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之:《容浤:老革命的坎坷人生和他的教育情结》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容浤:老革命的坎坷人生和他的教育情结
●文/吴万哲(陕西宝鸡)
有这么一些知识分子,出身乡村,却因在大城市上学较早接受马列主义,回乡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建国后却因“极左运动”屡受冲击,但他们革命信念始终坚定,在厄运中不改男儿铁骨。平反昭雪后更是珍惜光阴,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毕生,虽死犹荣,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怀念。
他叫容浤,贾村镇杜家凹村人。建国前秘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进行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斗争。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右派”,开除公职,回村劳动22年。平反后焕发第二春,在平凡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奉献,1980年离休。虽已去世多年,至今受到人们的怀念和称颂。
一
贾村塬杜家凹村容氏家族是个名门望族,明清时出过多位进士、举人。容浤祖父容儒(1874—1960),清末拔贡,曾任七品京官,辛亥革命后任陕西省第一届参议员,创办了西坪小学,人称“大老爷”,是贾村塬颇有影响的人物。父亲容涵英(1893—1929),幼时在家私塾读书,成年后去省城西安工作,后被朋友推荐在宁夏省政府任文书,工作认真负责。在一次回民群众造反中,因保护政府大印被杀害,受到政府优厚抚恤并表彰。
容浤(1923—2008),字天民,家景优渥,8岁开始在杜家凹小学上学,14岁考入西安二中和西安民立中学上学。在省城读书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立志从事革命斗争。毕业后先后在贾村塬西坪小学和马迹乡小学任教,教书时秘密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为新中国建立贡献力量。
据《陈仓文史资料》记载:一九四八年秋,以西坪小学教员为主体的地下党组织成立,按编序称为西府中共11支部,时任西坪小学教员的他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党团员常在村东“小碑林”或者党阁老坟等处开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面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覆灭的实际,上级给党团员布置了“迎接解放军,解放大西北,宣传好军纪,匡谬辟谣”的任务,他积极奔走,完成任务。1949年6月,11支部被国民党军队破获,容浤等11名党团员被捕,遭到上“老虎凳”、灌辣椒水等严刑拷打。在敌人酷刑、折磨、威逼下,他宁死不屈,始终不动摇革命信念。敌人无奈之下又把11人押解至陕南勉县关押审问。7月扶眉战役胜利,宝鸡解放,敌人节节败退,仓皇逃窜时将所抓人员全部就地释放。他和其他同志一起沿宝汉公路,忍饥挨饿步行3天3夜,长途跋涉200多公里回到宝鸡,受到新生人民政府热烈欢迎,并安置工作。
1950年初,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在民盟宝鸡市分部工作,曾被派往凤翔县参加土地改革。工作中他起早贪黑、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工作,表现积极。1954年被组织选拔派赴西安参加西北各民主党派干部训练班。半年后结业,被民盟西北总支分配甘肃天水市民盟委员会工作,任办公室主任。1957年4月,全党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他心直口快,向单位领导提了一些意见,后被打成“右派”,开除盟籍、开除公职,遣送回村劳动22年,直到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工作,恢复民盟会员。
二
容浤下放农村后,便脱下工作时的干部服,穿起粗布衣,从头学起做农活,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社员们发现他干活心细,肯用力,推选他担任生产队饲养员。毛泽东曾说:“牛是农民的宝贝。”他们生产队有20多头耕牛,耕地、拉车、碾场全靠老黄牛。饲养员工作责任重大,而且很辛苦,他白天给牛拉土垫圈、饮水、清洁卫生,晚上还不断起夜添草加料,认真负责,工作出色。可不久上级检查,却遭到批评,说如此重要工作怎么能交给一个“右派分子”?便撤换了他的饲养员工作。因他有文化,干活不惜力,便又分配到队上豆腐房,和侄子容锦堂一起做豆腐、卖豆腐,为生产队增加收入。叔侄二人每天天不明就开始磨豆子,打浆做豆腐。豆腐出锅后,每人又挑一担豆腐,在贾村塬上沿村叫卖,最远还跑到三四十里外的县功镇。
他家当时是个大家庭,有他、母亲、妻子、4个子女及长兄的两个儿子,共9口人,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生活十分不易,他和妻子为此日夜操劳。那时吃面靠人工推石磨磨面,每天鸡一叫就起床,掀磨子磨面,天明还要出工干活。当时没粮吃,烧柴也缺,冬天他领了侄子、儿子,凌晨两点多就起床,简单吃点饭就匆匆赶路去黄米山割柴,一来一去要往返四五十里,十分辛苦。雪上加霜的,妻子生了重病宝鸡治不了,他领去西安托人看病。那时去一趟西安十分不易,钱花了不少,病还是没看好,妻子39岁病逝。中年丧妻,是人生一大悲事。他万分悲痛,但为了4个孩子和两个侄儿,便咬紧牙关,既当爹又当娘,顽强生存,将几个孩子都抚养成人成才。
