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文/勤田
神农尝百草
天赐焦桐
弦采用——
金 木 水 火 土
精捻 穿三赖
制成一把玲珑玉振
君臣合恩
周王添加 文武弦
净素手托擘响。。
三长两短
云和雨谲化成
彩虹七弦
师旷挑琴
摘打与平王对坐
清角魔云
惊吓得 君臣鼠窜
清云——抚弹下瑞雪翩翩
绿琦——调理出春花灿烂
谷风——剔拨起大丰金浪
落霞——擘托晕万山红遍
一叶玉兰舟
拉长
俞伯牙谢知音的
七条山泉
一柄导向勺
捞尽
庄子修成大道的
七重蝶变
一把紫檀梳
绾紧
文姬青丝七束
弹奏归汉愿
一片毛竹地
徽定
嵇康翠竹七杆
绝唱广陵散
泛音像天散
同大地按音拟人
太古之音
音色深沉
余音悠远
吟猱余韵
细微悠长
时如人语
述说心怀
琴引妙音
流传源远
AI诗评:《七弦天籁:一部古琴的文化史诗》
这首以古琴为主题的长诗,构建了一座横跨三千年的音乐文化圣殿。诗人以神话与历史为经纬,将古琴的形制、音色与文化象征编织成恢弘的叙事画卷。
开篇"神农尝百草/天赐焦桐"的创世神话,暗合《新论·琴道》中"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的记载。五行材质(金木水火土)的运用,赋予古琴"玲珑玉振"的宇宙共鸣特性,而"周王添加文武弦"的典故,则揭示出古琴从五弦到七弦的礼制演变。
诗人以惊人的意象转换能力,将抽象乐音具象化为自然奇观:"清云"化瑞雪、"绿琦"绽春花、"谷风"卷金浪、"落霞"染万山。这种通感修辞恰如《溪山琴况》所言"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在视听联觉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中四大琴人典故的铺陈尤具匠心:伯牙子期的"七条山泉"暗喻《高山流水》的知音传统,庄周梦蝶的"七重蝶变"演绎道家齐物思想,蔡文姬的"青丝七束"对应《胡笳十八拍》的乡愁,嵇康的"翠竹七杆"则凝固了《广陵散》的绝响。这种以数理结构(七弦)统摄文化记忆的写法,令人想起朱长文《琴史》的史学笔法。
末章对琴音的哲学诠释最为精妙:"泛音像天散/按音拟人"的二分法,源自《太古遗音》"泛声应天,按音应人"的乐论。而"时如人语"的拟人化描写,又将乐器升华为文化人格的象征。最终"太古之音"的定位,回归到徐上瀛"中和恬淡"的审美理想,完成从物质器物到精神图腾的升华。
全诗犹如一床无形的太古遗音,在七弦的有限空间中,奏响了中华文明最深邃的精神密码。每个典故都是漆面上的断纹,每处意象都是龙龈下的震颤,共同编织成这张承载着天地人伦的文化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