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真正的周至老县城──终南镇
文/纪合生
在距西安市西南6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神秘古镇,她曾是周至县、终南县县城所在地,这里还是周初的古矢国和秦汉长杨宫所在地。她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渊源。但人们已把她淡忘了。其实她才是咱周至县真正的老县城,他就是周至东部重镇——终南镇。
为了勾起大家的记忆,为了使大家能对周至的老县城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能对终南镇有一个新的认识,笔者专门到终南镇这个神秘的古镇进行了探访。
10月中旬的一天吃过早饭,我骑着自行车车,出了村子,上了终殿路向终南镇驶去。一路上阳光灿烂,秋高气爽,路旁的桂花扑鼻而来,路两旁苗圃里的月季花、百日红、大离菊及其它各种颜色的菊花盎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路旁的桂花树、红叶李、大叶李等树亭亭玉立,一群灰喜鹊在树枝头上下乱跳,不停地“喳喳”的叫着,一群红嘴长尾鸟在苗木林上空盘桓飞翔。这秋天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心情极佳,我陶醉在这深秋的季节里里。我一路赏着秋景,一路向终南镇驶去。到了终南镇政府,我跟看门的刘师傅打了个招呼,把自行车放好,就出了镇政府大门向东走去,开始了我的探访之旅。
漫步在终南镇正街上,现在的街道宽阔平整,八米宽的街道铺修成水泥路,两边的两三层楼房都是本世纪初,由县城建局统一规划修建的,样式别致新颖,都成了门面商铺、超市等,约莫走了300米左右,就到了老县城县衙所在地。县衙位于正街路北,终南第二供销社大楼西面,约有八丈宽,西边靠的是居民房。这个地方现在看起来实在不起眼,靠街道路边扎一道砖墙,中间有一合破铁皮门,里边是院子,院子西边靠居民房的地方盖了一点彩钢瓦房,已破旧。院子西边到处是荒草,东边是场地,停有几辆小车,院子北半部是近几年开发新盖的大楼、超市,和南半部形成鲜明对比。眼前这个破旧的院子,在元朝以前,可是周至县、终南县县衙所在地。元朝以后至现在是各朝乡镇政府所在地。两千多年来,县府官员在此作出了很多决定,在此也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回忆。西汉末年,因田峪河经常发生洪水,直冲至县城脚下,威胁县城安全,县令组织全县民众在田峪河上游(现在的赵代村至豆村七里路村)以南修筑了一条防洪堤,该堤为东南至西北方向,硬是将田峪河水逼改至现河道处。因北周明帝二年在此设终南郡、北周天和二年在此设恒州,因而在北周武帝三年(公元754年)才将周至县城由终南镇迁至现址。宋朝末年(公元1129年)金人进攻终南县,县府官员明知县城难保,仍誓死抵抗。在撤退时经略史郑恩战死。1929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全国发动武装起义,按照上级指示,中共周至县委以抗粮抗租为名发动武装起义,组织农民军800多人,到达终南镇,进攻周至县东北区公所(即老县衙)并将其捣毁。随后攻陷周至县城,轰动全国。1935年7月,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4000余人,出秦岭从长安、户县进入周至,驻扎在集贤、殿镇等村,于7月22日、23日(农历6月19日、20日)用一个连的部队攻入终南镇,赶走地方民团,在老县衙门口大街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将仓库、商铺打开,将粮食、物资分给穷苦群众。在离开终南镇时,将五名土豪劣绅带走,在田峪口枪毙。随后西去甘肃迎接中央红军。1958年8月在此召开“周至县终南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宣告终南公社成立。1959年因建立“终南中学”而将“终南小学”由周至三中迁至老县衙,将终南公社由老县衙迁至现终镇南政府所在地。