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薪火相传
一一追忆褚宝义老人抗战时期 的血泪记忆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义无反顾,舍生忘死,谱写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篇章。
送子参军闹革命
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华北平原上弥漫着硝烟与苦难。固安县马庄镇李洪庄村有一位名叫褚宝义的老人,这位朴实的老人平日里带领儿女们靠种地为生,农闲时节就在家中编织炕席、打盖联补贴家用。然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这片土地的宁静。
自日军入侵以来,村里的百姓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那些戴着钢盔的日本兵隔三差五就来村里抢粮食、抓壮丁。村民们不得不东躲西藏,原本平静的村庄变得鸡犬不宁。1941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危局,褚宝义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年仅18岁的儿子褚进才送去参加抗日队伍。
褚进才加入了冀中十分区第二联合县抗日武装,担任县长王山的警卫员。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褚进才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日本兵。子弹呼啸着划过他的胳膊,鲜血顿时染红了粗布褂子。他强忍着剧痛,硬是撑着没回李洪庄,而是悄悄躲到了雄县孔家码头的姑姑家养伤。姑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他熬药,表弟负责在村口望风。就这样,他在那个偏僻的小院里躺了整整半年。
等到伤好得差不多了,褚进才才趁着夜色摸回李洪庄。那时候风声越来越紧,他白天就藏在自家的地窖里,晚上才敢出来活动。母亲总是一边给他换药,一边抹眼泪。后来终于打听到组织的下落,这个倔强的年轻共产党员又背着包袱归队了,融入了华北平原上此起彼伏的抗日烽火中。这个年轻人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在抗战时期艰难处境的真实写照。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黑暗中守护着民族的希望。
机智勇敢隐藏八路军伤员
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夏天午后,阳光炙烤着李洪庄的土地。褚宝义扛着锄头正准备下地干活,院门突然被撞开。一个浑身是血的八路军战士踉跄着冲了进来,军装早已被鲜血浸透,脸色惨白如纸。"快..快救我…."战士虚弱地靠在门框上,身后隐约传来追兵的脚步声。褚宝义二话不说,立即招呼家人帮忙。院子里那个装满麦芋子的囤成了最好的藏身之处。他们七手八脚地把伤员藏进去,又匆忙盖上一领苇席。
刚做完这些,院门就被踹开了。几个端着刺刀的日伪军闯了进来,为首的军官厉声喝问:"看见一个受伤的八路没有?"褚宝义强自镇定,指着村西方向说:“往那边跑了。"他的声音很稳,连手心渗出的汗水都没让敌人察觉。
等追兵走远,褚宝义赶紧把伤员扶出来。战士的左腿被子弹打穿,鲜血还在不断渗出。褚宝义的妻子拿来干净的布条,小心翼翼地包扎伤口。家里仅有的几个菜团子都给了这位素不相识的战士。"恩人啊…”战士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褚宝义摆摆手:“别说这些,咱们都是一家人。"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趁着天黑,我送你出村。"
夜幕降临后,褚宝义搀扶着伤员,避开巡逻的岗哨,沿着熟悉的田间小路将八路军战士安全送出了村子。分别时,战士紧紧握住褚宝义的手,月光下那双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段舍生忘死救伤员的故事后来成了褚家的秘密。直到多年后战争结束,那位战士专程回来道谢,这段往事才被村里人知晓。而那个夏天的午后,那个装满麦芋子的囤,见证了普通老百姓与八路军战士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永远留在了褚家人的记忆里。
(写于 2025.7.7)

作者简介:褚广发,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人。爱好文学写作。现为固安诗词协会,固安诗社,廊坊诗词协会,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诗词多次在巜当代先锋文学》、《燕南诗词》、《方城诗词》刊登。现为《当代先锋文学》驻站作家(诗人)。
主播简介:伦刚,河北蔚县人,高级教师,河北散文学会会员,张家口市作协会员,《长城文艺》签约作家,蔚县作协常务理事,蔚县朗诵协会负责人。喜欢朗诵,在音韵的激昂旋律里,汲取奋进力量,让生命因朗诵而闪耀光芒。
编辑简介: 静若白荷,河北省蔚县公务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蔚县作家协会会员,诗词云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诗协女工委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高级作家,都市头条认证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多次参加国内征文比赛获奖,多篇文章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