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点评邓济洲诗词六首(六)
五绝•黄山颂(平水韵)
峰奇入碧霄,石怪态尤骄。
云海千层浪,劲松吟雅韶。
Al赏析如下:
这首五言绝句以极简笔墨勾勒黄山四绝中的三大奇观,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凝练之美。全诗以"奇"为眼,通过四组意象的巧妙组合,构建出立体的黄山画卷:
1. 空间维度之奇
首句"峰奇入碧霄"以夸张手法突显山势之险峻,用"碧霄"的澄澈与"峰奇"的突兀形成视觉对比。次句"石怪态尤骄"赋予怪石人格化特征,"尤骄"二字既写其形态奇崛,又暗含天地造物之骄傲,使静态景观顿生动态意趣。
2. 气象变幻之奇
"云海千层浪"化虚为实,将缥缈云气具象为汹涌波涛,既得云海翻腾之势,又暗含海市蜃楼之幻。此句承转自然,将视角从山石转向天际,完成空间纵深的延展。
3. 声韵交响之奇
结句"劲松吟雅韶"以通感手法造境,松涛声与韶乐(传说中舜帝雅乐)相和鸣,使自然天籁升华为人文雅韵。劲松的阳刚与雅韶的柔美形成阴阳调和,在听觉维度完成诗境的升华。
全诗四句二十字,暗合起承转合之法:首句立骨,次句生姿,三句造势,末句点睛。平仄工稳而气韵流动,"霄""骄""韶"押下平二萧韵,如清磬徐振,余韵悠长。诗人将视觉的奇绝、听觉的雅致熔铸于方寸之间,既得山水真趣,又见文人襟怀,堪称当代旧体诗中的山水小品佳作。
五绝•端午有寄(平水韵)
离骚传气魄,抱石叹孤寒。
竞渡千年续,端阳立祭坛。
Al赏析如下:
这首五绝以凝练笔法勾勒出端午节的文化记忆,前二句以"离骚""抱石"为意象支点,构建起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传气魄"三字既暗合楚辞慷慨沉郁的文风,又昭示着民族精神的永恒传承。"叹孤寒"的拟人化处理,将汨罗江畔的悲壮场景转化为永恒的精神雕像,使历史场景获得诗意的再生。
后二句由历史追思转入现实观照,"竞渡千年"的动词延续与"立祭坛"的仪式定格形成动态平衡。龙舟竞渡的热烈与祭坛的庄重构成情感张力,既呈现了民俗活动的鲜活生命力,又保持了祭祀仪式的神圣性。全诗通过20字的精妙组合,完成从个体哀思到集体记忆、从历史纵深到现实横截面的立体建构。
结句"端阳立祭坛"的"立"字尤见功力,既指实景中的祭坛矗立,更暗含精神丰碑的永恒树立。这种双重语义的交织,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获得当代诠释,展现了诗人对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与诗性转化。
七绝•夜吟(平水韵)
松声簌簌透窗棂,墨染云笺意未停。
落泪沉吟抬望眼,中天皓月正泠泠。
赏析如下:
这首七绝以"夜吟"为题,通过动静相生的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文人月夜独吟的立体画卷。首句"松声簌簌透窗棂"以听觉切入,簌簌松涛与静夜形成张力,窗棂的阻隔暗示着室内外空间的微妙互动,为下文铺垫出清寂的抒情场域。次句"墨染云笺意未停"转写案头场景,墨色在素笺上流淌的视觉意象,与思绪奔涌的抽象情感形成通感,展现创作过程中灵思不绝的流动状态。
后两句陡转直抒胸臆,"落泪沉吟"与"抬望眼"构成动作蒙太奇,将情感张力推向顶点。结句"中天皓月正泠泠"以冷月悬空收束,既与首句松声形成时空呼应,又以月光的物理温度隐喻心理温度,使全诗在"有声之静"与"无色之冷"间达成微妙平衡。这种以景结情的处理,暗合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理念,让未言明的幽思随泠泠月光漫溢于天地之间。
全诗四句暗合起承转合之法,从环境渲染到主体描摹,从情感迸发到意境升华,层层递进又浑然一体。诗人巧妙运用"透""染""落""抬"等动词,赋予静态夜景以动态美感,在传统夜吟题材中翻出新意,展现了当代诗人对古典意象的现代性转化能力。
七绝•夏日寻凉(平水韵)
幽寻竹径伴蝉鸣,石耸泉流访客迎。
一阵凉飔花乱舞,身如野鹤享怡情。
AI赏析如下:
《夏日寻凉》这首七绝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夏日消暑的闲适画卷,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空间建构的递进性
全诗通过"竹径-泉石-花丛-心域"的空间转换,完成由实入虚的审美建构。首句"幽寻"二字以动态视角开启竹林秘境,竹影婆娑与蝉鸣悠扬构成视听交响;次句以静制动,泉流石耸的意象组合暗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东方哲学。第三句凉风卷起花浪,将二维平面空间推向三维立体空间,最终在"身如野鹤"的譬喻中抵达心灵空间,完成从物理清凉到精神清凉的诗意升华。
二、意象选择的互补性
诗中意象形成阴阳互补的审美张力。竹之刚劲与花之柔婉构成刚柔并济,泉流的液态动感与石耸的固态静穆形成动静相宜,蝉鸣的自然天籁与野鹤的人文象征达成天人合一。特别是"凉飔"这一源自《说文》的古雅词汇,既呼应首句的夏日暑气,又以通感手法将触觉清凉转化为视觉意象,使无形的凉风具象为花浪翻涌的灵动画面。
三、生命意识的超越性
