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空论
作者:田金轩
盖闻乾坤之内,万象纷纭,色之繁缛,触目无穷。然玄理渊微,色空相即,欲穷其奥,必溯其源。
夫色者,形质之表显,万物之象呈也。山川焕其壮丽,江海浩以汪洋。春华灼灼,绽大地之旖旎;秋实累累,染四野之金黄。夏暑流炎,炽盛万物之蓬勃;冬霜凝肃,敛藏乾坤之锋芒。繁花似绮,翠柳如绦,高楼摩汉以凌云,曲径通幽而含芳。是以目之所遇,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咸为色境,纷纶变化,扰攘不息。观夫朝晖夕霞,焕烂夺目,若可恒驻;而彩云易散,琉璃脆折,安能久长?
至若空者,非谓断灭之虚无,乃性之本然、体之自在也。色虽呈于前,其性本空,自性无有,缘合而生,缘离而灭。譬如梦幻泡影,露电之瞬,刹那生灭,不可执持。世人溺于色相,逐欲骛求,如蛾赴焰,弗知返顾。殊不知富贵荣华,犹过眼之烟霞;声色货利,若水中之月影。
试观往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霸业雄图,今安在耶?宫阙万间,终归丘墟;金珠累亿,尽付劫灰。昔之繁华胜地,今作荒丘;曩之豪贵之家,已为寒烬。是以知色之非实,空之恒常。虽千般色相,终归于空,如汤沃雪,了无遗迹。
且夫色空不二,非色外有空,亦非空外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犹水与波,冰与水之相系。波兴为色,水静为空;冰凝为色,水融为空。色以空为体,空以色为用,二者相即相入,非一非异。故智者观色,即见真空;昧者执色,不见实性。
然而,世人常溺于两边,或偏于有,逐色迷心,沉沦苦海;或偏于空,拨无因果,堕入断灭。殊不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虽悟色空之理,亦当于世修行,以慈悲为怀,以智慧为刃,破诸烦恼,度化有情。
是以当处色而不著色,处空而不执空。于色相中,悟真空之性;于真空中,起度生之用。不为色染,不为空拘,行于中道,方契正觉。如此,则可超凡入圣,得大自在,逍遥于色空之境,遨游于无为之乡。
嗟乎!色空之论,玄之又玄,非言辞可罄,非思虑能周。惟愿世人,勤加体悟,明此妙理,离诸执着,得证真常。庶几可脱轮回之苦,登涅槃之岸,永享清净,自在安然。
《色空论》直译
作者:文昌阁
听说在天地之间,各种各样的现象纷繁复杂,能够看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无穷无尽。然而,深奥的道理幽隐微妙,“色”与“空”相互依存、相互印证,想要探究其中的真实意义,就应当深入研究其根源。
所谓“色”,是事物外在形体、质地的表现,是万物呈现出的表象。山川展现出壮丽的风貌,江海辽阔而汪洋。春天花朵盛开,呈现出大地的柔美;秋天果实累累,给四方田野染上金黄。夏天暑气蒸腾,万物蓬勃生长;冬天霜雪凝聚,天地间一片肃穆,收敛了万物的锋芒。盛开的花朵像华丽的丝绸,翠绿的柳枝如同丝线编成的带子,高楼高耸入云,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而散发着芬芳的地方。因此,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舌头所品尝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都属于“色”的范畴,它们纷纷纭纭,变化不停,喧嚣纷乱没有停息。看那早晨的阳光和傍晚的霞光,光彩夺目,好像可以长久留存;然而彩云容易消散,琉璃容易破碎,怎么能够长久存在呢?
至于“空”,并非指的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事物本性的本来状态,是其本体的自在特性。“色”虽然呈现在眼前,但它的本性是空的,并没有独立存在的本质,是因为各种条件聚合而产生,条件离散便会消逝。就好像梦、幻景、水泡、影子,又如同露水和闪电一样短暂,在极短的瞬间生起又消失,无法执着把握。世间的人沉迷于事物的表象,追逐欲望、急切地追求,如同飞蛾扑向火焰,不知道回头。却不知道富贵荣华,就像眼前飘过的云霞;声色和财物利益,就像水中的月影一样虚幻。
试着回顾历史,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的霸业和宏伟蓝图,如今在哪里呢?千万间宫殿,最终都变成了废墟;数不尽的金银珠宝,都化为了灰烬。过去繁华的地方,现在成了荒无人烟的土丘;以前豪富显贵的家族,已经变成了寒冷却没有生气的灰烬。因此可知“色”并非真实长久的,“空”才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有千万种事物的表象,最终都会归于空无,就像热水浇在雪上,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而且“色”与“空”并非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在“色”之外另有“空”,也不是在“空”之外另有“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就如同水和水波,冰和水的关系一样。水波涌起就是“色”,水平静时就是“空”;冰凝结形成就是“色”,冰融化成水就是“空”。“色”以“空”为本体,“空”通过“色”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所以有智慧的人观察“色”,就能看到“空”的本质;而愚昧的人执着于“色”,就看不到事物真实的空性。
然而,世间的人常常陷入两个极端,有的偏向于“有”,追逐事物的表象而迷失本心,在痛苦的海洋中沉沦;有的偏向于“空”,否定因果报应,陷入错误的断灭观念。却不知道真正的“空”并不妨碍奇妙的“有”的存在,奇妙的“有”恰恰体现了真正的“空”。虽然领悟了“色”与“空”的道理,也应当在世间进行修行,以慈悲为胸怀,以智慧为武器,破除各种烦恼,度化世间有情众生。
所以应当身处“色”的境界却不执着于“色”,处于“空”的状态却不执着于“空”。在事物的表象中,领悟到“空”的本质;在“空”的本质中,生发度化众生的作用。不被“色”所沾染,不被“空”所束缚,行走在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上,才能契合真正的觉悟。这样,就可以超脱凡俗,进入圣人的境界,获得大自在,在“色”与“空”的境界中逍遥自在,在无为的境界中自由遨游。
唉!“色”与“空”的理论,极其玄妙深奥,不是言语能够详尽表达的,也不是思考能够完全理解的。只希望世间的人,能够勤奋地去体会感悟,明白这个精妙的道理,远离各种执着,从而证得永恒不变的真理。或许这样就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登上涅槃的彼岸,永远享受清净的境界,自在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