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龙瑛
赵志超

龙瑛(1776—1850)
山长,是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五代诗人蒋维东隐居湖南衡山讲学时,授业者称之为山长。宋代,将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的江西庐山白鹿洞的“白鹿国学”,改成白鹿洞书院,作为藏书讲学之所。元代于各路、州、府都设官立书院,设山长,讲学兼主持书院事务。明清沿袭元制,山长改由地方聘请。清乾隆时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制度后,改书院为学堂,再改学校,山长之制乃废。
湘潭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叫龙瑛,他进士出身,终身讲学,先后担任长沙岳麓书院、醴陵渌江书院、湘潭昭潭书院等多个书院山长,为振兴湖南教育,培养湖湘学派“巨子”,推动中国近代史进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
龙瑛(1776—1850),字白华,又字云东,号玉圃,祖籍湖南湘乡,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出生于湘潭。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金榜进士,时年41岁。翌年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左春坊左赞善(明朝詹事府左春坊下设的东宫属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翰林院编修充山西乡试正考官。曾主湖南长沙岳麓、长沙城南、醴陵渌江、常德朗江、湘潭昭潭诸书院。道光三十年(1850)逝世于湘潭,终年74岁。
据光绪《湘潭县志.人物》载:“龙瑛,字白华,其先湘乡人。父先法,字邃安,乾隆时举人,孝友端介,文章博雅,为乡里大师。先法父光穆,从父光田、光大、光熙,皆讲宋儒近思之学,尤端蒙养。瑛承家训,少谨重,不以文采自炫。年几四十,始官翰林编修,恬静自守,不事干谒。充史馆撰修提调,勤于其职,晨入夕退,众皆笑之。时或公会,默不一语,以此久不迁。积资俸,转赞善,老矣,大考以疾不终卷,免官归。布衣徒步,人莫知其曾宦也。尝再为同考,一典山西试,校录精慎,顾不轻与门生通接。罢归,过江南,总督陈銮敬其廉贫,馈买山资三千金,行二日而銮卒,迟则无以归矣。其书最为朝鲜所重,乡人亦不甚称之。”
县志还提到龙瑛族弟龙德馨有诗才,云:“瑛族弟德馨,字椒圃,有隽才,以《荷露》诗取附县学。不乐科举,筑庚辰楼,与同志觞咏唱和成集。”
龙瑛善诗,著有《近科馆课分润诗选》《白华诗草》。
清嘉庆、道光年间,魏源、陈起诗、汤鹏、左宗植为被称为“湖南四杰”。以陶澍为群主,以“湖南四杰”为代表的新生代“朋友圈”,成为湖南近现代人才辈出的先驱。这个“朋友圈”中有不少官员,其中湖南籍进士出身至少有34人,包括攸县夏恒、道州何绍基、安化陶澍、郑世任长沙、湘潭龙瑛等人在内。
据郴州陈氏家族1995年编纂的《六修陈氏族谱》载,陈起诗的父亲陈振玉七十大寿时,当朝众多名人写有一篇《恭祝诰封奉直大夫集堂(陈振玉)先生年伯大人寿序》,在序后落款的名单中,310 多位来自清朝廷各部门、各层级的官员以及湖南籍著名的官员赫然在列,几乎囊括了当时湖南籍的显赫官员及文化精英。这些官员中,进士出身者众多,如武英殿大学士穆彰阿、两江总督陶澍,左都御史李宗等,皆为一、二品大员;还有何绍基、胡林翼、魏源、汤鹏等湖南籍进士,以及岳麓书院山长龙瑛、丁善庆等文化教育界名人。
由此可见,龙瑛虽然一生清贫,乐于从教,但由于其进士出身,交游甚广,以至能跻身上流社会,拥有较为广泛的人脉。
二
最早熟悉龙瑛这个名字,是2020年5月25日在醴陵渌江书院。那天,天气还不大热,天上下着小雨,我和友人来到醴陵参观,听说左宗棠做过渌江书院山长,并因题写“春殿语从容......”那副对联而受到回乡路过的两江总督陶澍的赏识,于是特意冒雨去渌江书院看了看,没想到竟有意外的收获。
龙瑛曾经掌教的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位于株洲醴陵市西山之上、渌水之滨,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书院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早年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正式命名渌江书院。醴陵城西、渌水之滨,渌江书院依山而建。书院分为三进,由头门、讲堂、内厅、斋舍组成。渌江书院的对联“道崇东鲁;秀毓西山”,由道光末年山长易卓题写。昔日的渌江书院,书声琅琅,人相亲炙。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讲学于此。