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上的事在人们的记忆里已淡忘了,人们已不知这里是老县衙?更不知这里在历史上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我慢移脚步,离开老县衙,向东走了50多米就到了正街十字,十字很热闹,摊点、商铺两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集上的人你拥我挤,叫卖声、吆喝声,响成一片。我再顺着南北大街往北走,抬头就看到高大的彩门(彩门实际就是过去人们说的牌坊)。彩门就建在南北大街北口,紧靠108国道.彩门为砖混结构,用彩琉璃瓦盖顶,彩门高15米,宽10米,两边侧门各宽2米,上顶比中间低2米。彩门用4根红柱支撑整个彩门。彩门雕梁画栋,属防古建筑,彩门两边蹲有两个大石狮,彩门门楣正中书有“终南”二字,行楷,蓝底烫金,远看近看,字体苍劲秀美,刚柔相济,布局合理,是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张保庆所书的一幅佳作。彩门现已成为终南镇标志性建筑,为终南镇一景。
出了彩门,步上108国道,其景象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近几年开发的市场大楼、农行大楼等比比皆是,大超市也有几个,其它门面商店、摊点一街两行。几十个住镇双管单位像农行、信用社,法庭、邮局、供电站,道班、工商所等大都在这条大街上。街上人流涌动,行走困难,是终南镇最繁华的大街。我顺着街道向东,在人群中慢慢地穿行。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走到了城隍庙所在地,只见建于街边的彩绘大门楼上,书有“州城隍庙”四个字。意思是说这是在终南设恒州时建的庙,是恒州城的城隍庙。是恒州也罢,是终南县也罢,不就是城隍庙么?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庙容仁善行天下,门纳贤德在世上。”进了门,院子很大,东西有约30多米宽,南北有100多米长。院子前面,各建一座亭子,里面设有石桌、石凳,供游人歇脚休息。东面的亭子旁边竖有一通石碑。上写:“伏波神泉” ,说是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在上林苑终南地区屯田时,见当地百姓饮水困难,在此挖了这眼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因此立碑纪念。我再顺着院子东边往北,院子中央建有一地坛,并竖一根数丈高的铁旗杆,还有石香炉、石狮、华灯等。再往北就是城隍庙,庙前有数通石碑,有几通旧石碑字迹已看不清。只有新刻的:“重建州城隍庙碑记”字迹清楚,说该城隍庙是2009年重建,2015年扩建。城隍庙三间,两边建有配殿各三间。城隍庙里的塑像高大威武,端坐在庙台上。据说庙里的城隍是东汉时的伏波将军马援。因马援在终南屯田时,奏请皇帝将上林苑荒芜田地售于百姓开垦耕种,并修渠打井,对百姓有恩,百姓将其作为城隍祭祀。看完城隍庙,我转向西,再向南,走到西边的亭子旁,见竖一石碑,刻有:“条梅遗址”四个字,看其内容,说是宋时苏辙来终南时,见这里楸树、梅树长的十分茂盛,风光宜人,就在此修建了一座书屋,上书“条梅书屋”,故为“条梅遗址”。其实不然,这乃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春秋时终南一带为秦国管辖,秦国派公爵管理终南地区。春天的一个早晨,一位诗人步出终南镇,行走了300多米,见地里的楸树林和梅树林挺拔茂盛,生机勃勃。再回望终南镇,只见公爵们住着高大的房屋,百姓住的房屋破败矮小,徐风阵阵,炊烟袅袅,联想起公爵爷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玉器,趾高气杨地在大街上行走,平时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欺压百姓,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一首《终南》诗来:
终南
(一)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君之哉?
