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洪厚甜题《破界》
洪厚甜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党支部书记、原副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促会书法篆刻院秘书长。
洪厚甜老师书法艺术特色
进行简单概括
洪厚甜作为当代书法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其书法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核心方面,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双重维度:
一、碑帖融合的典范
洪厚甜的艺术核心在于打破碑学与帖学的界限,形成“以碑为骨、以帖为韵”的独特风格:
形质与意蕴结合:作品兼具碑学的雄强朴厚(如魏碑的方硬欹侧)与帖学的灵动流畅(如二王行草的婉转),既得碑之形质,又承帖之意蕴。
阴阳辩证观:他认为碑帖如阴阳两极,碑显阳刚而内蕴阴柔,帖主婉转而暗含刚劲,二者交融成就了其书法的张力与平衡。
二、书体贯通与技法创新
洪厚甜真行隶篆诸体兼擅,尤以楷书、行书成就显著:
楷书革新:突破唐楷规范,融合汉隶古朴、魏碑厚重及行草笔意,代表作如《苏祠重光·三苏祠维修记》《杜甫千诗碑记》,被称“洪体”(虽其自认仍在演变中)。

行草与隶篆:行书粗犷豪放而内含碑学沉雄(如《冯子振咏梅三首》);隶书宽博大气,草书墨色变幻、笔力劲健。
三、线质与墨法的精微表达
其笔法以“精致线质”为核心,被誉“笔笔到位,微妙玄通”:
线条表现力:强调书写性,提按顿挫间兼具清瘦与宽博,如魏碑的“斜肩大、欹侧险势”与帖学的流畅飘逸。

墨色韵律:善用浓淡干湿营造节奏,浓重如漆与淡雅如水交织,增强作品生动性与空间感。
四、传统根基与心性抒发的统一
洪厚甜主张书法需扎根传统而最终指向个人心性:
三重积淀:强调优秀书家需具备“人生阅历、文化积淀、技术积累”三大基础,反对将写字等同于书法艺术。

从守法到破法:其创作历程体现“知法守法→以身示法→逍遥法外”的三重境界,在古典规范中寻求个性表达,如楷书融入行书笔意,打破静态拘束。
五、现代性探索与文化担当
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中定位自身艺术价值:
借古开今:立足书法史脉络(尤重明清变革),以篆隶溯源楷书形成,再探新可能,避免单纯复古或西化。

格局与气象:无论巨制榜书或尺牍小品,均追求“大的格局和精神”,作品气象峻厚、精神飞动,呼应时代审美。
总结
洪厚甜的书法艺术以“碑帖融合为体,心性抒发为用”,在深研篆隶楷草的传统根基上,通过线质精微、墨法多变、书体互渗,实现古法与当代精神的对话。其探索不仅拓展了楷书等书体的表现边界,更以“人书俱老”的积淀,彰显了中国哲学“阴阳相生”的核心理念,成为传统书法现代转型的典范。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