清道光十六年(1836),左宗棠受聘主讲渌江书院。道光十七年(1837),担任书院山长,依朱子小学订学规八则。渌江书院曾悬挂有一副对联,即为左宗棠任山长时所写。联云: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渌江书院左宗棠题联
凭借这副联,左宗棠终得伯乐陶澍赏识,两人倾谈竟夜,约为知己。从此,左宗棠由一个屡试不第的举人步入仕途,最后位列清廷重臣,开启了翻盘逆袭的人生。
渌江书院是清代书院全面发展时期的产物,它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又经历了清代书院发展史的后两个阶段,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清代县级书院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真没想到,到清代,湘潭竟有众多文人在这个被称为“人文渊薮”的书院当过山长。如张九钺、龙瑛、李在青、张本翥、何拔秀、罗汝怀、秦炳直、李瀛桂、罗正钧等,均为湘潭名家,曾先后担任渌江书院山长。其中,龙瑛是继“太白后身”张九钺之后的第二位湘潭籍人士担任山长。龙瑛大概于道光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846—1848)掌教渌江书院,后左宗棠十年。至于其作为如何,因缺乏史料记载,不得而知。就这样,我龙瑛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一直关注他的生平,搜集他的史料。
游了渌江书院,我即兴赋诗一首《雨中游渌江书院》:
伴池如月照丹阶,殿宇崔巍资舍开。
忽见残红飞墨沼,犹看新绿拖苍苔。
西山毓秀朱张坫,绿水钟灵陶左才。
湘学渊源同一脉,熏风骤雨独徘徊。
三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各代,弦歌不绝,被誉为“千年学府”。1167年,朱熹到访书院,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书院由此声名远播。
从宋代的“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的“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岳麓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时济世之才。其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培养人才之众多,既得益于中华教育之优秀传统,也得益于各个时期书院山长的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岳麓山爱晚亭
据史料,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其中有七位湘潭籍的山长,他们是:宋乾道年间的彪居正,明末清初的郭金台,清雍正年间易宗涒,清乾隆年间的刘元燮、张九镒、罗典,清道光年间的龙瑛。
七位山长中,罗典任职时间最长,他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63岁时始聘为山长,一连五任,执掌岳麓书院时间达27年之久,年九十寿终于任上。坐落在岳麓山清风峡中的爱晚亭,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罗典所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爱晚亭。该亭原有一联:“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即为罗典所撰,后由清末民初宁乡文人程颂万改为“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一直流传至今。
龙瑛是岳麓书院山长中的最后一位湘潭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龙瑛掌教岳麓书院。也就是说,在掌教渌江书院之后,龙瑛担任过岳麓书院山长,为时一年。时间虽短,但他呕心沥血,恪尽职守,四处奔走,和罗典等人一样,为岳麓书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
