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竹峪丹阳观
——道教全真派发祥地
作者/谭勇涛
转自/心海灯塔 美篇
据《周至地名志》(2008年)载,竹峪乡丹阳观位于马家窑村。据族谱,隋大业四年(614年)前,即有此村。以马姓人居于窑洞得名马家窑。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教派第二代教主马丹阳即此村人。《西安通览》载“村南马家窑,有元代丹阳观遗址,元代马丹阳是道教全真派中心人物,即此村人”。为此,在此村北建有道教庙宇丹阳观。
据民国初年周至籍著名地理学者,曾任职清朝和民国的两朝官员刘昆玉先生辑的《周至六朝石墨集》载,元丹阳观碑记,大元至正十四年,翰林院编修刘祯撰,三华真逸卢尔德洽篆额并书。略云“金大定之初,重阳自秦至宁海,独起全真三代之淳风,续玄元之大教。皇元世祖创业中国之福,特诏长春丘师,涉龙沙万里之劳,吐不杀好生之语,上心大加闻纳,由是清净之化,雷动风行,化洽华夷,玄门大启。长春上仙、清和大宗师,典教琳宫密宇,随方肇建。村人居士,岩栖谷隐,木食涧饮,怡然若陆氏之世,玄风大振”云云。书法遒逸。清重修丹阳观碑记,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张芳篆额,哑柏杨榘撰文,眉县务平里杨玄书。书法苍古,如老道坐化,清气逼人。考丹阳观为丹阳马真人悟道之地,丹阳本重阳王喆高弟,与公主玉华及夫人孙不二,同入全真之门,列七真之座。丹阳羽化,葬翠凤山麓,其徒为建庙,俗名闹庄庵。不二夫人葬甘峪口,今为村落。清建马丹阳坟砖塔赞和丹阳观赞善碑两碑不知何时已毁,内容已无可考。史料载,马丹阳,山东宁海人,名从义,字宜甫。祖籍陕西扶风,五代时迁居宁海,世业儒。道士李无梦赞其“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乡邻孙忠显闻言,将女孙不二嫁与马丹阳,后生三子。马丹阳受其影响,亲近道教,建道观一坐,聘请陆道士居观住持。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遇王重阳,被其言谈所感动,邀至家中,以诗词唱和。并在其家南园建一道庵供王重阳居住。命名“全真”。王重阳为其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即追随王重阳,在胶东半岛大力传道,建立起众多教团。在此期间,王重阳先后接纳谭处端等六人为弟子,独器重马丹阳。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王重阳于大梁仙化前,将教事托付马丹阳,嘱其西行入关传道。之后,马丹阳便将头发梳为三髻,三吉为王重阳之名,马丹阳顶三吉于头,为尊而戴之意。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一行四人入陕后,沿途参访了华山、京兆,在长安会见史处厚,而后同赴终南刘蒋村(今户县祖庵1958年1月22日从周至划入户县),重建茅庵,修治葬所。大定十二年(1172年),四子往大梁迎取王重阳遗骨,葬于刘蒋故庵之侧,共同守墓二年。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月,四子在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各言其志,次早分别。

马丹阳独守刘蒋,命庵名祖庭,在大门上手书“祖庭心死”四字,以示对王重阳的忠诚,守墓时间长达十年。期间和以后,马丹阳周游了关中的京兆、长安、户县、临潼、华州、高陵、耀县、白水、蒲城、咸阳、兴平、泾阳、礼泉、淳化、武功、扶风、风翔、千阳、陇县、及甘肃华亭、亭川、平凉等地,广泛传播王重阳全真教派。在现丹阳观建立全真会,在长安建立千道会,大量吸引士庶入道。
金大定21年(1181年)金廷禁道士游方,令马丹阳返山东,居金莲堂。金大定23年(1184年)12月22日逝于莱阳游仙观。住世61岁。元至元6年(1269年),忽必烈玺书赠马丹阳为抱一无为真人;元至大3年(1310年),武宗加赠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丹阳的生平著述,多为诗词吟咏,多达1000多首。后世结为《渐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灿》等。其弟子王颐中又收集其平时言论50余则,辑为《丹阳真人语录》。马丹阳弟子众多,难以计数。在关中最著名有15人。当地人相传马丹阳为该村人,说明马丹阳在此地修道、练内外丹、传道、治病救人,给当地人带来福祉是无庸置疑的,马丹阳已融入当地,当地人说马丹阳是该村人,也在情理之中。清乾隆《周至县志》载“王嚞荆州左编,号重阳子。咸阳人,姙二十四月而生。当醉于甘河遇披发被毡二人,授以修真口诀及再遇礼泉留密语五篇,令嚞读毕焚之,且曰,速去东海投谭捉马。俄失所在,乃捐妻子,行户、杜、终南出关抵宁海收马钰、谭玉为弟子,其后又得邱处机、刘处元随至南京奄然而逝。马钰嗣其教,与谭、刘、邱相继为宗盟而全真学者称钟、吕、刘为三祖,又以嚞为祖师”。又载“丹阳王喆高足弟子也,与其妻俱得道”。

