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前,白山黑水间,有这样一位英雄:他以林海为营,以雪原为战,让“赵尚志”三个字成为侵略者的梦魇;他历经误解与磨难,却始终怀揣“不当亡国奴”的赤诚,如一头坚韧的雄狮,在绝境中守护着民族的尊严。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追寻赵尚志烈士的战斗足迹,从密林伏击的智勇到梧桐河畔的壮烈,从黑土地的记忆到精神的传承,字里行间涌动着对英雄的敬仰,更揭示出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挺立的密码——那是永不弯折的脊梁,是生死相托的信念。 当硝烟散尽,稻浪翻滚,英雄的名字从未褪色。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这段历史,既是对“北国雄狮”的缅怀,更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提醒: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320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②】
【散文】
北国雄狮 魂系黑土
——怀念赵尚志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八十年前的东北,雪落无声,却掩不住林海雪原里的枪声与呐喊。当“赵尚志”这个名字穿透硝烟,成为侵略者眼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时,白山黑水间,早已立起一尊无形的丰碑——那是一头用血肉与信念铸就的“北国雄狮”,用生命守护着脚下每一寸黑土的尊严。东北的风,总带着一种凛冽的坚硬。穿过八十年的岁月,那风里依然裹着枪声的余响,裹着一个名字——赵尚志。
黑土地记得他的足迹。当关东军的铁蹄踏碎白山黑水的宁静,这个瘦削却目光如炬的男人,把队伍拉进了林海雪原。没有充足的弹药,就用密林作掩护;没有温暖的营房,就以篝火抵严寒。他像一头机敏而勇猛的雄狮,带着抗联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迂回、突袭,让侵略者闻风丧胆。那些被他重创的日军,大概永远不懂,是什么支撑着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能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迸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是骨头里的血性吧!
在东北抗日联军最艰难的年月,他被误解过,被撤职过,可只要一听到日军的动向,那双眼睛里的火焰就会重新燃起。他说:“我们中国人不能当亡国奴。”这句话朴素得像黑土地里长出的土豆,却带着千钧的重量。于是,他一次次重组队伍,一次次挺向战场,让“赵尚志”这三个字,成了刻在敌人心头的畏惧。
1942年的那个冬日,一定比往常更冷。在鹤岗的梧桐河岸边,他带着少数队员执行任务时遭遇伏击。枪声密集如冰雹,他身中数弹,却依然挣扎着举起枪还击,直到最后一滴血流进脚下的黑土。那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最终成了他的归宿。
如今,梧桐河的水静静流淌,林海雪原早已换了人间。偶尔有风吹过松林,沙沙的声响里,仿佛还能听见他的呐喊。人们说他是“北国雄狮”,可这头雄狮从未真正离开。他的魂,早化作了长白山的巍峨,化作了黑龙江的奔腾,化作了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每次看影视剧踏足东北,总会下意识地望向远方的山林。知道那里长眠着这样一位英雄,心里便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敬意。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用生命在黑暗里劈开的光,终究照亮了我们今天的路。
赵尚志,这三个字,该被永远刻在民族的记忆里。像黑土地上永不凋零的纪念碑,提醒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把风雪挡在了身前。
如今,梧桐河畔的风仍在吹,吹过稻浪翻滚的田野,吹过孩子们奔跑的街巷。八十年光阴流转,赵尚志的名字从未被风雪磨蚀,反而在岁月里愈发清晰。这头“北国雄狮”虽长眠于黑土之下,却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的图腾:是绝境中不折的脊梁,是危难时不退的担当,是一个民族永远不会熄灭的、对自由与尊严的向往。他的魂,永远系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也永远活在每一个记得他的人心中。(1030字)
【赵尚志简介】
赵尚志(1908-1942)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等职,1942年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珠河县更名为尚志市(今哈尔滨尚志市),哈尔滨设有尚志大街,2008年其颅骨安葬于家乡陵园。(151字)
共1592字 2025年7月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