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山沟
——写下老厂山区里的岁月往事
李建军
没有在那片山沟里生活过的人,是很难想象当年的军工人是怎样在那块山沟崮峪里生活和工作的。
厂是分散在四五个山涧沟峪里的。
靠山隐蔽备战备荒的年代,工厂的厂房、车间除了隐藏在山洞里外,大部分都是倚山就势,顺势而立。青石插缝垒砌,走向蜿蜒不一。建厂初期,工房有的还是麦草做顶,看上去更像周围村庄百姓的家。车间的名字是数字排列起来的编号:901,902,903……909,就连工厂的厂名,也是代码四位数:九三五四。
外人是不可以随便参观工厂的。
凭着是工厂的子弟,可以进厂洗澡,小时候的我们便有了窥探的机会。
车间坐落在半山腰上,远远地便能闻到油的味道,听到机器的轰鸣。工房里,地面油渍已近黑色。机床上,工件旋转,铁屑飞溅。工人们忙碌着,手上是油,头上是汗。性格活泼的青工,开着玩笑,快捷地走过通道。车间外门口边,水泥黑板墙上,工整的粉笔字书写着“批林批孔”的内容。配有“斗私批修”的漫画,生动又有些夸张。这是七十年代初柴崮峪909车间的工房,是我最初印象中的工厂。

907车间地处山坡低处。侧边,则是进厂的必经之路。女工们干净的白大褂和整洁的工房,与坡上高处车间的斑驳锈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产品药管药包,工房不能进入。没有进去过的车间,没有留下生产的印象,倒是工房外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排练,让我记忆深刻!扮演着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还有,一撮胡的鸠山……,排练一丝不苟,模仿着电影里的动作、表情和唱腔。一招一式一造型,现在回忆起来,都能感受到那时人们的稚气、认真和虔诚。
占地四百余亩,跨越山区两县,分布在五个山崮沟峪里的工厂,是通过厂里的广播,传递工作信息,统一作息时间的。早晨,起床的号声通过喇叭准时响起。这是一天半军事化生产、生活的开始。中午,听着广播喇叭下班回家,或去所属食堂吃饭。到了晚上,方矮的小饭桌旁,边听边吃,了解厂里一天发生的情况。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甚至手表都不是人人必备的年代,广播,为我们提示着时间;传递着工厂号令;传播着国际国内形势;同时,也播放着那时少得可怜的歌曲和文艺。

最愿听的广播,就是厂工会通知了。“厂工会通知:今晚七点在涝沟,放映电影,故事影片……”这是职工的开心时刻!每逢放映电影,相距十几里地,分散在各个崮峪厂区的职工,都会早早地吃完晚饭,赶往工厂中心地---涝沟。家住露天影院附近的小伙伴们最有福气,不但不用跑路,还可以先去占上一个最佳观看位置。占位的办法很多,可以先在地上画上一个框;也可以先放上几块石头;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直接摆上自家的板凳!家住柴崮峪的,距离最远,但这并不影响看电影的热情。或是骑车前往,或是直接步行,三三两两很是热闹。途中要是遇上动力科的拖拉机,跟上一起,那可是运气!假如拖拉机手不愿捎脚,不想停下拉,爬上去也行。

文化匮乏的年代,电影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所不能感受到的。七十年代初,样板戏和仅有的几部抗日老片,充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和文化思想的解放,让我们慢慢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维意识的进步。解禁的电影《五朵金花》,《女篮五号》,《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重返银幕,歌颂着美好的生活和爱情。《佐罗》,《追捕》,《生死恋》等一系列译制片,阔宽了视野,让我们看到了更远的世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更是脍炙人口精彩经典!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洒脱的台词对白,还有曲折惊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今天的我们,依旧映像清新,百看不厌!
工厂里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氛围,来自于职工的文化底蕴和青年们的热情。五湖四海的人们,带来了建设军工三线的雄心壮志,也带来了他们的文体技能和文艺素养。厂里很早就有了文艺宣传队,表演唱,快板书,相声,三句半,山东快书,天津快书等等节目形式,都能登台演出,给大家带来欢笑和掌声。出人意料的是,平日里不太让人注意的人,舞台上却很出彩,显露出特有的文艺天赋。工厂最早还组建了乐队,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扬琴,二胡、板胡、京胡等等,西洋乐器、民族乐器,应有都有,人才济济。无论是会战汇报演出,还是节日文艺表演,都是指挥统一,阵容整齐,演奏有序。
吹拉弹唱登场,演出有模有样。
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主要是那些来自于城市,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偏僻的山区和闭塞的生活坏境,没有抑制住他们对体育的热情。简陋自制的器械,立刻成为了他们的锻炼器材。单、双杠:上下翻飞,引体向上;举杠铃:蹲起抓握,筋凸肌涨。捣拳击:摆勾直拳,机敏躲闪;学武术:掌拳踢踹,形似螳螂。
最富观赏、也最有群众基础的运动,应属男篮了。夏季闲暇,灯光球场上,总会汇集一群篮球爱好者,或是上场对战,或是台下呐喊。对决的,多是本厂车间、科室间的联谊,偶有周边兄弟单位间的博战。每逢对外博弈,场景热闹空前;尚若赛势相持,气氛更是白热。欢呼声,叫好声,掌声,哨声,汇为一体,让寂静的山沟也感染了激情,一起欢腾起来!
工作是神圣的,也是快乐的;生活虽很单调,但精神却很富足。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军工人,就是这样,在这块原始贫瘠的山沟崮峪里,年复一年,独成一体,过着一种既不城市,也不农村的生活。使命支撑着精神,乐趣也调剂着日子。
靠山打猎,邻水钓鱼。
山里是有野兔、野鸡的。打猎,也就自然成了“猎手们”的业余趣事!
早期的猎枪,都是自己动手制作。枪管,木托,扳机,纯手工制造。子弹更是自制,底火,铅砂,火药,一并组压而成。周日里,全副武装的猎手,三五一组,分路进山,队长统一指挥作战。整整一天的山涧野地里奔波,翻山越岭,风餐野炊,跑、撵、追、打,疲惫不堪。若是有了运气,早早地背上了猎物,却也苦不堪言。猎枪猎物一身,穿梭山沟一天,那滋味,可绝不是在家想象般的轻松好玩儿。