(二)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诗的大意是终南有什么?有碧绿的楸树和旺盛的梅树,终南有什么?有华丽的房子和堂屋,管理终南的公爵住着高大的房子,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奢侈的玉器,在街上走来走去,趾高气扬,请问爵爷,你是我们的君主吗?你永远不要忘记这里是周的土地和人民。于是《终南》这首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诗后来被收录到《诗经》中的《秦风》里。这首诗虽是规劝公爵的,写的含蓄委婉,但是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在终南引起了较大影响,这首诗的出现,成为终南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宋时,大诗人苏辙提举太兴宫,得知东关村南、终南镇东为春秋时“条梅遗址”,在此修建书屋,自题“条梅书屋”。元代状元高文举来终南视察,为东关题写“条梅遗址”四字。城隍庙在终南有近1300年的历史,可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拆毁。
游毕城隍庙,又顺着108国道大街向西,经过面粉厂十字、中心卫生院、彩门十字,再向西就到了周至三中,三中现在是完全高中,1959年前叫终南小学,1958年9月至1959年9月叫周至三中,1959年9月至1987年10月叫终南中学(设初中、高中),1987年10月改为周至第三中学(高中)简称三中,不再设初中。我站在三中门口看,三中门很大,是推拉式电子门,两边是宿办楼,中间是操场,操场北边是教学大楼,2004年8月新建教学大楼,投资680多万元。我说明来意,门卫赵师傅放我进去,我和张校长及相关老师谈及三中历史,大都不清楚。张校长让我找姚党厚老师,姚老师给我《三中校志》及相关资料。从而得知三中现占地面积29543平米 ,建筑面积1614平米 ,绿地面积6794 平米,覆盖率为26.14 %,现有学生2028名,设36个教学班,教职工137名,专职任课教师108人,学校有理化、生物标准实验室6个,数学研究实验室6个,通用技术教室2个,微机室2个,多功能大厅2个,每个厅可容纳200人,图书室1个,藏有图书7万余册,电子图书60000余种,阅览室2个。现在的三中,远非我在此上初中、高中能比的。我是1970年在此上初中的,那时初中生、高中生加在一起也就十五、六个班,七八百学生,学校周围的墙全是土墙,高一米五六,到处是豁口,任由我们翻越。看着现在的三中环境,我十分羡慕,觉着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多了。随后我在三中院子转游,边走边游,边游边想。我来三中母校,不是为了故地重游,而是为了探访“太平兴国宫”而来。说起来这就和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弑兄篡权有关,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斧声烛影”事件。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赵光义将其兄赵匡胤杀死,第二天他立即登上皇位,成为宋太宗。为掩盖弑兄丑行,和道教陈抟老祖等密谋,让终南县道士张守贞宣称:天帝夜里空中传言,赵光义称帝是天帝所命。也就是说其称帝是天命,是合法的。于是,命终南县在县城北为他修建行宫,命道士张守贞等大肆宣传天帝传言,混淆视听。行宫修好后,就将行宫以他的第一个年号:“太平兴国”命名为:“太平兴国宫”,并亲笔题名。开始宋太宗还来行宫居住,时间一长也就不来了。后将“太平兴国宫”改为“太平兴国观”,正式成为张守贞宣传道教的地方,因而道教在终南县兴盛起来。宋太宗虽然不到终南来了,但“太平兴国观”里仍供奉着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二帝御像。太平兴国宫很大,建有山门,中间建有玉皇殿、紫薇殿、七元殿、真君殿等五大殿;东边建有天蓬殿、九曜殿、东斗殿、三宫殿;西边建有十二元神殿、真武殿、西斗殿、天曹殿。还建灵官堂、南斗阁;钟楼、鼓楼、经楼等,前面还建有魁星楼、戏楼、旗杆等,殿阁宏丽庄严,周围风光清幽秀美。