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壮大宜兴“梁祝传说”声音鼓与呼
——记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江南晚报》社宜兴记者站站长何小兵
陈宝明
提起何小兵的名字,许多宜兴人觉得熟悉。1995年,在张公洞景区举行洞灵观开光仪式期间,我与他相识了,景区一有重大活动总是诚邀他前来采访报道。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风华正茂、文思敏捷、豁达爽朗、吃苦耐劳、雷厉风行且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资深记者。今天,站在传承与展示好梁祝文化、“讲好梁祝故事”的角度,记述这位为壮大“宜兴梁祝传说”声音鼓与呼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江南晚报》社宜兴记者站站长何小兵。

一、宜兴梁祝文化新闻事件的记录者
2002年3月16日,在当时的宜兴市旅游园林管理局主导下,推行善卷风景区经营管理权租赁。此举在江苏省同行业中尚属首例。碧鲜庵、英台读书处、祝英台琴剑之冢等梁祝文化遗迹遗存,均与景区旅游资源紧密关联。
以高分获得经营管理权的惠志刚,不负众望,着手发掘旅游和文化资源,以宣传和壮大宜兴梁祝文化为切入点来提升景区的社会影响。何站长据此展开了多方采访,聚焦宜兴梁祝文化,《江南晚报》连续刊发其报道,前后一共刊发了5篇报道。其报道,立论依据客观,观点鞭辟入里。这一组报道刊发过程中,他分别采访和引用了韩其楼、缪亚奇、陈健、蒋尧民、杨东亮等与梁祝文化有关的研究人士观点,主题集中,话题宽泛,相关报道当年被广泛转载,为宜兴梁祝传说扩大了影响。与此同时,“梁祝”玉成了善卷风景区重要文化的标签,并且设置和开辟了梁祝文化旅游路线,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此后不久,在宜兴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宜兴市文化、民政、园林旅游等部门的积极指导下,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成立。从此,何站长作为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义无反顾地基本全程参与了宜兴梁祝文化的宣传推广与学习研究。
2003年6月11日,何站长在《人民日报》发表《千古浪漫伤情地,究竟在何处?》一文,就像给宜兴画上了一张最精美、最亮丽、最具魅力的梁祝文化脸谱,客观、全面记录了宜兴梁祝的根与源,以及保护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和助力全国遗存地携手推进“申遗”的艰难历程。这篇佳作震撼了4省6地的梁祝遗存地和全国主流媒体。最终实现了在2003年10月28日,国家邮政局“梁祝邮票”首发式采用“一碗水端平”方式,全国4省6地同时获得首发权,开创了国家邮票史上一套邮票6地同发的先河,也为此后4省6地联合申报梁祝传说非遗项目奠定了社会基础和舆论优势。在此标志性事件中,何站长功不可没。
二、宜兴梁祝文化变迁的传播者