钓鱼,一般就去东风水库。
不冷不热的季节,水库边的缓坡上,总会散聚着三三两两的钓鱼者。马札静坐看漂,手握鱼竿垂钓。时而提竿,看看饵钩;时而速起,挑竿力拽。岸边平坦的地方,有人还用甩杆,圆圆的滑子上,盘着粗粗的线。尖而利的鱼钩,很像船上的锚。
小时候的我们,也有过钓鱼的经历。竹竿捆接起来当鱼竿;剪断的鸡毛梗作漂。河沟边挖上一点蚯蚓,就跑到水库边开钓了。如果鱼钩不够,就拿弯针替代。鱼若是咬钩,也能马口、鼓眼、沙咕噜子的,钓上几根儿。
网虾也很有趣。粗粗的铁丝窝成一个圈,缝上去的一圈纱布就成了网。诱饵是悬在中间的骨头,下水十几分钟后提起,围拢的虾,就被兜在了网底。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水库大坝上网过一次,天黑去,午夜归,大半桶的收获,第二天美美地吃了一顿。
参与人最多,也最让大家喜欢的娱乐,应该是“够级”扑克了。六人一桌,三人一伙,四副扑克。休息的日子里,特别到了夏季,银光灯下,小院门前,六人一堆儿,围观的一圈儿。起哄的叫好的,十分热闹。

山区里军工人的生活供给,除粮食、油类是按国家政策标准供应的外,其他副食,蔬菜,则要靠自力更生了。食物的匮乏和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让种菜成了必然的事。春天,菜园地里,时令蔬菜种上几垄。到了夏天,鲜嫩诱人的果实,会让人垂涎欲滴。嘴馋的时候,园子地里兜一圈,摘回几个生吃;做饭时,枝藤蔓叶下挑一挑,摘回几样炒炒。
喝酒,也是经常的事。
军工人喝酒实在,这不仅是受到沂蒙老区酒文化的影响,也是山里军工人朴实憨厚的性格体现。平日里,喝酒的时候很多,小到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到子弟们的婚结嫁娶,军工人都会在自己的家里,荤素地备上一桌,好好地喝上一回。酒桌上,老军工们谈经历谈岁月,中年人谈技术谈生活,年青子弟们,则谈爱情谈理想谈将来……。

天波易谢,寸署难留。
五十年的光阴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飘然失去,曾经山沟里的工厂,早已旧事依稀,物是人非。“以沧桑为饮,以岁月为服”的第一代军工父辈,多已仙逝。建厂初时的懵萌青年,已是“坐六观七”步入古稀。岁月破坏了他们的容颜,留给他们太多的清苦。曾经山沟里那些平淡琐细,如今是这般亲切清晰,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日子,让他们倍加珍惜这亲如兄弟姊妹般的情义。亲情和友谊,已成为他们一生最珍贵的慰藉。
爱在山沟,那里有生活,有日子,有忧伤,
爱在山沟,那里有往事,有岁月,有梦想!
半百风霜厂与家,几代军工心与路。
一生无悔成今日,四海从容对夕阳。
伟大,不止!


作者简介:
李建军,男,大专学历。1966年4月出生于西安市,祖籍山西省武乡县。1967年随父母迁入沂蒙山区,1984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山东裕华机器厂团委、厂办、工会、裕民科技公司任职,现任裕鑫动力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山东军工文化研究室副主任。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