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文/管龙根
梅雨,长江流域的一张名片
有人惦记,因为令人生津的梅子熟了
当然,还有我家花园里的杨梅
这是一场上天的洗礼
给一切心智成熟的万物加持
细密的雨帘总是编织惆怅
心底潮湿的人
无法抽干自己的情绪
就像底层的老屋
期待用笔刨出纸上的阳光
恍惚间,一只黑色小鸟
正在啄食地上的杨梅
啄几下就环顾四周
很像我童年的目光
那时,不知梅雨有多惆怅
2025年7月8日
管龙根的《梅雨》,如一幅带着水汽的水墨画,在长江流域的雨季里,晕染出思念、惆怅与童年的三重光影,字间是雨的湿润,句末藏着时光的回甘。
开篇“梅雨,长江流域的一张名片”,寥寥数字便锚定了地域与节气的独特关联,让这场雨有了文化的重量。“有人惦记,因为令人生津的梅子熟了/当然,还有我家花园里的杨梅”,从普遍的“惦记”落到具体的“我家杨梅”,瞬间让梅雨从地理符号变成私人记忆的触发器,寻常的雨,因牵挂的果实而有了温度。
“这是一场上天的洗礼/给一切心智成熟的万物加持”,赋予梅雨哲思的维度——它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成熟”的淬炼。可笔锋一转,“细密的雨帘总是编织惆怅/心底潮湿的人/无法抽干自己的情绪”,又将雨拉回人的心境:雨的缠绵成了惆怅的具象,心底的潮湿与雨帘的细密共振,道尽梅雨季节里,人被情绪裹挟的无奈,像“底层的老屋”在潮湿中静默,连“刨出纸上的阳光”都成了奢侈的期待。
最动人的是结尾的转折:“恍惚间,一只黑色小鸟/正在啄食地上的杨梅/啄几下就环顾四周/很像我童年的目光/那时,不知梅雨有多惆怅”。小鸟啄梅的慌张,忽然撞开记忆的闸门——童年的自己,也曾这样对杨梅充满渴望,那时的梅雨只是下雨,没有惆怅,只有对酸甜果实的单纯欢喜。今昔对照,让“惆怅”有了更复杂的层次:不是雨变了,而是人在岁月里多了心事,连看雨的眼神都染上了沧桑。
全诗以“梅雨”为线,串起果实的牵挂、成人的惆怅与童年的纯真,雨帘既是自然的景致,也是心境的镜子。那些细密的雨丝,织进了思念,织进了怅惘,也织进了时光的褶皱,读来如淋一场江南的雨,初觉湿润,回味却有酸甜——像梅子的滋味,也像人生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