该宫有碑,徐铉作铭,王钦若作记。1942年在此设终南小学后至文化大革命,该宫庙、碑俱毁。1971年将石碑砸毁烧成白灰。1973年我上高中时拆掉了仅存的最后一座建筑——戏楼。我们学生当时洗碗的大石槽(4米长,2米宽,一米高),是太兴宫的饮马池,1974年时还在。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二月,北宋大诗人苏轼(苏东坡),时任凤翔府通判,因公专门来终南“太平兴国宫”拜谒二帝御像,并到南溪及终南周围赏景,写下不少的诗词。像《上清词》《至终南》《南溪亭》《溪堂留题》《题南溪竹上二小诗》等。其弟苏辙宋哲宗元符3年(1100年)11月——宋徽宗崇宁2年(1103年)10月在终南“提举太平宫”时,也写有不少诗词,像《和上清词》《罢提举太平宫欲还居颍川》等.“太平兴国宫”在终南存在了一千多年,虽然拆毁了,但它和宋朝“斧声烛影”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联,因而也引来了一批著名诗人到终南来。为终南留下众多诗文,值得怀念。清乾隆十四年邹儒任周至县令,期间邹儒在终南建社学,曾著文对终南不重视教育而大肆宣扬道教迷信进行了批评。出了三中,已是下午一点半,肚子已饥肠辘辘,我就在三中门口的羊肉泡馍馆吃了一碗羊肉泡馍。吃过午饭,我又开始了下午的探访,下午探访的第一站是“路德故居”,该故居属清代建筑,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顺着三中西走,三中西边,靠108国道就是毓兴村的大牌坊,宽约20米,高约15米;是标准的青石结构牌坊,雕梁画栋,只是不涂色彩。青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 毓秀终南降一代文星辉映翰苑 ,兴盛梓里承千秋风韵弘开锦程。”,横额是“毓兴”。从字意看是说毓兴出了个路德路翰林,使终南地区文化兴盛发达。进了牌楼,向北走了300多米,路西第一家,门朝南,就是路德故居。现在的主人叫路强民,是路德第七代孙,到了路家,强民不在,其母在家。我说明来意,其母让我坐下,给我泡了杯茶。我过去经常来路家,和路家较熟。我说嫂子你嫑忙活,我就是来看看你和我哥身体咋样?咋不见我哥呢?”强民母说:“你哥出去转游去了,强民上街买东西去了,你有啥事?我给你叫去。”我说:“嫂子,我没事,就是来坐坐,顺便看看咱这老房子。”强民母说:“房子还是老样子,和你过去来一样。因下雨房漏,去年照老样子,把房顶翻修一遍,你转、你看,随便。”路家故居,据记载:为路德父路元锡(清乾隆年间曾任河北省新乐县知县)其父退归故里,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老家修建宅院。宅院分东院、中院、西院,共15间,现在说的路德故居,主要是东院5间,1300多平方米。是青砖砌修的院墙,前面院墙中间是门楼,门楼上有砖雕图案,门楼上方正中央刻有“诗书知礼”四个砖雕大字;左右刻的是两朵雕花,中间是“二龙戏珠”。院子中间地面用青砖铺就,东西两边是厢房,后边中间是正房,正房是两层,一层住人,二层为库房,堆放杂物。正房、厢房的门窗、木柱都刻雕有精美图案。路德故居的建筑为砖木结构,施灰板瓦,檐部有勾头滴水,花脊,檐下垂柱等。就连家中的红木衣柜、棹椅、皮箱等都刻有精美图案,个个都是艺术品,让人赞叹不已。路德是清嘉庆十四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军机章京等职。因眼疾告假回乡,后从事教育,先后在乾阳、象峰、宏道、关中、鄜州等书院讲学,为关中著名教育家,文章大家。写有大量的诗词、文章,收录在《仁在堂文集》、《柽华馆诗集》等著作里。路家是终南地区的书香世家,在清代一门五进士,三翰林,官居知州、同知、县令等职8人。著名现代诗人路逾,笔名纪弦,101岁,一生出版诗集40余部,其诗《你的名字》被录入2006年高中语文教科书。告别了路家,我顺着路家东边的南北路,也是路德当年走了无数次的路,向南走去。
