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发展的指针。通过将《孟子》七章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六个必须坚持”对照分析,可见二者在思想内核上的深刻传承:从“民为贵”到“人民至上”,从“自反而缩”到“自信自立”,从“经权之辨”到“守正创新”,孟子的智慧为当代方法论提供了丰厚滋养。这种传承不仅印证了“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命力。正如雍正帝题“七篇贻矩”所喻,《孟子》思想历经千年仍具现实价值,而“六个必须坚持”正是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本文应孟子后裔孟德伟之邀,通过六组对照,揭示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融通之道,为理解“六个必须坚持”和“四个自信”提供独特视角。
通过对《孟子》七章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六个必须坚持”的深入对照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思想内核上存在深刻的传承关系。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在《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这一思想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人民至上”的要求高度契合,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主张治国者须倾听民众疾苦,不仅与“站稳人民立场”的要求完全一致,还与党的二十大“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念一脉相承。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提出“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彰显了独立人格与坚定信念。这与党的二十大“坚持自信自立”的呼吁相呼应:孟子的“舍生取义”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坚守,而新时代的“自信自立”则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笃定。二者均强调精神力量的自主性。此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展现了独立人格的坚守。特别是“夫天未欲治平天下也;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的担当精神,与“四个自信”不谋而合。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 孟子的“经权”智慧
孟子主张“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尽心•上》),即在坚守正道(“经”)的同时注重灵活应变(“权”),反对僵化教条。这一思想与“守正创新”相贯通:党的二十大要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正),又立足国情推进理论创新,正如孟子在肯定“先王之道”的同时倡导因时制宜的仁政实践。此外,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本身就是守正创新的典范。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 孟子的实践方法论
孟子针对战国乱象提出“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梁惠王•上》),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这一务实态度与党的二十大“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不谋而合。孟子强调“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上》),主张从民众现实需求出发制定政策,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治理智慧。还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下》),体系了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思想”。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 孟子的整体思维
孟子以“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滕文公•上》)阐述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强调土地制度、道德教化与经济基础的协同;又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梁惠王•上》)说明生态与生产的平衡。这些整体性思维与党的二十大“坚持系统观念”中对“统筹兼顾”的强调内在相通,均强调整体规划与辩证统一。还有,孟子在“四心四端”(四大道德支柱)、“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系统思考,也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交相辉映。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 孟子的天下情怀
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将仁爱从家庭推及天下;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的志向,更展现了超越国界的济世情怀。这与党的二十大“坚持胸怀天下”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呼应,两者均以“推己及人”的思维格局追求普遍价值。
结语:文化根脉与时代精神的融通
《孟子》的民本、道义、经权等思想,为“六个必须坚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以历史智慧赋能当代实践的理论创新。二者共同表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仅在于守其本,更在于创其新。
雍正皇帝为孟府题写“七篇贻矩”匾额,正说明《孟子》七篇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思想精华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凝聚为“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论,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
作者:孟国泰(孟子后裔,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长)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