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黄名芊题《破界》
黄名芊,号蓝田山人,吐纳轩主,1935年生,著名画家,大漠山水画创始人,教育部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画资深教授,中国书画研究院、中国水墨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新余)傅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新疆野骆驼保护协会文化大使;中华卫视艺术风采栏目组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班牙皇家艺术家协会会员。1957年考入南京艺学院,曾随傅抱石二万三千里写生,师从傅抱石、钱松品、俞剑华、苏天赐、陈大羽等教授,属新金陵画派名家、传人。他谙熟传统的山水画,在傅先生“其命维新”的思想熏陶下,“溯古哲之精神,抒一己之怀抱”。艺术上主张:师造化、求学术、克庸常、鄙权术、抒真情、立我法、树大象、创自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10次走进新疆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宁夏、内蒙腾格里、内蒙巴丹吉林、陕西、内蒙、宁夏毛乌素、埃及撒哈拉、阿联酋等大沙漠写生、考察、探求。另一方面在研究艺术大家的黄宾虹、龚贤的笔墨技法中摸索出适合于表现沙漠的笔法与墨法,从而创作出“沙漠皴”和系列大漠山水作品,被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欧阳希君誉为“中国大漠山水第一人”。黄先生从小热爱艺术,数十年默默耕耘,矢志不渝的探索终于开拓了大漠山水画审美新境界,被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导王伯敏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导薛永年教授誉为“填补中国山水画史一个空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被授予“中国画坛三十位杰出人物”荣誉称号,1997年德国卡塞尔银行出资邀请为“欧亚经济、文化研讨会”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德国《黑森周报》、法国《欧洲时报》发表题为“黄名芊山水画东西文化的桥梁”,2024年作品《瀚海变道途》、《漠野金秋》获法国巴黎奥林匹克国际艺术交流展优秀杰出金奖,在《辉煌中国盛世永固》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中被授于“建国75周年文化传承优秀代表人物”。黄名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疆发现大漠山水,感到大漠的独特美,在傅抱石先生“其命维新”的思想熏陶下,就开始画,在当时看见沙漠的机会也比较少,回去后画了好几年也没有一幅满意的作品。搜尽奇峰打稿,从此开始了深入沙漠,因为当时工资低,就省吃俭用省下钱做路费,到新疆以后,想办法进入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丘变化多端,的确得到一些素材,因为没有前人的示范作品,更没有前人的理论指导,所以很难,历经十多余年,也画不好。创作过程漫长痛苦、经历了无数的质疑到后来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走路、吃饭、睡觉,满脑子里都是怎样画沙漠,而冥冥之中又有股精神的动力和对艺术的执着鞭策着自己,大漠有古文明、丝绸之路,它的独特的美必须开拓,历经十余年十余次深入沙漠的漫长写生,在写生途中一次不幸跌断锁骨,忍受着剧痛,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驱车赶回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赶回江苏治疗,数月方痊愈。一次在塔克拉玛干腹地写生,归途误入一片野树林,天将暮黑,被横七竖八的树枝、树干挡住去路,几经绕行,迷失前进的方向,宛如进入迷宫,走了许久,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他心急如焚,历经数小时方脱离险境。黄先生在困难的面前从不退让,坚持不断追求,终于在年过花甲创作出系列大漠山水画作品,利用传统技法探索,到两零零一年创造出了“沙漠皴”,并总结出画创新沙漠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谙熟中国传统山水技法,第二: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做指导,用得着的就吸收,用不着的就不用,要有吐故纳新的冒险精神,第三要: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进入世界第二大沙漠“死亡之海”,这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死里逃生的地方,不像游黄山,玩漓江那么轻松自在,这里是一片如日本国士面积一样大小的茫茫沙海,也是历代画家望而生畏的地方。第一幅成功的沙漠作品是《静静的漠野》,这幅作品有点沙漠的感觉,也是比较满意的一张画。退休后,多次深入沙漠,到巴丹吉林去写生,画出了很多别开生面的作品《丝绸之路风光》、《岑参诗意》、《路漫漫》、《大漠明珠莫高窟》、《漠野新绿》、《踏雪远行图》、《丝路驼铃》、《丝路孔雀河》、《张骞出使西域》……
评价与影响
黄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他造出的大漠山水,受到评论界高度评价,他们指出:黄教授的大漠山水作品与哲理相通,是其艺术品格和高尚人格的物化和展现。以厚德载物之情怀在传统中探索创新,作品既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又具有个性张扬的的现代审美精神。薛永年教授撰文写道,黄名芊大漠山水画,穷大漠之神变,测瀚海之幽微,不是陶情于南方的山明水秀,而是沉醉于戈壁流沙的震撼。他以宏大的气势,神奇的韵律,流沙的质感,历史的回声,荒漠的生机,时代的审美,表现了天地的大美,倾注了讴歌敬畏自然,追思历史,赞颂开发大西北的激情,他以传统为根,但向大漠追魂,以求新带动求好,以当代群体的认知和感受,赋予山川以新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语汇新颖单纯艺术风格强烈的自家面目,赢得业内外的称赞。
黄名芊一直致力与公益事业,爱心公益书画作品捐赠:纪念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彭德怀元帅纪念馆、刘伯承元帅、河南涉县八路军129师纪念馆——太行颂——文化园《将军碑林》,捐助修建杨开慧烈士陵园,关爱留守儿童,关爱乌鲁木齐SOS孤儿村,关爱捐助江苏地区100名伤残军人,并向宋庆龄基金会——大爱之光幸福妈妈、雅安地震灾区、广西桂林兴学重教、灾区儿童、无锡残疾人、农村孤寡老人、江苏省运动会、新疆野骆驼保护等共捐书画作品38幅。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