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随心落笔
作者:平凡
诗词之妙法
诗词之道,贵在情真意切,以心驭笔。情若潺潺溪流,奔涌而出,方能触动人心。
立意需高,如鲲鹏展翅,俯瞰天地万象。或咏叹山河壮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借庐山瀑布之磅礴,展豪情逸兴;或感怀人世悲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江州司马与琵琶女之遇,抒知音难觅之伤。
措辞当精,炼字如炼金,去芜存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字使江南春景跃然眼前,鲜活生动。
韵律和谐,如珠落玉盘,平仄相间,押韵合辙,读来朗朗上口,余韵悠长。君且勤加研习,多赏佳作,自能悟得诗词妙法,笔下生花。
琴棋书画之精要
琴者,心之声也。拨弦弄音,需得气定神闲,心与弦通。指法如行云流水,勾挑抹捻间,情韵自生。于高山之巅抚琴,可得巍峨之意;于幽林清泉之畔,能奏空灵之音,此为琴之精要。
棋者,智谋之博弈。黑白对弈,经纬纵横。布局需高瞻远瞩,落子应果敢坚毅。观势、谋局、争胜,每一步皆藏乾坤。棋盘如战场,静中亦有风云变幻,心定方能掌控全局。
书者,以笔为剑,挥洒性情。笔画如骨,结构如筋,墨韵如血肉。从颜筋柳骨,到二王风采,习之需勤,悟之要深。意在笔先,笔随心动,或飘逸洒脱,或雄浑厚重,书之妙处尽在其间。
画者,绘天地万物于尺幅。山水之画,需现山川之灵秀,虚实相生,远近有致;花鸟之绘,当展生灵之神韵,栩栩如生,形神兼备。以心观物,以手传神,墨彩交融间,造化尽显。
四书五经之奥义
四书者,《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也。
《大学》言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学之纲目,君子之要旨。
《中庸》则论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致中和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乃天地之大本,万事之达道。
《论语》乃孔圣言行录,仁爱礼义信,诸多教诲,如熠熠星辰,指引为人处世、为学从政之途。
《孟子》讲仁义,倡王道,其言辞雄辩,气势磅礴,言民贵君轻,大丈夫当养浩然之气。
五经者,《诗》《书》《礼》《易》《春秋》。
《诗》三百,思无邪,有风、雅、颂之殊,赋、比、兴之法,以歌以咏,表人间百态,家国情怀。
《书》载上古政事,为历史之典籍,观往知来,明兴衰之理。
《礼》定人伦纲常,规范言行举止,于家于国,皆赖此以有序。
《易》含阴阳变化之妙,卦象爻辞,演天地万象,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春秋》以微言大义,寓褒贬于史事,正名分,明是非,为后世史学之典范。此四书五经,乃华夏文化之瑰宝,需细细研读,方能悟其真谛。
戏曲角色之微妙
戏曲之角,百态琳琅。生旦净丑,各绽光芒。
生角清朗,或年少才俊,风度翩翩似春日新柳,情意绵绵,将那壮志豪情与儿女情长皆融于唱念做打之间。
旦角柔美,青衣端庄,水袖轻舞如流云飘荡,颦笑含情,诉尽世间悲欢离合;花旦活泼,恰似春日娇花,眉眼灵动,举手投足满是俏皮天真。
净角豪迈,大花脸绘就斑斓,声若洪钟,以刚猛之态表忠义奸邪,举手投足,皆显气魄雄浑。
丑角诙谐,眉眼间皆是趣味,插科打诨,为那舞台添几分轻快喜乐,于嬉笑怒骂里道尽世态炎凉。
此诸般角色,相辅相成,共筑戏曲之妙境,如一幅锦绣长卷,徐徐展开人间万象。
雕塑之殊胜
雕塑材质万象,殊胜无比。
