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金高
编辑:黄晓明
制作:对韵翁
配乐:没马的骑手
——记东乡县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艾剑亮
他是东乡县人民医院的“金字招牌”;
他是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公认的“东乡第一刀”;
他是东乡县拔尖人才、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艾剑亮,今年59岁,行医42年,当过军医,做过乡村医生。从普通医生开始,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普外学科带头人。担任大外科主任9年来,他带出20多名徒弟,有的成为医院业务骨干,有的成为省级大医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他,尽管被赣南医学院聘为客座副教授,成为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却一直扎根县级医院,爱岗敬业,义无反顾,先后20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科室主任,把淡定淡泊、廉洁行医的义举大写在基层、大写在红尘、大写在有缘人心中。
勤奋刻苦,精益求精,技盖全县是冠军
艾剑亮出身农民家庭,天性勤奋好学。1972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团卫生队卫生员、调剂员、司药等职。4年的军医生活,练就了他雷厉风行、说到做到、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钢铁意志。退伍后,他被分配到东乡县幸福水库医务室当赤脚医生。不甘平庸的他奋发进取,于1977年考入赣南医学院医疗系。在校期间,他抓紧分分秒秒,刻苦攻读,成绩优异,连续3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79年12月,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东乡县人民医院工作,一干就是整整33年!33年啊!人生有几个33年?“值得欣慰的是,我不求当官发财,只求专业技术精益求精。每治愈一个患者,哪怕自己再苦再累,都感到莫大的幸福,挺有成就感。”艾剑亮如是感慨。
在外科工作全靠“一把刀”,手艺是高是低,“刀”会说话。艾剑亮喜欢外科,喜欢那把手术刀。因为喜欢,他对手术刀特有感情。30多年来,他几乎天天都上手术台为病人开刀。做手术时间最长的一次,他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是1987年他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所新华医院成人普外科学习深造回来,那次手术整整做了13个小时!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他全神贯注,站在原地,为患者朱某(东亚制药厂工人)施行腹腔多发性肿瘤切割手术,忘掉了疲劳,忘掉了一切,手术最终获得成功。看到患者转危为安被推进病房,他猛然发现自己腰酸背痛,肚子饿得咕咕叫。那一年,他33岁。这样拼命地工作后来成为常态。每天上午,哪怕是节假日,他几乎都在为患者操刀,有时甚至要连台做手术。经他救治的病人成千上万。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打破常规可谓家常便饭,他平均每年做手术少说也超过了300台。
因为技术高超,同事同仁为他折服,对他敬服,公认他是“东乡县第一刀”,就连红星医院、铜矿医院等单位碰到难题都会不约而同请他帮忙。而他只要没在手术台上,都会随叫随到,尽力救急。去年冬天的某个夜晚,县中医院处理一位因车祸发生脾破裂的南昌患者,遇到难题,非常麻烦,主治医师打电话向艾剑亮救助。他二话不说,立即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起来,不到10分钟就赶到现场,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又有一次,县妇幼保健院打来电话,声称某孕妇宫外孕出血。主治医师想了不少办法没有见效。正在吃晚饭的艾剑亮立即放下碗筷,直奔抢救现场,凭借日积月累练就的技艺,很快解决了难题。同仁夸赞:“艾主任技术比得上省级大医院的名医水平。”
艾剑亮技术过硬,声名远播,邻县金溪、进贤、余江等地患者纷纷找他做手术,他尽心尽力,有求必应。近年来,他开拓创新,促使胰头癌根治术、肝癌切除术、甲状腺癌根治术、巨大脾脏切除术等先进技术在县医院生根开花结果。由他率先在全市县级医院引进的腹腔镜新技术填补了多项空白。他还潜心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脓肿、肝脓肿、胆管结石等问题,解决了一些无法手术治疗的疑难杂症,并在中国中医药卫生学文库等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 10余篇,赴越南河内参加学术研讨会,为省、市乃至国家医药事业赢得了荣誉。
情系百姓,廉洁从医,品格高洁如真金
艾剑亮德艺双馨,名震东乡,有过从政机会,但却主动放弃。1979年,他大学毕业时,县卫生局局长见他稳健睿智、综合素质高,想把他留在局里好生栽培,可他再三表示“更喜欢搞技术,治病救人。”从医大半辈子,他始终情系百姓,不仅没有索拿卡要,就是送上来的红包、礼物,他也坚决拒绝。患者在他心中,那是真正的上帝。为了心中的上帝,生活中的一切都得让路。且看故事--
故事1:永远的遗憾
2004年12月,艾剑亮80多岁的父亲患重病顽疾,已经无药可救。他深知父亲大限已到,只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守望父亲,敬献孝心。可就在父亲离世的那天晚上,他又接到了一台手术任务。正当他专心致志为患者施行手术时,父亲吐血而亡。为了心中的上帝,他没能为父亲送终,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每每想起此事,他心潮难平,泪花闪闪。
他对得起心中的上帝,却对不起可敬的父亲。
故事2:深深的内疚
艾剑亮的妻子也在县人民医院工作,并且曾在手术室当过10多年护师。夫妻俩同在手术室救治病人,妻子辛苦,丈夫更辛苦。尽管他也会在空闲时主动做些家务事,但总体上是妻子操劳家务。对此,他感到内疚。尤其是女儿4岁那年夏天某个深夜,他和妻子一起为发生车祸的患者做手术,小女儿半夜醒来没有看到爸妈,急得大声啼哭,是邻居把女儿抱到手术室门口。懂事的女儿从手术室玻璃窗看到父母在抢救病人,这才停止了哭叫。女儿从小学到大学,艾剑亮几乎无暇关心。好在女儿争气,考上一所医学院,如今女承父业,当上医师。尽管妻子、女儿理解他,但他真心内疚,表示欠她们的感情债只好等退休之后再弥补。
故事3:幸福的忙碌
艾剑亮把投身事业当做幸福的忙碌。对于患者,无论是官是民,无论是穷是富,无论男女老少,均一视同仁。为患者上帝服务忙碌,他觉得幸福充实,值!
县城孝岗镇有个80多岁的老奶奶得了褥疮,省市相关医院不予治疗。艾剑亮闻讯,主动上门服务。老奶奶皮肤坏死,身体发出刺鼻的异味,他毫不嫌弃,为之换药,坚持了整整3个多月,感动得老奶奶全家人直夸“艾主任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邓家乡松湖村50多岁的村妇身患胃癌,到省城医院求治。专家告诉其亲属无法治疗,让其回家疗养。村妇家属找到艾剑亮后,艾剑亮经诊断认为可以做手术。他亲自操刀,手术成功。10多年过去了,被省医院判了死刑的村妇至今还在健康地活着,全家人对艾剑亮感激不已……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艾剑亮年近花甲,尽管他的“站功”站得赢青年医师,毕竟积劳成疾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他却乐观诙谐地说:“也好,留点病根做些纪念,也算对得起心中的上帝吧!”淡看功名利禄,只求救死扶伤,艾剑亮的人生境界平和温和、务实厚道,自有别样的光辉和意义。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