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血丹心铸忠魂 —— 老红军刘兰玉的传奇人生
姚文礼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老红军刘兰玉,便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是苦难与抗争交织的一生,是忠诚与信仰闪耀的一生。
1904 年,刘兰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生活的艰辛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这个贫困家庭。12 岁那年,家乡遭遇严重灾荒,为了求生,他只能跟随父母亲踏上逃荒之路。一路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辗转来到了山西屯留县夏庄镇。然而,逃荒的生活并没有结束苦难,在陌生的土地上,他们依然面临着饥饿与寒冷的威胁。
14 岁时,为了能有口饭吃,刘兰玉不得不给地主当长工。在地主家,他每天起早贪黑,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只能换来微薄的口粮和地主的打骂。那段日子,他在屈辱与劳累中度过,心中对不公平的社会充满了愤恨,也在心底暗暗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37 年 7 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刘兰玉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革命,参加了红军。不久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 115 师,刘兰玉被编入教导二旅五团一营一连。刘兰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刘兰玉当兵前跟五台山一个和尚习武九年,他从一名少年成长为武功高強的青年,参军后第一个月就当上了班长,打平型关战斗时已是排长。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刘兰玉人生中最光辉的战斗经历之一。战斗打响后,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刘兰玉和战友们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奋勇杀敌。在激烈的拼杀中,他一个人手持刺刀,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群。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他毫不畏惧,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愤怒。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拼刺技巧,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近身肉搏的生死较量中,他接连刺死了四个日本鬼子。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也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但他依然带领全排勇猛冲锋,直到取得战斗的胜利。平型关大捷战斗结束,刘兰玉因英勇杀敌被提升为一连连长。
此后,他又跟随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在百团大战的一次战斗中,敌人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强大的重机枪火力,负隅顽抗,我军进攻一度受阻。关键时刻,刘兰玉带领一名战友,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呼啸而来,他们毫不退缩,利用地形掩护,灵活地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在离敌人阵地还有一段距离时,敌人的重机枪发出刺耳的轰鸣,疯狂喷射着火舌,将冲锋的道路封锁得严严实实。
刘兰玉和战友对视一眼,刘兰玉让战友掩护他,随即两人兵分两路,从不同方向迂回靠近敌人。战友利用敌人射击的间隙投出一颗手榴弹,然后猛地跃起,快速冲向敌人左侧,吸引火力,刘兰玉则趁机如猎豹般朝着敌人右侧匍匐前进。敌人被他们的突然行动打乱了阵脚,当敌人掉转枪口准备向他谢击时,千钧一发之际,刘兰玉猛然起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敌人的重机枪阵地,一个箭步扑倒了正在操作机枪的敌人。他和战友一起解决掉鬼子的机枪手,缴获了一挺重机,刘兰玉一边用刚缴获的重机枪向鬼子射击,一边高声呼喊战友们向鬼子发起冲锋,后续部队如潮水般涌上来,迅速消灭了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战后,刘兰玉因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荣立一等功。当战友们向他祝贺时,他只是憨厚地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拼命换来的。”
