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骏马★荣耀中华
(二)
弹片铭刻忠诚,军魂照亮征程
(演讲浓缩稿)
柳铁雄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我是衡东县三樟镇澎陂港村的柳铁雄,一个在军礼中站成永恒的老兵。今天站在这里,胸前的三等功奖章虽已斑驳,但43年前在军旗下许下的誓言,依然在血脉里滚烫如初。
1980年的秋天,我揣着母亲纳的千层底,在衡东县人武部对着八一军旗庄严敬礼。那时的我不懂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只记得接兵班长说:"军人的胸膛,是用来挡子弹的。" 4年军旅时光,我在54255部队的训练场上磨破了七双胶鞋,直到 1984 年的战火染红南疆,才真正懂得 "军人" 二字的分量。
那年4月的猫耳洞,潮湿得能拧出水来。当炮弹在离阵地二十米处炸开时,飞溅的弹片像淬了火的钢针,扎进我的头顶、额角和左眉。右髋骨传来的剧痛让我几乎晕厥,左前臂的伤口翻开血肉,却听见副连长在喊:"火力掩护!" 我抓过急救包胡乱缠上伤口,端起冲锋枪又冲上了战壕。不是不疼啊,只是想起入伍时父亲说的话:"党指到哪儿,咱就打到哪儿。" 在三零三医院治疗的十天里,绷带渗着血,心里却急得冒火,我的战友还在阵地上,我的钢枪还在等我冲锋。伤未痊愈便申请归队时,军医红着眼眶在病历上写下:"军人血性,在此可见。"
如今抚摸着头上长长的疤痕,我常想,这些嵌进皮肉的弹片,何尝不是刻进灵魂的党徽?它们时刻提醒我:当年在军旗下举起的右手,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姿势,而是用一生践行的承诺。退伍回乡后,我种过田、修过路,无论身份如何变换,始终记得自己是党的兵。看见村里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看见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一次次上门嘘寒问暖,我愈发坚信:跟着党走,就是跟着光明走;听党指挥,就是军人最亮的灯塔。
战友们,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虽然我们脱下了军装,但胸膛里的军号永远嘹亮。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忠诚,那些在党旗下许下的誓言,正化作乡村振兴的汗水、志愿服务的身影、基层建设的脚步。让我们带着弹片刻下的印记,带着永不褪色的军魂,在新的 "战场" 上继续冲锋 —— 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党和人民需要,老兵的脊梁,永远能扛起如山的责任!
谢谢大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