的简陋装备,见证过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军事展示,见证过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实力宣告,而今又见证了这场融合历史传承与科技创新的阅兵盛典。每一次阅兵,都是中华民族前行路上的一个坐标,标记着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场时,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兵久久凝视着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顺着他目光的方向望去,纪念碑上的鎏金大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是啊,今天的盛世繁华,不正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吗?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片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永远繁荣昌盛,永远不受外侮。走在回家的路上,夜空中的星星格外明亮。我想,这些星星中,一定有许多是抗战英灵化作的。他们此刻,也一定在俯瞰着这片土地,为今日中国的强大而微笑。而明天的中国,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或许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未来最美的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