石雕者,坚石为材,匠人运刀如笔,或刻奇峰罗列,或塑仙佛形神。石之厚重古朴,赋雕塑以永恒之质,岁月摩挲,愈显其韵,似山川间缄默之诗。
砖雕精巧,于一方青砖,精雕细琢。多见于古建门楼、照壁,以民间故事、祥瑞图案为形,为建筑添典雅之趣,如古宅中婉转之音。
铜雕,青铜凝岁月风华,铸鼎以纪功,造像以传神。铜质温润,线条流畅,既有庄重肃穆之态,又含灵动飞扬之姿,似历史长河中闪耀之星。
不锈钢雕,以现代材质,展不羁创意。光泽闪耀,线条简约,或于城市广场,或在园林之间,为空间添现代之美,如时代浪潮中跳跃之澜。
沙雕依沙塑形,借海风为笔,随兴所至,成奇幻之景。然其易逝,恰似尘世繁华一瞬,徒留美好于记忆,如梦幻泡影之叹。
冰雕取冰为料,晶莹剔透间,雕出世间万象。冰融之时,美亦消逝,却于寒冷中绽刹那芳华,似雪落花开之妙。
诸般雕塑,各有殊胜,皆为艺者心血,于天地间留璀璨之章。
剪纸之艺
剪纸之艺,恰似妙笔绘丹青。其精粹者,在于以一剪一纸,化平凡为神奇。薄纸之上,凭巧手翻转,线条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疏密有致间,万物形态毕现。
其魅力无穷,兼具质朴与灵动。或为民间佳节添彩,贴于窗棂,似春花绽放;或作馈赠佳礼,寓意美好,饱含深情。且风格多样,南北各异,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如大漠长风;南方剪纸细腻婉约,似江南烟雨。
至于传神之处,能于方寸间展世间万象。剪花鸟则栩栩如生,似欲振翅啼鸣;剪人物则形神兼备,仿若呼之欲出。以简洁之形,传深远之意,将生活百态、民俗风情皆凝于这薄纸之上,真乃民间艺术之瑰宝也 。
养生之精髓
养生之途,品类繁富,犹如繁星璀璨,各呈其华。
禅净之法,乃养心之妙诣。禅者,究心之实性,于静定之中,勘破妄念,明心见性,如慧灯独照,照破无明暗夜;净者,持名念佛,一心皈命,念念相续,求生于净土,以达心之纯净无染,超脱轮回之苦。此二者,皆以心为要,使心归宁谧,不为尘世纷扰所乱,为养生之内炼功夫。
歌舞之属,关乎情性之抒发。歌以咏志,引吭而歌,可畅心中之情愫,或慷慨激昂,或婉转悠扬,皆能使情志得以宣泄;舞以宣意,身姿蹁跹,合于音律,动静之间,尽显生命之活力。且歌可调节气息,舞能舒展肢体,使气血畅达,情志和乐,诚养生之妙方也。
太极之术,阴阳相济,刚柔并济。其动作圆活连贯,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举手投足间,蕴含阴阳转化之理,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于缓慢沉稳之中,调和身心,平衡阴阳,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涵养心性,可谓养生之瑰宝。
武术之道,源远流长,功用兼备。攻可御敌,守能防身,演练之时,刚劲有力,虎虎生风,尽显阳刚之美。其训练不仅可增强体魄,提升反应与敏捷,更能培养坚韧不拔之志。然上乘武术,亦重内气之修炼,内外兼修,达于形神兼备之境,为养生之良方。
骑行之乐,在于驰于郊野,骋目游怀。驾两轮而逐风,行于山川之间,赏自然之美景,吸清新之空气。风拂面庞,心随景动,既锻炼体力,又愉悦心情,使身心从尘俗之累中解脱,得自然之滋养。
散步之妙,贵在徐行不迫。于庭径之中,或林泉之畔,缓缓踱步,步伐轻盈,呼吸匀畅。此过程可促进气血流通,放松身心,且能于细微处感悟自然之生机,怡情养性,为养生之平易法门。
凡此养生万象,皆各有精妙之处,取之得当,行之有恒,则身心康泰,延年益寿,诚人生之至善追求也。
家规家教之原则
家规家教,关乎家道兴衰,实乃为人处世、齐家育人之根本。其原则大抵有三,且听吾一一道来。
