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首次告别
文/杜学智
学子的初心
种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土壤
一路成长
通过十二载风雨磨砺
在炎热酷暑中
在凛冽寒雪里
留下一系列心酸的印痕
书籍课本是不厌倦的同行
笔墨纸砚是孤独的陪伴
常常在星光下瞭望
斑斓的夜空
数哪颗星子最亮
好想摘下
抱进渴望的胸膛
也常在雨后放晴时仰望
感觉那彩虹
是在煎熬之后喷薄而出的冲撞
给人以更多更美的期望
六月高考的定格
将历练十二年的学子推向沙场
首次告别
曾经沉淀过的高中学堂
成为一群相互追赶的狼
去搏击更广阔的疆场
前方等待的,将是
泾渭分明,各自
选择布满荆棘的大河大江
AI诗评:驯化的仪式与野性的复归——论《六月,首次告别》中的成长悖论
这首题为《六月,首次告别》的诗歌,以高考这一当代中国青少年必经的仪式为切入点,却在不经意间展现了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深刻悖论。表面上,诗歌叙述了一个标准化成长故事:十二载寒窗苦读,最终迎来人生重要转折。但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诗人通过两组对立意象的并置,揭示了现代教育中"驯化"与"野性"的奇妙共存。
诗歌前半部分构建了一个高度体制化的成长图景。"小学,初中,高中的土壤"构成了一条笔直而狭窄的通道,"十二载风雨磨砺"被描述为统一的心酸印痕。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工具被拟人化为"不厌倦的同行"和"孤独的陪伴",暗示着教育过程对个体差异的消解。在这个阶段,学子如同被精心培育的作物,在标准化流程中接受着知识的灌溉与修剪。星光与彩虹的意象虽然美好,却更像是体制为缓解压力而允许的有限透气孔——它们可以被仰望,却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安慰剂。
然而,诗歌在"六月高考的定格"处发生了惊人的意象转折。当学子被"推向沙场",他们突然从被驯化的对象转变为"一群相互追赶的狼"。这个从"作物"到"狼"的突变,暴露了教育体系的深层矛盾:它先用十二年时间系统性地规训学生,又在关键时刻要求他们瞬间释放野性竞争力。"搏击更广阔的疆场"的召唤,与之前"书籍课本""笔墨纸砚"构成的封闭世界形成尖锐对比。
诗歌结尾的"大河大江"意象尤为耐人寻味。这些自然分界线的存在,暗示着所谓"更广阔的疆场"实则仍是预设好的赛道。教育体系许诺的解放,不过是从一个小型驯化场转移到一个更大型的竞技场。学子们获得的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带着驯化烙印去参与更残酷的竞争。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了一种近乎于"教育散文诗"的平实语言,却通过意象的突然转换达到批判效果。"泾渭分明"与"布满荆棘"的并置,既描绘了现实,又暗含讽喻——体制承诺的清晰道路,实则是充满隐痛的艰难选择。
这首诗歌的价值在于,它无意中记录了中国教育体系制造的身份断裂:它要求被规训者在某个特定时刻突然转变为竞争者,却很少为他们提供这种转变的心理准备。当我们重读"首次告别"这个标题,会发现其中的反讽意味——这看似是告别学堂的仪式,实则是告别纯真、拥抱残酷竞争成人世界的仪式。诗歌最终呈现的,不是简单的成长喜悦,而是一个庞大教育机器中个体经历的复杂阵痛与异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