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松《警旅四十年》序
清风
展读杜青松先生开篇以质朴四言写就的警旅长卷,一位共和国卫士四十载风雨兼程的身影跃然纸上。这部凝练如史诗的个人叙事,其价值远超个体记忆的范畴——它是一部镌刻在时代年轮上的基层警察成长史,一曲铁血丹心与翰墨书香交织的生命交响。
杜公的足迹,深深嵌入国家法治进程的土壤。十六师范进修结业后执教三年。二十岁参加公安工作,从八三年严打到参与十万民工引黄工程治安的宏大叙事;从踏遍齐鲁十七地市的刑侦岁月,到1998年经侦初立时“三下郑州,几上江南”的千里追凶;从梁济运河畔的河道警务创新,到庚子疫情中“联合执法”的暮年坚守——每个时间坐标都是中国警务变革的生动注脚。尤其当“任城农行金融大案”“三贾划转成立街道”等历史现场在简练文字中浮现,我们触摸到的是一位基层民警用双肩扛起的时代重量。那枚从“二级警司”到“一级警督”的警衔变迁,恰如年轮般记载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艰辛跋涉。
更难能可贵者,是铁血警魂中始终跃动着文化的星火。当世人惯见警察的刚毅,杜公却以“细读通鉴,再看续编”的史家情怀,“钻研魏晋两朝,隋唐宋元”的学者自觉,在案牍劳形间辟出精神桃源。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构成警旅人生的第二主线:从“书画频道期期必看”的默默积累,到金陵高研班“面授书艺”的淬火升华;从焦山寺王昱先生“亲自正腕”的机缘,到李啸、克年等名家指点的造化;最终在万佳公寓工作室高悬墨匾,“以书为伴”的归宿——这条艺术修行之路,与警衔晋升轨迹形成奇妙呼应。当2022年解甲归田时,“翰墨伴我度春秋”的告白,已然完成从“投笔从警”到“归笔养心”的生命圆环。
杜公开篇的的四言自述,其文本本身便具双重美学价值。简如《春秋》的编年体叙事,骨力遒劲处尽显警察的职业特质;而“引黄工程十万民工”“东北三省抓差办案”等场景的白描,又似汉画像石般朴拙雄浑。当“瘗鹤铭石”“扬州八怪”等文化符号嵌入警事记录,刚柔相济的笔调恰是其文武之道的自然流露。这种独特的语体风格,使个人史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生命样本。
这部警营长歌最动人处,在于揭示了中国公务员精神世界的多维图景。它告诉我们:盾牌的重量与毛笔的轻盈可以同源共铸,执法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能够相得益彰。当杜公在退休感言中写下“风风雨雨真不易”,七字千钧的背后,既有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也有临池不辍的澹泊明志。这种刚柔并济的生命状态,恰是对“人民警察”四字最丰沛的诠释。
今《警旅四十年》付梓,其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一位警官的职业生涯,更在于为时代留存一种精神范本——当责任与热爱交融,使命与情怀共生,平凡人生便可绽放非凡光华。愿读者从此卷中,既见共和国金盾之光芒,亦识华夏文明薪火之悠长。
是为序
清风 2025-7-9 于古运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