随着梁祝传说申遗工作的声势不断扩大,以及相关工作的合力推进,各地争夺梁祝文化资源,存在各自表述、为我所用等相对狭隘的做法。为了壮大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研究成果的学术优势和舆论热度,何站长坚持多方采访,缜密思考,常写出审慎的新闻报道,在学术争鸣的宽松氛围中,言人所不言,言未尽之言,真是言简意赅,为推动新时代宜兴梁祝文化繁荣发展鼓与呼,挥洒汗水,功勋卓著。
一次,宁波市鄞州区政府主导,邀请梁祝文化有关各方城市到宁波签署《梁祝传说申遗宁波共同宣言》。在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组织安排下,何站长与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专家蒋尧民代表宜兴方面与会。在此过程中,他分别采访了当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周静书、原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以及原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等非遗专家学者,先后采写了多篇有分量、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的高质量的梁祝文化专题报道,壮大了宜兴版“梁祝传说”的声音。此后不久,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在宜兴组织举行《梁祝申遗宜兴备忘录》签约大会,有关各方城市悉数到场,进一步推动了梁祝传说申报非遗的步伐,为宜兴在“梁祝文化共荣圈”争取到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他宛如传扬中国梁祝文化的“凝聚器”和“黏合剂”,发挥了新闻媒体人应有的宣传作用。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回首往昔,比照今天,真是感慨万千。何站长在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卖老”摆谱,总是虚心地请教,亲和询问和了解情况,而且了解得很细致,边问边记,锋芒执笔展现真情实景,风采昭昭讲述梁祝故事,真正体现出“平凡之中见伟大,华章之中见精神”。哪里有好的新闻事件,哪里就有他出现的身影;哪里有一丝新闻线索,哪里就有他奔赴的足迹。
为了丰富宜兴梁祝文化报道的文化内涵,站在更高的学术研究高度和更宽广的视域,何站长还采访过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江苏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缪亚奇,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梁祝”的起源与流变》等鸿儒著作的作者路晓农,中国·宜兴梁祝艺术节组委会顾问、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非遗专家、文旅部原驻澳大利亚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杨治等等知名人士。
何站长在加入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的辉煌岁月里,他写下了许多文章。他的消息、通讯、评论和建议性文章,无不彰显他运用文字的能力与水平。他采写的每一篇稿件绝不敷衍应付,客观体现了宜兴梁祝传说从古到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翻天覆地之变迁,聚焦着宜兴梁祝文化厚重的底蕴和内涵。他先后在省内外主流媒体刊登发表了《宜兴向梁祝关联地发倡议搁置争议联合申遗》《观蝶节上万千“梁祝”舞翩跹》《“梁祝故里”又出新闻 宜兴冷对中国民协“封号”》《善卷洞边至今彩蝶飞》《梁祝化蝶翩飞在江南的茶马古道》《越剧毕派小生——宜兴“晓哥”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日本新加坡梁祝爱情戏来宜兴演出:善卷洞“爱情蝴蝶”成品牌!》《梁祝故里将上演年度爱情“大戏”》《宜兴梁祝文化研究持续推进》等精品佳作,博得读者的一致赞赏。
三、宜兴梁祝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见证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民间文学“梁祝传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2003年3月,宜兴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梁祝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高起点立足梁祝文化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等,集聚梁祝文化特色、文旅融合要素,着力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品牌,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宜兴市专门成立了“梁祝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精心打造宜兴一张亮丽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名片。何站长坚持牢记记者职责与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用心用情采撷或搜集或积累无数梁祝文化第一手素材,撰写了见证宜兴梁祝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深度发展的许多篇报道,文章聚焦宜兴梁祝文化与旅游时代深度融合的热点话题,既有社会的发展,又有时代的变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缩影。如《善卷洞是中国开发溶洞旅游早期例证!宜兴启动景区“焕新行动”》《蝴蝶成为善卷洞地理文化标志 宜兴梁祝文化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发布》《宜兴梁祝博物馆将循环放映梁祝电影 梁祝文化关联元素将搬上荧屏》《梁祝故里打造无锡首部全媒体村志》等。其中《蝴蝶成为善卷洞地理文化标志 宜兴梁祝文化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发布》一文中指出:“在宜兴,依托‘万古灵迹’的自然景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祝传说’,着力资源整合,融入古典与时尚,融合文化与旅游,匠心独运,呈现出一幅令人陶醉的‘东方爱情版’文旅壮丽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5月20日由国务院(国发〔2006〕18号)发布,“梁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类代表作之一,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2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宜兴市“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乡”称号,使得宜兴再次在中国梁祝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中占得了先机。“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何站长不仅在宜兴梁祝文化研究史上积极发挥作用,更是宜兴梁祝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见证者。

四、热心传递梁祝文化正能量的守护者
何站长是我最钦佩、最崇敬的新闻记者。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情怀宜兴,眷恋宜兴,传递梁祝文化,为不断壮大“宜兴梁祝传说”声音洒尽心血,实时报道,真可谓争分夺秒,惜时如金。他始终具有执着追求的精神,永远是一位朝气蓬勃、充满自信、自强不息、为人谦虚的资深记者。
2006年11月,他在《善卷洞边至今彩蝶飞》报道中这样写道:“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员、剧作家蒋尧民先生向记者介绍,宜兴不仅有史实的文物古迹。如陵、冢、碑、宅、阁等,而且有传说的遗迹风物。如村、河、桥、山、亭、井、竹等。除此以外,最早的史料和大量的记述,属正史和方志渠道,并与众多的文物遗迹双重印证,故事地点明确,史实依据充足。因此,宜兴不仅是祝英台故里、梁祝马三人共读的地方,也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
他是长期从事宜兴新闻传播的记者,他特别关注梁祝文化事件与宜兴的溶洞山水风光,在他的笔下,“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写出的稿子中规中矩,体例严谨,文采斐然,对事理剖析深刻,对问题见解独到,那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同时,作为新闻战线的资深记者,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深入一线体察民情,真正做到为民鼓与呼。2022年5月14日,在解放后善卷洞第一任洞主储烟水先生病危的第一时间,他接到宜兴市博物馆原馆长邢娟通报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采访,并在《江南晚报》刊登题为《宜兴洞主女儿染恙,107岁孤寡老人需要社会关爱》的通讯,报道当时就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反响,接着,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宜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宜兴市城建文旅集团、宜兴市宜城街道等部门的领导都高度重视,纷纷前往看望,及时将储烟水先生送往宜兴市人民医院,得到了及时抢救和有效治疗。这就是媒体的力量,显而易见,更是资深记者何站长对党忠诚、对人民挚爱、对正义呼唤、对理想不懈追求,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视作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何站长加盟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是学会的幸运,也是宜兴的骄傲。他为壮大“宜兴梁祝传说”声音鼓与呼,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树立了有责任、有担当的文人典范。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