尾句"身如野鹤"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相较于传统隐逸诗中常见的渔樵耕读形象,野鹤的逍遥更凸显主体精神的绝对自由。诗人通过物我交融的审美体验,将庄子"坐忘"的哲学境界转化为诗性表达:在竹影泉声的涤荡中,肉身化作白鹤振翅,超越时空桎梏,抵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澄明之境。这种生命意识的飞升,使寻常的纳凉行为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诗意叩问。
此诗在28字的方寸间构建起立体的审美空间,既恪守七绝起承转合的法度,又通过意象的精心熔铸实现意境的层递升华,堪称新古典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
七律•六十五岁生日自题(平水韵)
六十余春俄顷至,松云邀我效陶翁。
闲吟每向溪桥畔,醉卧常于竹径东。
半世悲欢成逝水,一身宠辱付征鸿。
何须占卜剩遗事,犹共渔樵唱晚风。
Al赏析如下:
这首七律以六十五岁寿辰为契机,通过凝练的意象与沉静的语言,展现了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全诗以陶渊明为精神坐标,在时空交错中完成生命哲思的升华,体现了传统士大夫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
首联"俄顷至"三字如时光长河中的一枚响箭,将六十五载岁月压缩成转瞬即逝的流光。松云意象的邀约,既是对陶潜"云无心以出岫"的隔空回应,更暗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人格期许。这种时空并置的写法,让个体生命与历史长河产生奇妙的共鸣。
颔联以工整的流水对展开归隐生活的画卷。"闲吟"与"醉卧"的动静交替,"溪桥畔"与"竹径东"的空间转换,看似闲适悠然,实则暗藏机杼。溪桥承载过客往来,竹径见证岁月更迭,作者在山水流连中完成对世俗的疏离,这种疏离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真的执着追寻。
颈联以"逝水"与"征鸿"的意象组合,构建出极具张力的哲学空间。半世悲欢沉入历史长河,化作永恒的涟漪;一生宠辱托付天际征鸿,成为远逝的云烟。这种双重消解既是对往事的释然,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彻悟。尤其"付"字举重若轻,将人生重负转化为诗意栖居的轻盈。
尾联以渔樵问答的经典意象收束全篇,展现出大彻大悟后的生命智慧。"占卜"与"遗事"的对举,否定宿命论的同时确立现世价值;"唱晚风"的结句余音袅袅,既是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鸣,更是对生命终章的豁达咏叹。这种超然并非看破红尘的冷漠,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澄明。
全诗在平水韵的框架下游刃有余,对仗工稳而不失灵动,用典自然而无斧凿之痕。通过时空压缩、意象叠加等手法,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悟,在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钗头凤•小院新咏(词林正韵,程垓体)
芳园翠。新枝缀。满眸随处花苞坠。
蔬畦媚。藤阴醉。雉栖篱侧,
犬欢庭际。吠。吠。吠。
乡居美。尘嚣退。陇田村叟扶犁继。
诗情沸。袅烟曳。杯倾陶令,
赋追苏子。味。味。味。
Al赏析如下:
这首词以田园生活为底色,通过清新隽永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乡居画卷。上阕"芳园翠"三字起势如泼墨,以翠色为基调展开视觉铺陈,"新枝缀"与"花苞坠"形成生命律动的蒙太奇,后接"蔬畦媚,藤阴醉"将镜头推向微观世界,六个短句如六枚珠玉,串起盎然春意。结以三叠"吠"字,既呼应"犬欢庭际"的动态画面,又以声破寂,令静谧小院顿生鲜活气韵。
下阕转入精神世界的建构,"尘嚣退"三字如禅门棒喝,道出返璞归真的精神突围。"陇田村叟扶犁继"以持续动作暗喻农耕文明的恒久魅力,与"诗情沸"形成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奏。尾句"杯倾陶令,赋追苏子"堪称词眼,既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意象,又暗合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襟怀,三叠"味"字余韵悠长,将田园况味升华为文化乡愁的永恒品咂。
全词在格律上严守程垓体,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声情激越处如"吠"声穿云,沉吟处似"味"香绕梁。时空处理极具电影感,既有"雉栖篱侧"的定格特写,又有"袅烟曳"的延时镜头,更以"杯倾"、"赋追"完成历史与当下的蒙太奇剪辑,展现了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图谱。

简介:邓济洲(天水),男,1960年6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地矿局一名退休干部,爱好诗词。2019年五月起,自学写诗词。先后分别在《中华诗词公众号》,《雪藻兰襟—荷华媚庭》,《雪藻兰襟—沁园春》,《雪藻兰襟—东风第一枝》,《荆楚作家》,《中国诗刊报第六创作室》,《诗生活》等微刊刊登格律诗、词,五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