这条路现处在闹市中,已不是路德那时那么清净,这条路现在被命名为“翰林路”,我穿过闹市,离开人群,终于出了终南镇,走到现在的“上清太平宫”处,这里也就是当年周至县、终南县佛寺。因为有县城的地方必有佛寺和塔,终南也不例外。路德当年经常在此游赏、散步。这个佛寺名叫 “明心寺”,寺内佛殿宏伟,庙宇众多,有三进,院内建有七层佛塔。佛寺建于田峪河故道边。有人说建于东晋,有人说建于唐宋,由于缺乏资料,难以确定准确年代。千百年来该寺于战乱之中,几于焚毁,几于复修,到清嘉庆年间,明心寺虽已破损,但庙还存,塔虽倒塌,根基还在。路德在《村南晚步》诗中有描述:“塔颓犹有根,庙破久无门。积水明前路,炊烟暖一村。幽寻拌独往,偶语共人蹲。料得香粳熟,归家趁夕飧”。到解放前寺已全毁,此处成为耕地。1976年平整土地时,在此挖出一石棺,里有一僧尸骨,无头。可见历史上,在这里走曾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离开明心寺故址,向西,顺着新修的南北水泥路,走到绕镇108路上,向南北瞧望,田峪河故道展现在眼前。田峪河出秦岭山后经赵代村、勒马村、再过斑竹园村、郭家洼村直流至终南镇城角下。田峪河故道,弯弯曲曲,两岸边被水流形成的堤岸,是自然形成的,无人工修凿痕迹,河道宽约300多米,深约五、六米。从故道的气势看,田峪河一旦发洪水,直接威胁终南镇即周至县城的安全。所以,在西汉末年县令才组织民众,在赵代村至豆村七里路村南斜修一条拦水堤,硬是将田峪河水改至现河道处,远离周至县城。古时,田峪河经常发洪水,水量很大,从绕镇路向南约500米处,就是过去的渡口,船运繁忙。还在东岸边修建了一个堆放木材的大场子,将从田峪沟里顺水赶出的木头堆放与此。古时把赶木头叫赶湘。因田峪河改道,木场废弃,只留地名。如今豆村人都知道这里叫东场,但对其来历大多数人就不知道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豆村人在此打井,还从井里挖出完好的整根木头。田峪河改道已2000多年了,终南地区的人们却演义出刘秀勒马掉腰带的故事、刘秀让田峪河改道的故事、刘秀斑竹园村留有石脚印的故事、及东场南面金牛池的传说等,为人们饭后茶余增添了不少趣味。
离开田峪河故道,我顺着绕镇新公路向北,是一个大土坡,终南地区的人把这里叫“亭子坡”。为什么叫“亭子坡”?我一直不明白。近几年编写《终南镇志》,通过调查研究,才弄清了这个地名的含义。原来田峪河改道后,故道没有了大水,只有少量的水在故道流,故道就成了溪流,因溪流在终南镇南面,古人就称作“南溪”。南溪流至现在的“上清太平宫”处,向西拐流至“亭子坡”下,县府官员及工作人员,工作闲暇之余,出西门至南溪赏景。官府为便于官员及工作人员休闲赏景,在溪流上修有石桥,在土坡下还修有亭子,供官员驻足休息。在溪边植柳、栽竹,水中种莲、种稻。鸳鸯、天鹅、苍鹭、野鸠等鸟儿戏嘻于水中,白鸥、野鹤、大雁横空飞翔;溪中芦苇随风摇曳,鸟儿于芦苇中造窝、孵雏、鸣叫,官员们游于溪边,坐于亭中,观景赏花,流连忘返。在此触景生情,作诗写赋,留下不少诗作。唐代诗人岑参在此观游写有诗:
《南溪别业》
结宇依青峰,开轩对翠峰。
树交花两色,溪合水重流。
竹径春归来,兰樽夜不收。
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宋苏轼在任凤翔府通判期间,数次来终南,游于南溪,坐在南溪亭中赏景,写诗抒怀。
《南溪亭》
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
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
须臾渡水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
穷探愈好去愈锐,意未满足枵如饥。
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百步摇窗扉。
跳波溅沫不可向,散为白雾纷霏霏。
醉后想与弃拘束,顾劝二子解带围。
褰裳试入插两足,飞浪激起冲人衣。
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鞿。
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
苏轼与朋友穿行于竹林之中,于南溪青竹之上题诗二首.据说苏轼和朋友们第二次来南溪游玩,竟在南溪竹林中找到他刻于青竹上的题诗,字迹清晰。字随着竹子长大而变大,大家都感到很惊奇,就都随口吟诵起来:
其一
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
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其二
谁谓洪湖居,而为虎豹宅?
