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朋友,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悬空寺,它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距离大同市65公里,是备受瞩目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经各朝各代,均得到精心修缮。北魏时期,道家道坛从平城(即如今的大同)南移至此,古代工匠依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理念,精心打造了这座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它传承并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与风格,其建筑特色可用“奇、悬、巧”三个字精妙概括。它是国内现存独一无二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修建于悬崖峭壁之间,前临恒山、背靠翠屏,上有危岩承载、下临深邃山谷,楼阁悬空而立,结构精巧奇妙。
悬空寺内共有四十间殿阁,巧妙运用力学原理,以半插飞梁为基础,借助岩石暗托,让梁柱上下浑然一体,廊栏左右相互连通,曲折有致,虚实结合。寺内还供奉着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而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正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悬空寺坐落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之间,民间一直流传着“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它以那种仿若临渊的险峻姿态而闻名遐迩。
这座悬空寺最初名为“玄空阁”,其中“玄”源自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教理,“空”则取自佛教教理。后来之所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宛如悬挂在悬崖之上,且在汉语里,“悬”与“玄”同音,故而得名。它还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呢。
悬空寺不仅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在中国众多寺庙之中,这座悬空寺堪称奇妙非凡。一般寺庙大多建于平地,而这座悬空寺却实实在在地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悬于半空之中,其设计理念堪称绝妙,建筑艺术更是高超。
此处山势极为陡峻,两侧是高达百余米、犹如斧劈刀削般的悬崖,悬空寺就稳稳建于这悬崖之上,恰似粘贴在悬崖上,真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气势,惊险奇特,别具一格。 远远眺望,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玲珑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之间。当游人登临此处,钻天窗、穿石窟、跨栈道、步长廊,仿若置身仙境。

这些建筑皆集中于一个凹陷的庞大崖龛之中。每逢暴雨如注,雨水自寺顶突兀的岩头飞泻而下,直入谷底,仿佛为这琼楼仙阁挂上了一排排晶莹剔透的水帘,景象蔚为壮观,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之感。 悬空寺坐落于山西浑源县,其原距地面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距地面达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如今仅余58米。
悬空寺巧妙运用力学原理,以半插飞梁为基,借助岩石暗托,使得梁柱上下浑然一体,廊栏左右相互连通,布局曲折奇特,虚实相生。寺内供奉着铜、铁、石、泥等材质的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 “壮观” 二字,乃唐代诗仙李白之墨宝。
古人赞曰:“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叹其为“天下巨观”。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面积仅152.5平米,却建有大小房屋40间。其总体布局涵盖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楼的分布于对称中蕴含变化,在分散间又具联络。整体曲折回环,虚实相生,造型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多样,层次变化万千,于细微之处展现宏大之象,丝毫不让人觉其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且相互依存。其布局既异于平川寺院那般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亦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循着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而是皆依崖壁之凹凸,审时度势,顺其自然,凌空构建。
远远望去,层叠错落,变化精妙,使得形体组合与空间对比达成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远望悬空寺,仿若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巧妙镶嵌于万仞峭壁之间;近观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态。登临悬空寺,攀爬悬梯,跨越飞栈,穿过石窟,钻过天窗,行走于屋脊,漫步于曲廊,几经辗转,忽上忽下,左右迂回。
仰视可见一线青天,俯首则见峡水长流,叮咚作响,仿若置身九天宫阙,如腾云入幻梦。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非凡,其建筑构造亦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元。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之分,结构涵盖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包含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营造出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风范。

悬空寺内现存各类铜铸、铁铸、泥塑及石刻造像,其中不少造像的风格与体例颇具早期特征,皆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从外观上看,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细的木柱,然而,部分木柱实则并不受力,真正的重心依托于坚硬岩石,借助力学原理以半插飞梁为基。
尤为称“奇”的是悬空寺的设计与选址。它坐落于深山峡谷的小盆地内,整体悬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的突出部分宛如一把巨伞,为古寺遮蔽雨水。即便山下洪水泛滥,悬空寺也能免遭淹没。
此外,四周环绕的大山缩短了阳光照射时长。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得以完好保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能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峭壁的自然形态布局并建造寺庙的各个部分。它将一般寺庙的平面建筑布局与形制,构建于立体空间之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一应俱全,设计精巧绝伦。寺内还供奉着八十多尊佛像。

