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评:
《我的记忆》
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重要的名作
宋淑燕选择了诗人的这首不多为人知、且有一定难度的诗朗诵,呈现给我们厚厚深情的朗诵,不仅揭示了诗人沉在心底深处感情的世界,而且激活了被爱深深纠缠着的记忆的情。
人们大都知道诗人的《雨巷》,殊不知这首诗对于诗人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雨巷》。
1927年夏创作的这首诗,是戴望舒先生由韵律的美髓变为节奏美的标志,是里程碑式的,是他思想艺术追求的一个鲜明的坐标。
戴望舒的好友、著名诗人杜衡在一九三三年是这样说的:“有一天他突然兴致勃发地拿了张原稿给我看,‘你瞧我的杰作。’他所给我看的那首诗底题名便是《我的记忆》......望舒第一次出集子即命曰《我的记忆》,这一回重编诗集也把它放在头上,而属于前一个时期的《雨巷》等篇全部删掉了”。用他的同辈艾青的话来说“給新诗带来新的突破,在新诗发展上立下的功劳。”
宋淑燕的朗诵,将这首诗演绎成一桌感情的大餐。通过气息、借用写意画的留白和工笔画的细描,流变的语速、巧妙的细节处理,如第一节的十个排比句,通过气息变换、音节距离的长短、语音的高低、配乐的啮合等不同的变化,始终被朗诵的节奏统领着前行,将诗人每一个特定环境下的感情、细腻地表现。这一个又一个镜头的展现,谁又说诗中的“我”不是“我”呢?
在我们分不清谁是诗中的“ 我 ”,谁是诗外的 “ 我 ”
的时候,听众就是这样被宋淑燕的朗诵深深地感染了。
一一牧夫(诗人、评论家)

宋淑燕最后一个压轴出场
在她整个朗诵作品(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能够感受到第一她特别用心;第二她整体情绪的拿捏和变化,然后在音色的处理和贴近方面所下的功夫;第三,她能够把很多大家看到的文字转化成我们眼前形成的细节的画面,这是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这也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所能获得的;第四,是她在情感方面深层的解读呈现和释放,我们能够听出来她该留白的地方,该放缓的地方,该高的地方,该低的地方她都能够相对游刃有余的驾驭和呈现,包括虚实声的转化,声断意不断的呈现,给人、给听众留下画面感,游弋去共情的空间。体现了她对作品把握的自信、对情绪把握的自信、对统筹能力把握的自信。
一一常晓鹏(广东省朗诵协会副秘书长 )

宋淑燕、柯纪月两位的好声音,非常棒!
你们两个用了两种方式体现了这首诗(艾青:吹号者),第一段是小说演播的方式,更贴近电台话筒前的播讲方式;非常形象有深度。第二段有舞台感,面对舞台的方式,两位老师配合比较默契的,有时听着听着像一个人在朗诵。非常好。很欣赏两位老师的声音,条件特别的好,非常有张力,朗诵的普通话的语音面貌是非常好、非常的精彩。
一一丹娜(广东省朗诵协会常务副会长、广播电视主任播音员)
宋淑燕老师的诵读,则为这首诗(艾青:下雪的早晨)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与韵味。她的声音纯净而温暖,宛如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拂过听众的心田。在她的诵读中,我们仿佛能听见雪花的细语,看见诗人的微笑,领略到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她能灵活运用音色明暗、高低、强弱的细微变化,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如落雪轻盈、晨光温柔),使诵声饱滿生动。情感的表达,或欢快活跃,或低沉温婉,用艺术的处理,渲染出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听觉世界。
一一云中人(“风铃朗苑”平台点评人)





朗诵者简介:
网名:阿月,实名:柯纪月
世界华人文学城—朗诵艺术之家朗诵主播
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
广东省朗诵协会会员
郑州银龄电视艺术团团委会委员
爱好声乐、舞蹈、朗诵,热爱生活、崇尚美丽,喜欢在诗歌的世界里,恣意游弋,陶醉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