他是个文化人,虽被错划右派,但仍不忘一个文化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村人过红白事,他主动写春联、上礼、写挽帐,教育孩子们要好好念书,给他们辅导文化课,教授他们学习方法。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他们家族的孩子总是对学习抓得紧,后来恢复高考,侄孙们考入大学和在外工作者不少。
一个文化人就是一把火炬,不管在多恶劣的环境下,也知道用教育的光照亮更多人的前程。
三
(父亲容涵英和母亲、兄长容瀚及容浤,1929年摄于西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被平反昭雪,恢复公职,恢复待遇,被组织安排到原宝鸡县杨家沟高中任教,担任后勤工作。他非常珍惜二次工作机会,工作认真负责。1980年,国家实行“子女接班”政策,为让孩子有份铁饭碗工作,他让次子容世杰接班参加工作,自己提前退休。
他离休后并未休息,被返聘宝鸡市民盟市委主办的宝鸡市建筑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教务工作。他充分发挥园丁责任,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办好学校,为宝鸡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建筑业技能型专业人才,这些人后来大部分成了宝鸡市建筑行业的骨干和精英。期间,他还参与了《宝鸡市民盟志》的编写工作,撰写了多篇文史资料。
1990年,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杜家凹村集资建校,小学整体搬迁。早年参加地下党,从杜家凹走出的老革命、中组部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改革先锋何载(容恭)引资20万元,政府配套和村民集资,他闻知后率先捐款300元,又动员儿子也捐款300元。因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何老点名让他管理建设资金。为此他辞去外面工作,担任出纳员,尽职尽责,将每分建设资金都用到刀刃上,受到村民赞扬。
2000年,在他78岁高龄之时,抱着“彰显家族优秀子孙、传承容氏好家风家规、凝聚家族力量”之目的,开始撰写家谱。他饱受辛苦,弹精竭虑,废寝忘食,置年高体弱不顾,和堂侄容世丰、容世浩一起,多次跑市、区档案馆,调查有关知情人,搜集、归类、核实大量资讯,理杆疏枝,寻根谒祖,编纂了《容氏第21代先祖、晚清拔贡、度支部京官容儒家谱》,受到族人高度赞颂。
他曾两届担任宝鸡县政协委员,一届当选贾村镇人大代表。他积极履职,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为家乡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期间还担任贾村镇政协及老干部联络员及学习组长,他腿快、嘴勤,积极组织老同志参加各种活动,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表现突出,被镇、区、市评为各类先进,2005年9月,民盟陕西省委授予他“光荣盟员”的荣誉称号。
四
(作者采访容浤侄子容锦堂和儿子容世杰先生留影)
容浤德高望重,村人大凡小事以能请他掌事、喝酒为荣。他还是个大孝子。夫人早逝,他常为母亲喂饭、穿衣、洗澡、煎药,周到、耐心至致。侄孙辈要帮手,他却不让,教导晚辈:给父母尽孝是儿女的责任,你们有心去孝敬你们的父母,我的母亲我来尽孝,他以实际行动给晚辈做出了榜样。他尊老爱幼,将自己不多的退休金,按月发给亲人和孙辈,协助晚辈处理各种人生大事,经常鼓励晚辈要重视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他妻子袁萍仙(1921—1960),贾村镇扶托村人,娘家是塬上有名的殷实人家。从小读书识字,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容浤在宝鸡、天水工作时,她跟随丈夫,相夫教子。容浤落难回村后,她不离不弃,共度难关。其兄袁方,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岐山益店中学校长,小弟袁荆为西安美院教授。他夫妇养育4个子女。长女容雪艳,出嫁宝鸡市金台区长青村。知书达理,勤劳持家,教子有方。其孙李启航,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毕业,在国家外交部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馆工作。长子容世华(涧堂),勤奋刻苦,自学成才,精于瓦工专业,为本村及邻村数百户人家盖房,是贾村塬上有名的能工巧匠,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修建杜家凹村容氏祠堂。次子容世杰(文堂),从事水利工作39年,先后在冯家山水库、西灌区工程处、宝鸡县水泥制管厂工作,现在宝鸡市顺通水泥制管有限责任公司,曾任厂长、董事长、党支部书记等职。次女容冬艳,出嫁贾村鎮上官村。吃苦耐劳,贤惠能干,孝敬老人,团结邻里,使一个兄弟众多的大家庭友善和睦相处,受到村人好评。
容浤一生经历了新旧社会,遭遇坎坷,但他以阳光心态对待人生,逆境不悲观,顺境不骄傲,通达明理,勤劳坚忍,多智豁达,奋斗终生。2008年去世后,镇村隆重召开追悼会,宝鸡市区民盟、陈仓区政协、区教育局、贾村镇等14家单位领导参加吊唁。儿孙们以有这样的父亲倍感自豪和荣幸,他永远活在儿孙后辈心中!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宝鸡市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凤酒人生》等。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