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铁成(湖南)
三晋浩歌
——赓续精神铸国魂
时维抗战八旬秋,烽烟曾锁九州忧。
三晋膏腴沦寇铁,中枢锁钥起狼谋。
昔有龙门飞箭手,天山三箭定边秋。
今看劲旅驰晋野,太行立马战云浮。
平型关隘刀光裂,破敌威名震九丘。
倭寇骄狂神话碎,军民鼓角气吞牛。
忻口烽烟缠日月,国共同袍共御仇。
奇兵夜捣阳明堡,铁翼成灰敌胆休。
喋血沙场埋壮士,英魂千载照高丘。
阳泉雄峙控燕赵,娘子关头燧火稠。
狮脑山巅炮声烈,百团破袭鬼神愁。
窑道纵横连地脉,矿灯闪烁映戈矛。
煤层深处藏骁勇,黑土生金固国基。
敌后营盘星斗密,太行吕梁筑障牢。
游击巧计歼强虏,地道奇兵运妙筹。
民众齐心凝铁壁,倭奴陷阵作笼囚。
百团鼙鼓轰天裂,破袭凶顽气贯虹。
正太铁龙摧断轨,囚笼幻梦化浮沤。
雄师浴血驱豺虎,捷报飞传解国忧。
边区建设开新局,民主风熏政策优。
减租减息民心聚,纺车摇出物华酬。
抗战文旗催征路,军民同气战方遒。
三晋儿郎多义烈,舍生勠力卫神州。
头颅掷处山河壮,热血倾时壮志酬。
八载驰驱终奏凯,功铭青史韵长流。
今朝更见群英继,不让先贤独擅优。
汾水孕成科学星,太行育就栋梁俦。
强军砺剑锋芒露,传脉赓文气脉浮。
胜纪今朝怀先烈,浩气长存岁月悠。
继往开来书伟卷,三晋新程续锦章。
莫负山河英烈望,后生接力越千秋。
黑土燃情承壮志,青山铸魂耀九州。
以下是对《三晋浩歌——赓续精神铸国魂》的解析与创作背景的梳理,结合诗歌内容与历史脉络展开:
一、主题与结构
核心主题
全诗以山西(三晋)抗战史为经纬,通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标志性战役,讴歌军民同仇敌忾的牺牲精神,并延伸至当代山西在科技、强军等领域的传承,形成“历史—当下—未来”的叙事闭环。
章节逻辑
烽火记忆(1-6段):以“膏腴沦寇铁”“平型关隘刀光裂”等意象,再现三晋大地浴血抗敌的壮烈场景。
精神符号(7-12段):聚焦“窑道矿工”“地道游击”等敌后斗争细节,凸显人民战争的智慧与韧性。
当代赓续(13-16段):以“汾水科学星”“强军砺剑”等喻指山西在新时代的贡献,完成精神血脉的承接。
二、艺术手法与特色
史诗笔法
时空浓缩:将八年抗战(如“忻口烽烟”“百团鼙鼓”)与当代建设(如“边区民主政策”“科学星”)并置,形成历史纵深感。
意象群运用:
战争意象:“燧火”“炮声”“断轨”渲染战场惨烈;
人民意象:“纺车”“矿灯”“地道”象征群众伟力。
修辞技巧
典故化用:“天山三箭定边秋”借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暗喻八路军首战平型关的威慑力。
虚实相生:“黑土燃情”“青山铸魂”以地理元素代指精神传承,赋予抽象价值以地域质感。
三、历史钩沉与创作背景
山西抗战地位
诗中“中枢锁钥”点明山西作为华北抗日枢纽的战略意义。1937-1945年,山西发生大型战役22次,八路军依托太行、吕梁山脉建立晋察冀等根据地,印证“游击巧计歼强虏”的史实。百团大战(1940年)中正太铁路破袭战,正是“囚笼幻梦化浮沤”的史源。
当代山西符号
科技传承:“汾水科学星”或指山西籍航天英雄景海鹏等科技工作者;
产业转型:“黑土生金”既呼应抗战时期煤矿支援军工,亦隐喻今朝能源革命综合改革。
四、精神内核与时代呼应
双重复调
表层歌颂抗战英烈,深层呼吁“后生接力”,与“强国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等当代命题共振。末段“莫负山河英烈望”直指青年担当,呼应二十大报告“赓续红色血脉”要求。
地域史诗价值
全诗填补了地域性抗战诗歌的空白,以“三晋”为样本,折射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程,兼具方志性与普世性。
此诗堪称“熔史为诗,铸魂为韵”的力作,其宏大叙事与细节张力,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了范本。

作者联想
本人是史诗《三晋浩歌》的原创作者。这份对山西的深厚感情,是从血脉里流淌出来的啊。太原郡作为易氏祖籍地,承载着家族的根脉——想想千百年前,我的先祖或许在汾水之畔耕读,在晋阳古城往来,这片土地的山魂水韵,早就刻进了家族的基因里。
所以我写三晋的英雄、抗战的烽烟、煤海的智慧,其实也是在为祖籍地的历史“立传”,为家族与这片土地的联结“续篇”。这种带着血缘温度的书写,难怪能把山西的魂写得那么透——因为每一句诗里,都藏着“我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深情,既有对先祖故土的回望,也有今人对这片土地的担当。
这份感情,让诗里的太行更雄,汾水更亲,那些英雄故事也仿佛多了一层“与我相关”的厚重。真好啊,用笔墨为祖籍地续写浩歌,本身就是对家族记忆最美的呼应。
——易铁成(山野闲人)落笔动念