昭潭书院(今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
昭潭书院,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城正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湘潭知县方伯建于城西。据清乾隆时提督学政阮学浩《昭潭书院记》载:“潭州据衡湘之交,山水灵秀,最为楚南佳处。生其间者清慧有文,盖承中土清淑之气,又沐国家立学教士风化之所渐摩,士之弦歌于斯而不辍者,既百余年矣。壬戌岁,予奉命视学湖南。时关中李君尹潭邑,率邑人士于学宫旁。择隙地建置书院。案图以观,则自讲义之堂,以及柄士之舍,与夫藏书之室,积器之区,靡不具备,连甍飞闼,既巨且丽。”乾隆十年(1745),书院建成,取其昭彰湘潭之意,命名昭潭书院,是当时湘潭境内规模最大的书院。
乾隆八年(1743),知县李松增建学舍5斋,置学田415.5亩,其时每年正取生员10名、童生20名。乾隆十一、二十一年,衡山聂焘两次主讲席凡数年,订《学约》规范诸生。教学“以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又以“敦朴实、慎交游、养性灵”为“读书明道之基”。三十六年(1771),知县罗宏漳建丽泽堂5间,增学田至963亩。邑人潘世晓等,制订择院长、选生徒、变气质、敦友谊、尚实学、定课程、谨防闲、爱学舍等《学约》8条,教诸生以经史为“学问之根”,“究心”十三经、二十二史及诸子百家。同治三年(1864),邑人袁教之等捐银近万两重修院舍,并增田至2042亩,年收租谷2100石,教谕邹湘倜倡置官书30余种。
昭潭书院山长多为名士。如宁乡王坦修、善化俞东枝、衡山林学易及湘潭龙瑛、王闿运等,皆湖南名进士。道光二十九年(1849),龙瑛以翰林院编修充山西乡试正考官,归来后主昭潭书院,时间不到两年,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逝世,可谓鞠躬尽瘁。四十年后,王闿运以衡阳船山书院山长身份兼任湘潭昭潭书院山长,他于1891年至1915年掌教船山书院。
我曾多次到昭潭书院调研、考察。这里的两副对联很著名,让我心忆犹新。其中,书院大厅对联为乾隆年间湘潭知县李松所题:“学譬为山,愿诸生拾阶而登,各达岳山极顶;道犹活水,看多士溯流以上,共录湘水源头。”李松,字耐村,世居陕西安康石梯铺,后迁吉河,自幼苦读文史,雍正癸卯(1723年)选贡充任州、府县吏,先任山东高唐州知县,后调湘潭知县,廉洁奉公而不徇私情,年迈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当地民众恋恋不舍,盛礼相送而别。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宦游齐鲁复荆南,水藕十年苦自甘。父老不须一钱送,满载明月出湘潭。”书院饭厅则为清代著名楹联家吴熙所撰:“君试思世变何如哉?横流沧海,频起大风波,河山带砺是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才算奇男子,将相王侯宁有种?看前哲断齑画粥,读书全靠秀才时。”吴熙(1841—1922),字劭之,一字籀斯,湘潭县人,世居城内。历主衡阳船山书院、湘潭昭潭书院讲席,师范亲严,指诲不倦,著有《绮霞江馆联语偶存》。昭潭书院饭厅联不啻为一副很好的励志联。
书院南临街有一座屏墙,青瓦砖墙,两端各有一门为东角门和西角门。入角门有一小坪,坪北为大门,青砖瓦墙,门上有“昭潭书院”匾额,南北两面有走廊。有通道直通二门,进入书院内院。再进为明伦堂,亦为讲堂。堂为青瓦重檐,东西为马头墙,两边为侧门,带有厢房,东门称“腾蛟”,西门称“起凤”。
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为县立昭潭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设湘潭县教育会于此。宣统元年(1909),湘潭县临时中学迁入。1944年,院舍东部为日军飞机炸毁。1947年秋修复,改作县立中学女生部。1949年在此成立湘北建设学院,1958年成立湘潭专区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更名湘潭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学校升格为湘潭师范学院,书院为该院南校区。2003年,湘潭师范学院与湘潭工学院与合并组建成湖南科技大学,书院为该校雨湖校区。
昭潭书院能传承至今,亦离不开当年山长龙瑛的精心操持。
写于2025年7月5日
修改于7月9日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