焚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
游玩之中,大家兴致更浓。见天色已晚,苏轼他们便夜宿明心寺僧房,因寺位于南溪边,苏轼给其居房起名“南溪堂”于此房墙上题诗一首:
溪堂留题
三经莹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属,高阁连云似渚宫。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容容。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想着苏轼游于南溪,留下宝贵诗篇,又想起路德父子游南溪,同样留下宝贵诗画。也可见南溪在古代有着多么好的风光和魅力,吸引历代诗人前来观光赏景吟诗作画。路德路翰林,清嘉庆十四年进士,咸丰十九年(1814)因眼疾,回乡疗养病,养病期间,游于南溪,写“荷花”诗。
荷 花
水面风来送晚凉,霜鸥雪鹭认微茫。
夕阳才下月将上,独立黄昏闻妙香。
路德儿子路慎庄,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咸丰三年(1853)为父守丧期间,游南溪,见南溪风光清新优美,溪边垂柳依依。水里稻浪滚滚,荷花飘香。溪中水流潺潺,岸边屋舍俨然,远处青山俊秀,奇峰突兀。不由得被南溪吸引,激情波涌,夜不能寐,多日构思、观摩,于南溪边绘就《终南五景图》:烟墟晓市、颓塔夕照、河堤春柳、终南叠翠、稻畦秋浪。《终南五景图》绘好后交给儿子路岯管存。路岯,从三品荫生,曾任安徽建德县、婺源县知县。路岯这一支系离开终南后再也没回来。这一支系出有将军、诗人、作家等,享誉全国。现大多居于海外。路岯为使父亲《终南五景图》永存于世,亲赴京城请清代名家、大家何维朴、张度、宋伯鲁、陈衡恪等为《终南五景图》题跋、题诗,路岯也在画上题诗一首:
山盘水曲寻苍苍,画无风流似李唐。
淮南纵美非吾土,指点终南是故乡。
这位出生在终南的地地道道的诗人,在诗里充分表达了他的怀乡之情(路岯有诗集《苇西草堂诗草》存世)。《终南五景图》现存周至县文管所。南溪,这个曾吸引众多文人、诗人前来游赏的地方,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已无滴水,已不再种稻子、荷花,也无青竹,稻浪滚滚的景象不再出现。当年文人休息的亭子早已荡然无存,溪边的佛寺、堂屋也早已毫无踪迹。但亭子南边的大土坡还在,人们叫它“亭子坡”,当年的石桥还在,只是因水毁,九十年代重修,成为水泥桥。当年种稻子、荷花、竹子的地方,已种成苗木或麦子等,溪边已无柳树,不见垂柳依依。县城当年离南溪还有千米远,现在居民已将房屋建到南溪边或已伸进南溪里。看着天色将晚,村舍炊烟袅袅,夕阳西下,暮霭低垂,时候不早,我将打道回府,结束对周至老县城的探访。今天的行程结束了,但我对周至老县城——终南镇的探访远没有结束。终南镇周边需要探访、研究的地方还很多:像豆村:“西周古矢国遗址”、竹园头村“汉长杨宫遗址”、老堡子村“汉马融讲书台遗址”、杨家大墙村“明西寨里”、“东林寺遗址”、解村唐宋时“解堡寨遗址”、双明村黑河“汉墓葬遗址”等等,那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探访完的。我要继续探访、研究周至老县城即终南镇辉煌的过去,宣传飞速发展的现在,让人们都知道周至县的老县城就是终南镇,终南镇就是真真正正的周至县的老县城。我也相信,周至老县城——终南镇,这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里,将会日新月异地、以更快地速度向前发展,将会焕发出更加美丽的青春,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我站在空旷的南溪边,对着暮色即将降临的天空大声地说道:“我爱你终南镇,我爱你周至县老县城!”
作者简介:纪合生,男,大专文化,终南镇政府退休干部,曾任周至县作协东片分会副主席、绿风文学社社长。曾在报刋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故事、诗歌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