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这次回来之后,基本天天都处在一种被安排的节奏中,饭局、聚会、重逢、应酬,一个接一个,每天仿佛都绕不开酒。大家热情相待,气氛融洽,话题绵延不绝,看似美好,其实自己内心早已清楚: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十几二十多岁那个可以喝到断片、喝到凌晨都不倒下的人了。一旦喝醉,基本上第二天什么都干不了。身体需要一天时间才能缓过来,最明显的是脑子像被灌了水泥一样,思考迟钝,反应慢半拍,那种疲惫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这段时间回来自己就基本都是这种状态居多。
而过去的自己,是那种一旦开喝就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人。喝到吐、喝到失控、甚至完全失忆都不稀奇。那时候的酒,像是情绪的出口、社交的武器、虚荣的象征,甚至是一种“麻木与放空”的手段。但现在的我,已经不再那么容易失控,已经能做到点到为止,虽然偶尔也会喝多,但意识始终是清醒的。这其中的转变,来得并不容易。
我也想过,今天其实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写,身体太累,脑子太懵,可我还是选择在最难受的时刻坚持写下今天的感悟。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在自己最不想坚持的时候还能坚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真正让人走远的,不是状态最好的时候做了多少事情,而是当自己状态最差时依然没有放弃的那份信念。这份在低谷中依然自我掌控的力量,才是通往成熟与自由的真正底层能力。
但我也必须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喝酒喝到的确很伤身,是对身体的辜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虽然我不像过去那样完全失控了,但这种“半主动半被动”的应酬,仍然透出一种不够坚定的边界。那些老朋友们见到我格外热情,而我也不忍拒绝,结果就是一次次让自己喝多了。坦白讲,这是软弱。
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对酒有瘾。这种瘾,不是像以前那样为了逃避、发泄,而是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需求。现在的我,每天傍晚都还会喝上一杯,那一杯像是仪式、像是慰藉、像是一种自我犒赏。虽然只是生活里一个微小的部分,但它却贯穿了我人生的许多重要时刻,无论是失意还是得意,是孤独还是热闹,它都在。
所以酒到底好不好?它就像一把刀,握得住,它是器具;握不住,它是伤人利器。当我还在被它控制的时候,它让我失控、失态、甚至在情绪中犯下许多错误。而现在的我,开始逐渐能控制住它,它便不再是“伤害”,而是一种“选择”。这种“有节制地享受”本身,是一种自我觉醒。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场和自己打交道的过程。不是和别人,而是和自己的体内那个贪图快感的自己、那个控制不住的自己、那个总想放弃的自己作斗争。而如果自己能在最累、最想躺平的时候依然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自己就赢了。自己赢的不是他人,而是我们自己本身。
我现在已经不再害怕酒,更不再迷恋醉。因为我知道,真正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盘的人,从来不是喝得多热闹,而是能在清醒时做出决定,并承担起那个决定所带来一切后果的人。偶尔喝醉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清醒的心态”去看待醉酒本身。
而今我在思考:喝酒、社交、朋友、人情,这些真的重要吗?的确重要,但再重要的东西,如果让自己丧失了健康、失去了节奏、模糊了自我边界,那就该止步。对自己、对家庭的真正负责,不是忍着累去应酬,而是勇敢说不、为自己立规。
所以这篇文章,哪怕写得很“喝醉”、很“迷糊”,我还是要把它留下来。不是为了炫耀我有多能喝、多坚持,而是想告诉读到这段文字的人:
人生最大的尊严,不是成功之后才活得光鲜,而是疲惫时还能守住节奏,迷茫时还能保持自省。就像我每天文章的第二段话“吾日三省吾身”,我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而成长,从来不是喝下多少杯酒,而是能不能在清醒中,做出一杯酒是否该喝的决定;能不能在众人劝酒时,不委屈、不违心地说一句:“谢谢,我今天不喝了。”
我们都该学会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再被社交挟持,不再被习惯拖拽,不再被“别人期待的样子”定义。哪怕这条路很难,但坚持下去,一定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清晰。所以,如果问我今晚还喝不喝?也许喝,也许不喝。但每一次喝,都是我自愿的选择,都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无论喝成什么样都不会为此感到懊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