一曰“正身率下”。家之长者,当以自身为范,言行如一,举止有度。若欲子弟孝悌,必先自身事亲以孝,待长以敬;若望子弟诚信,己则不可有欺瞒之行。“正身”者,端正自身品德、行为之谓也;“率下”,即率先垂范,引领后辈遵循正道。《论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之谓矣。
二曰“仁爱宽厚”。家人之间,宜相亲相爱,包容体谅。遇纷争时,以仁爱之心化解,勿为琐事伤和气。“仁爱”,乃人与人相处之善德,心怀慈爱,推己及人;“宽厚”,即宽以待人,恕人之过,不可斤斤计较。如此,则家庭和睦,亲情醇厚。
三曰“勤勉励学”。鼓励子弟勤奋努力,积极向学。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论治家立业,皆需勤勉不辍。“励学”者,激励子弟追求知识,开拓心智,以求进取。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令子弟知学之重要,方能在人生之途有所建树。
秉持此三原则,家规家教可立,家道可兴。
经史子集之读用
经者,乃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如璀璨星辰,照亮为人为学之路。《论语》言修身之道,教以仁爱礼义,为君子立世之根本;《诗经》存先民之声,或咏情,或颂德,或刺时,能感发人之性情。读经,如饮清泉,可正心明志,领悟天地人伦之大道,为处世奠定根基。
史者,载千古兴亡、人事更迭。《史记》笔落惊风雨,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之事迹,读之能知兴衰之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史为镜,可察往知来,不蹈覆辙,明事理而增智慧。
子部则百家争鸣,道之逍遥,墨之兼爱,法之严明,各家思想,异彩纷呈。读子,能开阔心胸,拓宽思维,于不同见解中,寻处事之良方,汲取多元之智慧。
集部收纳诗词歌赋、文章杂记。诗词之美,可怡情悦性,文章佳作,能锤炼文笔。读集,如入繁花之境,可陶情冶性,提升才情,遣兴抒怀。
经史子集,各有其用,若能融会贯通,自可胸藏万汇,腹有乾坤,于天地间潇洒自如,行事磊落,出言成章也。
四大名著之智慧
四大名著,宛如华夏文坛四颗熠熠生辉之明珠,各自蕴含无尽智慧。
《红楼梦》,如一幅细腻工笔之世情长卷。贾府兴衰,展现世家大族之风云变幻。其中儿女情长、家族纷争,尽显人性复杂。王熙凤之精明,探春之果敢,黛玉之灵慧,皆跃然纸上。此中智慧,在于观世态炎凉,悟人情冷暖,知晓繁华终有尽,富贵似云烟,亦能从诸般人物之行事,习为人处世之方圆之道。
《西游记》,似一场奇幻壮丽之修行征途。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孙悟空之勇,降妖除魔,不畏强权;唐僧之心,坚守信念,不为诱惑所动。其智慧在于明志存高远,不惧艰难险阻,修心炼性,于重重磨难中,坚守正道,方得圆满,悟人生需经磨砺,方可抵达光明彼岸。
《水浒传》,若一曲慷慨激昂之英雄赞歌。一百零八好汉,聚义梁山,劫富济贫。他们重情重义,肝胆相照。宋江之忠义,吴用之智谋,武松之勇猛,令人赞叹。此中智慧,在于明兄弟之义,知善恶之分,亦警示乱世中当坚守正义,然亦能从其兴衰,察起义之艰难,思群体之兴衰缘由。
《三国演义》,犹一幅波澜壮阔之历史画卷。魏蜀吴三国纷争,权谋纵横。诸葛亮之神机妙算,曹操之雄才大略,孙权之善于用人。从中可悟权谋之道、用人之术,亦能明乱世纷争中,智谋与勇气并存之重要,知晓天时地利人和,方为成就大业之要素。
四大名著,智慧万千,如深山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诸君细品,自有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