当115 师挺进山东后,刘兰玉又续写新的传奇。在岱崮的一次战斗中,日伪军占据一座庙宇,妄图负隅顽抗。战斗打响后,刘兰玉率领连队突破敌人一道道火力封锁。在进攻过程中,刘兰玉眼疾手快,凭借精准的枪法,接连击毙两个日本鬼子,为部队扫清了部分障碍。随着战斗的推进,刘兰玉发现庙中隐藏着几十名敌伪军。他深知若不能尽快解决此处敌人,将会对后续部队造成重大威胁。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手紧握两颗手榴弹,如离弦之箭般朝着庙里冲去。冲进庙门的瞬间,他高举着手榴弹,声如洪钟般大喊:“缴枪不杀,快投降!” 突如其来的震慑让庙内 32个敌伪军瞬间慌了神,看着刘兰玉坚毅的眼神和手榴弹,这些平日里狐假虎威的敌人,纷纷丢下武器,举起双手,乖乖投降。战友们赶到时,无不被刘兰玉的英勇果敢所震撼,他单枪匹马瓦解敌人的壮举,成为了岱崮战役中的一段佳话;战斗结束后上级给他记二等功。
1942 年,抗日战争局势愈发严峻复杂,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展开残酷 “扫荡”,妄图切断我军各个根据地的联系。就在这时,刘兰玉接到上级交给的一项极为特殊且艰巨的任务 —— 率手枪排护送刘少奇。这不仅是上级组织对他个人能力的高度信任,更是关乎革命未来走向的关键使命,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在115师教导二旅旅长曾国华亲领下,上级给的任务是,把刘少奇同志由临沭县朱樊村护送到枣庄西南,交由铁道游击队继续护送。去枣庄要渡沭河和沂河,敌人有封锁严密的碉堡和据点,如被发现则无回旋余地,只能夜间行动。第一天傍晚,护送刘少奇一行顺利渡过沭河,急行军到达沂河东岸郯城县泉源头区的尚庄。已是深夜,时值汛期,下着大雨。到达沂河边时没见到先行的侦察员和渡船,为了刘少奇的安全,只好返回沭河东岸。第二天,护送刘少奇一行再过沭河,侦察员和船工已在沂河边等候,队伍安全渡过沂河。连夜穿行在黄山、神山一带的日伪占领区,全程30多公里,时间紧迫。这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黑夜,伸手不见五指。队伍冒着蒙蒙细雨,赤脚穿行在青纱帐间蜿蜒曲折的小道上,天亮前才走出敌占区,到达苍山游击区。
第三天护送刘少奇住在埠阳,天一亮刘少奇就起床,早饭后启程,护送刘少奇一行打算赶到接近敌占区的马庙村隐蔽休息,再连夜通过敌占区。队伍离开埠阳西上,山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天气炎热。刘兰玉护送刘少奇一行越过润村、钓鱼台,穿过苇湖,上午九点左右,快到大北庄时,突然远方传来急促的枪声,气氛紧张,一时情况不明。为了确保刘少奇的安全,刘兰玉随即做了应急准备,保护刘少奇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刘少奇指示先把情况搞清楚再说。半小时后,枪声稀落下来。侦察员回来报告,是八路军边联支队一大队与下乡抢粮的伪军相遇,敌人被我军伏击,已被打得退回据点,可以继续前行。在距马庙村三四里地时,大家分析了敌情和地形,决定改变计划,转到云涧峪休息,夜间通过敌占区去枣庄。上午11点,队伍到了云涧峪,这是一个20来户的小山村。铁道游击队专程在天黑时赶来迎接,临别时刘少奇连声说:“谢谢同志们!”刘兰玉带手枪排战士们伫立在路旁,目送刘少奇踏上新征途。
这次护送任务的圆满完成,不仅展现了刘兰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过人的胆识,更体现了革命战士对党的忠诚和为了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这段经历,也成为刘兰玉革命生涯中精彩的一笔,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刘兰玉从37年入伍后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荣立战功。44年在苍山泉院与日本鬼子交战时右肩骨被鬼子的机枪打碎,并伤了肺的上部。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黄克诚本想带他去东北,因身体伤痕累累,组织在46年安排他转业。刘兰玉转业后落户到山东省临沭县西丁庄。脱下军装,刘兰玉把战场上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从不居功自傲,默默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无论在田间地头指导生产,还是为群众排忧解难,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当有人问起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便会浮现出追忆的神情,缓缓讲述着往昔的烽火岁月,告诫后辈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
1965年因伤病复发刘兰玉不幸病世,他用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诠释了一名革命者的初心与担当。从苦难中奋起,在战火中淬炼,他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留下的红色基因将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根据刘兰玉子女刘书斌刘书英兄妹口述整理)
2025.7.9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姚文礼,山东省临沭县人,1972.12入伍,参加过援老抗美。退休后定居西安。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日照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