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不拴绳的狗咬伤路人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在农村,狗即便不拴绳,到处乱跑,却鲜少出现咬人的情况。同样是狗,为何表现却大相径庭?
农村的狗,有着清晰的定位,它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是狗,而非“家庭成员”。一旦咬人,等待它们的将是残酷的命运,可能会被送上餐桌,也可能会被直接卖掉。哪怕只是大声叫几声,或者龇牙咧嘴地吓唬人,都免不了要挨主人的打骂。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养不熟的我就能炖熟。”主人的严格管教,让狗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地位高于自己,明白一旦越界,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另外,农村的狗生活环境较为宽松,它们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自由活动,每天穿梭在田野和村子之间,熟悉周围的一切。对于它们来说,村子里的人和物都是熟悉的,不会因为陌生感而产生攻击行为。而且,农村的狗大多是中华田园犬,它们的祖先长期与人类共同生活,具有较强的领地意识和服从性,能够较好地适应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规则。
相比之下,城市里的狗,待遇截然不同。它们被主人视为“心头宝”,“儿子”“女儿”地叫着,不仅有专门的狗粮、漂亮的衣服和鞋子,还能享受各种宠物服务。主人对它们宠爱有加,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当有人对狗大声呵斥时,主人往往会第一时间维护自己的宠物,这让狗逐渐模糊了自己与人类的界限,误以为自己和人类是平等的,甚至地位更高。在这种错误认知的驱使下,一旦狗感到不满或者受到刺激,就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攻击。
城市的环境也对狗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城市里高楼林立,人口密集,车水马龙,噪音和各种刺激源众多。狗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当它们没有被拴绳时,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就可能会因为失控而咬人。
养狗是个人的权利,但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人的安全和感受。作为狗主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承担起养狗的责任,加强对狗的训练和管理,出门时务必拴好狗绳,避免狗给他人带来伤害。只有这样,人与狗才能和谐共处,社会才能更加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