因其选址科学,寺院建于崖壁向内凹陷之处,两侧突出的山崖有效缓解了风势,东边的天峰岭又遮挡住阳光,使得这里年平均日照时长仅2小时。如此,风侵、雨蚀与日晒对它的损害均较小。
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年)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境。”换言之,即让人置身此寺院,仿佛能与天上神仙对话,从而抛却世间烦恼。
从天师仙逝到寺院始建的43年间,其弟子们多方筹措资金,精心选址设计,寺院宗教内容的构思更是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他们巧妙地将陶宏景(公元456-540年)明确提出的三教合流思想,融入这处空中寺院,并将三教殿建于寺院最高处,三位教主共居一殿,神态各异。
殿内正中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慈和安详;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清高豁达,他们仿若在友好氛围中对话。
三教殿内所呈现的佛、道、儒和平共处之景,体现了儒家“和为贵”“仁者爱人”“智者见智”,道家“无量度人”“礼度为先”以及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洽升华的生动展示,为世人化解矛盾纷争树立了榜样。


因此,自悬空寺始建以来,尽管它地处历代兵家必争的恒山,却非但未遭破坏,反而历代皆对其加以维修与完善(悬空寺现貌基本保留了金大定18年修缮后的模样),这足以彰显天下渴望和平的无穷力量。
传说,在久远的往昔,悬空寺对面的山上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那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除了家中有重病的香客,鲜有人至。寺中有位和尚,人称白马法师,这座寺院也因而被称作白马寺。然而,白马法师并未严守佛规,每当瞧见悬空寺香客络绎不绝,便心生嫉妒。
一日,白马法师决意与静悟道人一较高下。只见他挥动拂尘向南一指,唐峪河瞬间涌起滔滔大水,水势汹涌,令人胆寒;紧接着,他又伸手一指,大水便朝着悬空寺猛冲而去。
彼时,静悟道人正在寺中打坐,听闻水声,便知是白马法师在作祟。他镇定自若,口中念念有词,那冲来的水竟缓缓退去。如此这般,一连七次,水距悬空寺仅有五尺之遥,却始终无法漫上。白马法师无计可施,再次伸手一指,大水顺流而下,竟将浑源城刮掉一角。

静悟道人见白马法师无端寻衅,不禁心头火起,对着空中高声喊道:“黑鹰,你在何处?”
话声刚落,只见一只硕大的黑鹰从山洞之中疾飞而出,稳稳落在悬空寺的角楼上。
静悟道人神色严肃,说道:“黑鹰,白马法师行为不端,实乃佛门败类。若不加以管教,百姓恐难安宁。你前去教训他一番,但切记不可伤其性命。”黑鹰振翅,“啪啦啦”地展开双翅,向着白马寺飞去。
白马法师不知静悟道人究竟道行多深,更不晓得其大弟子黑鹰神通如何。只见黑鹰飞至白马寺,翅膀猛地一扇,“呼啦”一声,刹那间大火熊熊燃起。白马法师急忙闪身躲避,好险呐!一座寺院转眼间便化为灰烬。
白马法师心生惧意,急忙骑上一把扫帚,向空中逃窜而去。临走之时,他挥动拂尘,抽出一股大水,朝着黑鹰窝冲去,奈何法力有限,仅仅将黑鹰洞口的碎石、泥渣冲洗得干干净净。
时至今日,人们行至悬空寺,步入唐峪口半里之地,抬头仰望,便能瞧见半山上有一山洞。再往前行,在与悬空寺相对的恒山山峰上,有一片平地,隐隐约约可见一些残垣断壁,此处便是黑鹰洞与白马寺的遗址所在。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