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到水立交
路边
一直以为,立交桥上只能跑车,没想到还有种立交桥,上面居然可以跑船,而且可以跑千吨级的大船,所以它叫水立交。一直以为,南方人就是长江以南的人,没想到水立交的人,他们也戏称是南方人。他们说中国的南北方是以淮河为分界的,他们在淮之南。长江南岸有个地方叫江阴,淮之南这个地方秦始皇灭楚立县就叫淮阴。
我们看到两条河流十字交叉,南北向的,是京杭大运河。东西向的,流着洪泽湖水。淮河、黄河、济河和长江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入海河流,称之为四渎。曾几何时,淮河泛滥给豫东、皖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带来了太多的灾难,但是淮河却是一肚子的委屈。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在淮安北面的响水县云梯关入海。上游从老鸦叉到洪河口,360公里落差178米,水流汹涌湍急。中游从洪河口到洪泽湖出口,490公里落差16米,水势平缓。下游150公里落差只有6米。我们看到的东西走向河,即是淮河下游水道,但却不是淮河,而是淮河的入海水渠。它还有一个功能是肩负着苏北地区的良田灌溉,所以大名叫苏北灌溉总渠。他的入海口在射阳的扁担港。紧贴着渠北侧,是一条宽阔的人工新河,与渠同始同终。水立交便是跨新河而过,与渠十字互通。
11月上旬在淮安的三天一直是秋风秋雨,风不大,雨亦不大,感觉犹如江南细雨。在水立交南端两岸,矗立着两个桥堡亭,桥堡亭之间是三米宽的索缆观光桥,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之上。细雨中我们在观光桥漫步,极目远眺,四际茫茫,不辨东西南北。桥下水宽80余米,正有五百吨级的船队,被轮船拖着,双排并行。船下是新河的15孔过水涵洞,泄洪流速设计最大为每秒2270立方。可以想见,当600米宽的洪流如野马奔来,是何等的惊风雨泣鬼神,而水立交上的船队可以依然悠悠,这不能不佩服策划者的大手笔大杰作。所以淮安水立交是亚洲最大的上漕下涵立交工程。水立交不是对外开放的风景点,我们因参加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年会,靠了今年承办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道主安排考察的饷,才有一睹风采的缘分。
这样说新河也不是淮河,而则是淮河的泄洪入海水道。是的,不泄洪的年代,河床可以种庄稼,中间沟槽可以养鱼。那淮河的下游水道在哪里呢?前面说过,在淮安北面的响水县,但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今天的淮河,只有上游和中游。历史上的淮河其实很乖,少有泛滥决溢,史称“顺轨”,所以淮阴地区才有淮安这个地名,淮安立县是在南齐永明七年。历史上“淮阴”“淮安”均作过郡府名,2000年,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为淮阴区,淮安县为楚山区。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兵灾不断,黄河缺乏治理,终于在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大决口冲入淮河,史称黄河夺淮。黄河水每年夹带千亿吨泥沙奔腾而下,不几年便把下游淮河填平。其后洪水泽聚富陵浅水湖群,水位逐年升高,终于合群为一而成洪泽湖。每到汛期,洪泽湖上下游数省遭殃,大批人民流离失所。历代治水总忘不了加高洪泽湖堤坝,久而久之,洪泽湖成了地上悬湖。清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再次发威,治水重城泗州城当即没入洪泽湖中。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岸决口经济河入海,终于结束了夺淮史。但苏北大地却因无河而成了有雨涝灾无雨旱灾的多灾地区。建国后的1951年,遵照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指示,人民政府即着手根治淮河。横跨淮安、盐城六县(区),修筑灌溉总渠,翌年竣工。集通航、灌溉和导淮入海于一身。经三十余年水润雨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昔年的近海盐碱地飘起了稻花香,淮安和盐城均成了粮仓。总渠建成后,小灾过去了,但大灾还如利剑悬挂在洪泽湖上下游人民的头上。1998年,淮河泄洪入海水道工程迁移6万多人投资41亿元开工,2000年根据朱镕基总理指示加速建设。2003年夏,洪泽湖因汛告急,其时泄洪主体工程刚刚完工只有六天。接国务院开闸令后,全线160多公里7小时紧急扫尾清理撤离。霎时间,每秒1870立方的洪流狂泻而至。33天总排等于1.2个洪泽湖蓄水量,避免了30万人转移和27亿元的财产损失。而泄洪入海水道工程直到2006年10月才真正全面竣工。2007年夏汛再次来袭,淮安人说他们白天把洪流当钱塘江的海潮看,晚上则把洪流当催眠的乐曲听。“闻洪而惊”的苦难永远埋葬在了水立交的桥下。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