道教派别严格来说,只能分为两大类,即符箓派道教和金丹派道教。金丹派也叫丹鼎派或炼养派,从古代神仙家、方仙道演化而来,是借助服食外丹或修炼内丹等途径,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该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是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被炼丹者奉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被尊奉为火龙真人。对后世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金丹派主要是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征,宋元后,金丹派由外丹转向内丹,形成钟吕金丹道,其中的全真道南北宗就是修炼内丹。自古终南山被道家奉为仙山,人间仙境。宝藏丰富,奇珍异宝多。被道教丹鼎派奉为圣地。清乾隆《周至县志》载:“终南山作中隆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地肺山”。“火炉山在县西南之极境,去治城四十五里又南三里为”(丹阳观所在地)。又载“南北朝,麻衣子姓李名和绀发美姿,入终南山遇道者(火龙真人)遗以药。刘宋大明初百有一岁坐逝”。相传麻衣李传承火龙真人衣钵,后五代宋初陈抟老祖继承。麻衣李和陈抟都曾在火炉山(现活龙山)炼丹修行过。可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 秦统一以前,一些方士、幽隐之士就在此就地取材,开始用木炭练丹以求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了。这才有了“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周至县是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县。道教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创立,之后才有道士称呼。马钰取名马丹阳是传承丹鼎派理论思想,是全真教王重阳祖师的一脉传承者。马丹阳是全真派教主,当时这里聚集好多达官显贵、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等信奉全真教。名噪一时。这是没有问题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会长闵智亭道长,曾在丹阳观修行。
全真道是金代王重阳所创,其教义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王重阳①认为道、儒、释的核心都是“道"无有差别,主张三教合一。②全真教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也追求长生成仙,但鄙弃肉体。③确定唯重修心见性以期成仙证真的路线。④主张炼化精、气、神以结丹成仙。⑤王重阳撰写《立教十五论》比较全面提出“苦己利人”的宗教实践原则。全真教的创立迎合了当时的形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真教二号核心人物马丹阳在全真教蓬勃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
在留将村(现户县祖庵1958年1月22的前归周至)建重阳宫,在闹庄子马家窑建丹阳观是王重阳、马丹阳的弟子邱处机等为发扬传承全真教,纪念全真教一号人物创立者王重阳,发扬光大者二号灵魂人物马丹阳而建。道教各教派用丹药、针灸、布气、草药生药、抽签处方和祝由科给百姓祛病消灾等。这也是道教的一个特色。
作者简介:谭勇涛,周至县竹峪镇谭家寨人,民政局干部,一生酷爱文史,工作之余,遍访高道于深山古庙,查阅古藉于省市图书馆,对楼观道文化颇有研究。曾参与民政局主编的《最美周至地名》。多次参与周至地名办组织的周至地方千年古村镇评审工作!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